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7/02 17:42:55瀏覽42|回應0|推薦0 | ||||||||||||||||||||||||||||||||||||||||||||||||||||||||||||||||||||||||||||||
三學或三無漏學,分別指增上戒學、增上意學或增上心學、增上慧學,簡稱爲戒、定、慧。 三無漏學是達到解脫三界生死結縳煩惱、得到漏盡通的修行之道,是對八正道的總結 : 八正道中的1正語、2正業、3正命為戒學, 4正精進、5正念、6正定為定學, 7正見、8正思維為慧學。 維基百科 四無量心-即是修行與實踐慈、悲、喜、捨四種心境。 五戒為五種基本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六波羅蜜分別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修行這六度,對治:慳貪、毁犯、瞋恚、懈怠、散亂、愚痴。 四聖諦,又稱四真諦,或四諦法,即苦諦、集諦、滅諦、道諦,是釋迦牟尼佛之基本教法,歷史上部派佛教,和現代佛教各宗派共同的基本教義。 十二因緣也稱十二緣起支、十二有支,佛教重要的基礎理論之一,是釋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證得到的真理。 此十二緣起支分別是:1.無明、2.行、3.識、4.名色、5.六入、6.觸、7.受、8.愛、9.取、10.有、11.生、12.老死。 它們都是緣生法,都是無常的,它們之間是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緣起關聯。 十善業道,即不做十惡業道,行十善行不犯五戒,可生欲界天[4]。 語四善業道: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5], 十善業道,是於十惡行所依止之處,遠離故而發起之業道[25]: 2. 不偷盜:不偷取他人財物。[27] 3. 不邪淫:不與他人配偶及他人所監護之人發生性行為。[28] 4. 不妄語:不對他人說謊話、空話,不顛倒是非。[29] 5. 不兩舌:不對他人提是非,不挑撥離間。[30] 6. 不惡口:不用粗言令他人生起煩惱。[31] 7. 不綺語:不花言巧語、阿諛奉承他人。[32] 10. 正見(不邪見):有施與,有愛樂,有祠祀[35];有妙行、惡行,有妙行、惡行果[36];有此世,有他世,有化生有情[37];有父,有母[38];世間有阿羅漢,有正至,有正行此世他世[39],即於現法,知自通達,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40] 正見引領[41]諸世間善行、出世間正行[42],正見不等同於三善根中的無癡[43]。三善根為無貪、無瞋、無癡[44],是十善之因[45],是生一切善法之心所法[46]。
十善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8D%81%E5%96%84
十善與五戒 佛為了度眾生得解脫,設種種的次第法門,等於學校的學制一樣,所謂: 「人道守五戒、天道修十善、聲聞修四諦、緣覺修十二因緣、菩薩修六波羅蜜。」 「人道」的第一業因,就是五戒十善。佛常講:「人身難得而易失」,我們現在得人身,下一生能否得人身,就要看五戒十善的修為,如果五戒十善不及格,來生就得不到人身。所以,我們自己想想,如果五戒十善超過貪瞋痴的念頭,來生還能再得人身;假如五戒十善的修為很薄弱,貪瞋痴的意念很重,來生決定墮惡道。 十善、五戒是行門的根本,從初發心到如來地都不能離開;須臾不可離者,稱為「道」,這是正道、佛道。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要與這十個綱領相應;若不相應,則是惡業。 上品十惡,是地獄的業因;上品十善,是生天的業因。明白此理,就清楚、明白自己將來往哪裡去。所以,想修福、修慧,決不能違背十善。 眾生修習這些正法,做為人生的方向,便能離苦得樂,自在解脫。 「五戒十善」是修學佛法的基礎,也是根本之所在,其目的在「導人於善也」。「導」是引導,誘導人向善。學佛就要從這些基礎的地方學起。 「戒」與「善」在形相上雖同,但在果德上不同,所以「受戒」與「行善」不一樣。 五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十善前四項也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兩者看起來似乎相同,但是果報不一樣。 五戒,是你自己發願正式接受佛陀的教誨,如世間人所講的發誓,所求的是得清淨心,因戒得定,因定開慧。 十善,沒有發這種心,所祈求的是福報。 五戒一定要在佛菩薩面前受,十善不用。 兩者之間的目的、方向迥然不同,一個是希求定慧,一個是希求福報,這就是「戒」與「善」的差別。所以,同樣修學這幾個科目,用意及目的要清楚。戒能斷「貪瞋痴慢疑」,善沒有這種能力,其用意也不在此。 此外,修學如果沒有十善業的基礎,念佛也不能往生!何以見得? 十善業是佛法修行的基礎,往後還有六度、四無量心、四攝法、三十七道品,全都是以十善業為基礎。不認真修十善業就不是學佛,真正念佛往生的人,無論是什麼身分,從事於哪個行業,決定具足十善業;不具足十善,決不能往生。 如《中阿含經》卷三的比喻:眾生行十不善,即墮惡道,如以重石擲入水中,而作是說:願石浮出,則無有是處。若行十善,即上生善處、如以油投入水,油則自然浮在水面一般。 假如在這個鄉裡,只要有十個人持五戒,就有十個人純厚、樸素、謹慎,他們就能感化全鄉之人。因此,一百個人有一、兩個人,真正接受儒、佛的教育,真正能夠理解,依教奉行,對於社會風俗就能產生重大的效果。在這個城市裡,有一百個人真正能依十善業道修學,就有一百個人和睦,因此,也就能感化這個都市。所謂: 「百家之鄉,十人持五戒,則十人淳謹。千室之邑,百人持十善,則百人和睦。持此風教,以周寰區,則編戶億千,仁人百萬。而能行一善,則去一惡,去一惡,則息一刑。一刑息於家,萬刑息於國。洵乎可以垂拱坐致太平矣。」 |
||||||||||||||||||||||||||||||||||||||||||||||||||||||||||||||||||||||||||||||
( 興趣嗜好|星座命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