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5/06 12:33:36瀏覽34|回應0|推薦1 | |
不過在美國陸軍參謀長馬歇爾的壓力下(史迪威是馬歇爾用來壓制中國戰區的紅人),英國最後與史迪威達成一個折衷協議,盟國的反攻緬甸計劃,延到一九四三年三月一日,英軍出動七個師由西面進攻緬甸,中國出動大軍由雲南進攻臘戍與曼德勒,另外中國駐印軍則由緬北加入作戰,最後盟國的大軍會師仰光。史迪威將這個計劃,回報蔣介石,要求中國方面準備配合。 這點羅斯福與丘吉爾其實知道得非常清楚,雖然表面上,由於當時中國軍隊無力在亞洲大陸主動的反攻日軍,而讓一般的評估都貶低了中國在這場歷史大戰的戰略關鍵價值。設想假如中國放棄與日本的對抗,而讓日軍能夠抽調出將近百萬軍隊,執行日軍的戰略作戰計劃,那麼英國根本休想守住印度與中東,美國在太平洋反攻也要遭到三倍以上日軍的抵抗。所以蔣介石認為,反攻緬甸必須要盟國全力參與,並且要海陸兩面夾擊在緬甸的日軍,以擊潰日本在此地區的部隊,開放東印度洋的航線,如此才能真正打通援助中國的命脈。中國一旦得到足夠的支援,就可以成為擊敗日本最為重要的盟國作戰力量。但史達林、邱吉爾與馬歇爾最懼怕的“惡夢”,就是中國得到援助而軍力壯大。他們需要中國在牽制日軍作戰的同時,耗竭一切國力,卻絕對要防止中國壯大的軍力參與對日反攻。另一方面,史迪威已把反攻緬甸的作戰當成事關他“個人榮辱”的戰爭了。史迪威要求中國必須不惜一切代價的支援他在緬甸進行反攻日軍的作戰,至於是否會因為大量抽調中國戰區的兵力,而造成中國戰區本身的危機,並不在他的考慮範圍之內(假如華軍在中國被日本擊潰、中國戰區被日本完全控制,盟國也就不必擔心反攻緬甸與打通滇緬路了。http://youtu.be/HOjJPYUfN-g Objective, Burma! http://youtu.be/Cdfth4y8zfE |
|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