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蘇格蘭風笛
2013/01/01 16:14:22瀏覽643|回應0|推薦0

BAGPIPE(風笛),大家一定很快聯想到蘇格蘭,它幾乎成了蘇格蘭的代名詞。風笛現在僅存於蘇格蘭的高地地區。它也曾在蘇格蘭低地地區風靡一時,並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所謂的低地風笛形制,被稱為低地風笛或邊地風笛,但現在這種風笛已經退出了低地音樂的舞台。因此,蘇格蘭高地風笛成為了蘇格蘭高地民族的驕傲,成了蘇格蘭人身份認同和生活信心的標誌,風笛也是惟一代表蘇格蘭地區出現在大英帝國軍樂隊中的樂器。
我們現在很難追溯風笛這種樂器在蘇格蘭出現或產生的具體年代,但根據史料和石刻資料,風笛在蘇格蘭的出現應不晚於15世紀。現代風笛形制(指帶有低音持續音管)形成於18世紀,包含有一個用動物皮製作的氣囊,與氣囊相連的有五個笛管。一個是口笛,用於向氣囊內吹氣;一個是旋律管,上有音孔,用於演奏旋律;還有三個持續音管,用於演奏時發持續音。演奏時風笛氣囊置於演奏者的肋下,通過口笛向氣囊內吹氣,演奏者用肘部擠壓氣囊,旋律管和持續音管同時發聲,聲音清脆嘹亮。  其實風笛不只出現在蘇格蘭高地,早在十五世紀,歐洲各國就有這種樂器的出現了。但為何我們今日卻獨獨記得蘇格蘭風笛?!只因在世人心中,蘇格蘭風笛並不是單指樂器本身而言,它還連接著一長串代表蘇格蘭高地(Highland)傳統文化的歷史,它其實已昇華為蘇格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直到今天,蘇格蘭的高地風笛曲在社會中仍扮演著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在軍事性或平常的集會裡,不管是為提高士氣或純粹情緒的抒發,它都傳達出許多音樂以外的文化內涵。 1718世紀受到英國軍隊的影響,在斯特拉斯貝舞蹈中,風笛亦成為很重要的演奏樂器。19世紀在蘇格蘭,風笛競賽風起雲湧,造就出許多著名的風笛手。其中對風笛音樂貢獻最多的即是ALAN MCLEOD。他改良了傳統的風笛,成功地將蘇格蘭音樂推展至全世界,也因而奠定了蘇格蘭風笛的基礎。

  蘇格蘭小提琴 格蘭小提琴可以被稱為蘇格蘭另一個有代表性的民族樂器。特別是在蘇格蘭的東北地區,小提琴已經成為比風笛更流行的樂器。儘管現在有一種被手風琴取代的傾向,但在技藝高超的演奏家手中,小提琴依然是蘇格蘭舞曲的最佳詮釋者。公元10世紀,蘇格蘭地區就已經出現了形似提琴類的樂器,當時被人們稱為FEYDLREBECCROUD18世紀前關於小提琴演奏的資料,我們只能從少量文字記載中得到某些印證和啟示。據文字記載,在公元16世紀,蘇格蘭小提琴樂隊曾在王宮為蘇格蘭女王MARY演奏組曲並得到了女王的讚賞。

意大利小提琴製造業的繁榮和發展促進了蘇格蘭小提琴藝術的發展。蘇格蘭的小提琴製造者仿造意大利的小提琴製造技法,並將這種傳統的提琴製造業發展並延續到現在。18世紀中葉及以後的100年間,蘇格蘭的GOW家族為小提琴演奏的繁榮起到了關鍵的作用。NEIL GOW (1727-1797)作為GOW家族 的第一代小提琴演奏家發明了上弓斷奏的演奏方法,這種演奏方法後逐漸演變成為STRATHSPEYS舞曲中富有特色的SCOTCH SNAP(意為斷弓奏法)演奏方法。

  蘇格蘭民謠訴說著人們的生活與想法,蘇格蘭音樂活生生的被當代蘇格蘭人傳唱、再造著。這些音樂並不是用來滿足觀光客的短暫想像,也不會成為音樂學家急於保存的教材,而是可以被傳唱,可以隨著時代變遷而滋養出新生命的。

  蘇格蘭民歌 源遠流長,至少已經有四五百年的歷史了。它的一些名作至今仍廣泛流傳於世界各地,膾灸人口。那支著名的蘇格蘭民歌《友誼地久天長》,也叫《一路平安》。我每次聽到這悠揚的旋律總會有好多的聯想,想到電影《魂斷藍橋》,想到羅伯特·泰勒與美艷絕倫的費雯麗伴隨這支歌而跳起的「最後的華爾茲」。無論如何,正式舞會上最後一個舞曲放《友誼地久天長》這一「國際慣例」與該片有關。在英美兩國,在新年鐘聲響起的時候,人們一邊高唱《友誼地久天長》,一邊飲著威士忌,歡呼擁抱,相互接吻,慶祝新年的到來。許多人擁向街頭,在音樂的伴奏中跳起熱情奔放的蘇格蘭民間舞蹈。在蘇格蘭,人人都會唱它,特別是用在與朋友告別之時。

  在蘇格蘭,旅行藝人對文化的傳頌,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從鄉村到城市,連結著一連串有聲紀錄。歌手Jeannie RobertsonLizzie Higgins道出了旅者的傳唱之聲。除此之外,革命性民謠樂團Battle- field Band,英國民謠史上重要且具爭議性人物Ewan MacColl,以及民謠復興運動個中人物Dick Gaughan,他們個個都具有強烈的批判性,將政治、社會現象與音樂連接,可謂「真正的民歌者」。再加上一些簡單的樂器,如吉他、民謠提琴、笛子和最純然的「人聲」樂音,便足以歌頌出蘇格蘭悠悠的歷史長河,展現繽紛的民間人文風采。

  歷史上英倫三島(蘇格蘭、英格蘭和威爾士)與愛爾蘭居民相互之間曾多次遷徙、雜居,所以這四個地方的民間音樂有諸多共通之處。這些民歌相輔相成,構成了現代流行樂最深最厚的一個基層。一些以民謠為底色的流行樂不管如何變化,那種暖洋洋的人情味是一聽就能感受到的。這種人情味穿過漫漫幾個世紀的光陰,在民間醞釀、積聚、口耳相傳,打動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是人性至美中永恆的部分。

  以前一直很奇怪,蘇格蘭人與愛爾蘭人同樣源於凱爾特人(CELTIC),而民族性格卻差異極大,音樂風格更是大相逕庭。愛爾蘭人的音樂中不但沒有風笛,在很多處卻有手風琴的伴奏,很平和,很鄉土,像是美國的鄉村音樂,無法產生蘇格蘭音樂中的那種肅殺。看著這連綿的高地,才似乎有點懂了:愛爾蘭島上那田園式的平原是無法擁有這高地的震撼力的,就像溫柔的愛爾蘭人不曾體會蘇格蘭人的堅韌。

 


http://youtu.be/cjDXWPW9f9s
( 在地生活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sr123&aid=719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