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4/30 19:01:57瀏覽7213|回應0|推薦1 | |
追憶木柵戲院
去年底,木柵光明戲院以整修內部之名歇業,然其實是要進行都更改建,此後木柵地區或就真沒戲院了。今人懷戀這家營業四十四年的戲院,稱它是市場旁的老戲院;然而在它之前還有歷史更悠久的「木柵戲院」,只是存留的紀錄太貧乏了。
(老木柵戲院) 光復初期的木柵地區,人口多集中在木柵路三段、久康街、保儀路與指南路一段間,又以開元街和集英街所成的市集(木柵市場)最熱鬧。在指南路一段的道南橋邊,民國四十年左右建了一間娛樂場所,初期排演歌仔戲、魔術與雜耍等節目,後來成為二輪電影院。 木柵西區地勢低窪易積水,又以馬明潭、溝仔口一帶為最。自從考試院、革命實踐研究院與台電等機關遷入後,改善溝渠才解決長年積水問題,人口也漸次聚集。 民國五十八年光明戲院落成,老闆亦兼營周遭市場生意,戲院設備新穎可容納八百人,頓時成為木柵人最愛的娛樂場所。相對地,老舊的木柵戲院客源嚴重流失,漸次便吹起熄燈號,隨著道南橋的擴建,戲院於民國七十年初拆除,位置約是指南路一段67號至堤防間。 戲院放映二輪片,每片檔期不長,多則一週,少則 那時我家在木柵路三段八十一號前設攤,旁邊是老木柵郵局 (已改建為木柵電信機房) 與木柵警分局(已改建為木柵農會),為人潮往來必經處,立有一座木製電影宣傳看板。工作人員與父親熟識,有時會送兩張招待券,這就成為兒時最亟盼的享樂。 (此非木柵戲院,乃取售票口前之相似景) 民國五十年代沒有什麼娛樂,看電影自是一種享受,但是對於一般家庭來說,飯票仍是比戲票重要。為此,孩子總會聚在戲院前找機會,央求好心的大人,能夾帶蒙混進去。那時驗票不甚嚴格,一大一小可以買張全票;但驗票員也非省油的燈,會在入口處刁難一下,凡非親帶故者,自然就會被攔下來。 木柵戲院採傾斜式設計,一樓座席與大門以雙拉式黑幕作區隔,左後方為販賣部與售票間,右後方為樓梯,二樓中央為放映室,有座席呈馬蹄型。舞臺與螢幕兩側為安全門,作為人多時散場之用,臨景美溪一邊設洗手間,有道磚牆作圍隔,不少膽大的孩子由此翻牆入內看白戲。每日最後一場近亥時,散場前半小時戲院人員會拉開黑幕,除通風外也進行清掃;這時孩子站在門外遙望螢幕,伺機溜進觀賞,即便是有尾無頭也樂在其中。 光明戲院讓木柵戲院吹起熄燈號,而無線、有線電視及影音設備的普及,也讓光明戲院關門歇業,日後只能在記憶中存戀曾經有過了。(記於2013.04.30)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