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6/10 00:13:33瀏覽8353|回應0|推薦1 | |
海外大都市裡林立著讓外國人都想一逛的唐人街,一千多年前的大唐盛世在當時打開了中國的大門揚名海外,讓世界都知道亞洲有個叫中國的地方。雖然經過無數次的狼煙戰火,歷經多次的改朝換代,大唐在整部中國歷史一章中仍能夠獨佔鰲頭,立下千秋典範。 學習日語本以為日語與台語很多發音相近,是因為日據時代,台灣被日本統治五十年的關係,很多字彙被日本殖民時給『和化』了,例如日語:『注意』、『新陳代謝』、『達人』,使用台語發音,就會發現發音幾乎是一模一樣。千年前大唐時代,日本派出『吉備真備』來當時首都在河南洛陽的唐朝學習漢文化(河洛話=河南洛陽話),當時日本本國語言詞彙很少,來大唐學習的資訊就多,從原本只有五十音的平假名,增加了仿中國文字的片甲名,各取文字的部份,如:附圖標示。加(カ)、安(ア)、伊(イ)、宇(ウ)、毛(モ),這些未被拆解的漢字,用台語(河洛話)發音,就可以確定泉源相同。 日本文字自西元645年(大化元年)孝德天皇同時也推動改革,史稱「大化革新」。片假名採自楷書偏旁;平假名仿漢字草書。 補習日文時,日籍老師有一次在上課的時候說:奇怪!為何世界上的語言那麼多,好像就只有台語跟日語都有『促音』的表現,他以為殖民時期學來的,我聽了實在很想笑,那還不是貴國當初來唐朝學了漢字,才把你們的語言給改良的。日語有促音如:『一緒』、『出張』,台語促音:『一點點阿、一蘇蘇呀(chissusua)』,這都有促音的表現。 工作上也經常到廈門出差,日本客人將行程表列出來後,我一直都對他們『廈門』的發音大有疑惑,甚至問了很多人,沒人知道,在自己反覆的思考之後,終於恍然大悟,原來日本人口中的アモイ(AMOI)是A-MOI來的,不然照日本人直譯的發音應該是發『SYAMOI』才是。 前年到福州與漳州出差,搭車途中看到有不少地名都是中原的地名,不僅僅是『洛水』也有個『洛陽』的地名,當初狼煙四起幾番動盪,多少人離鄉背井,依舊懷念著昔日家鄉,故將地名、河名取的跟昔日家園相同。 漢族的姓氏幾百種,也很多都是鮮為人知的姓氏,老一輩受過日本教育的,尊稱他人,都會加讓一個『桑』,例如:王(O~)桑、張(CHOU)桑、江(KOU )桑、林(RIN)桑、陳(CHIN)桑,一定會有人問,奇怪,陳姓閩南語發音是唸『膽』,為何日語發音是『進』,這時利用成語『新陳代謝』發音,就知道唐朝時的『陳』發音,是《CHIN》沒錯,發音有此大改變,許多學者推測是歷史上『五胡亂華』、『黃巢之亂』、『滿族入侵』,迫使當時在洛陽的百姓南遷到福建一帶,為了逃過追殺,故意將姓氏的發音做改變,以避過戰亂,所以當時又衍生的很多姓氏的變異,汪在某個時期極有可能是由王,增加三點水改變姓氏,避過禍端。(另有一說,汪姓有兩支起源,一支起源于汪芒國,另一支起源于春秋時的魯國,用邑為姓。) 自己對唐宋詩詞非常有好感,國小時候在一場午後大雨,經過學長正在吟唱的音樂教室,聽到李後主的浪淘沙『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那意境美的讓我感動到起雞皮疙瘩,自此對唐詩宋詞有深厚的感情,後來經過小時候電視歌仔戲的洗滌,在充滿意境的情況下自己也會來上一曲,當時在PO上網後,曾被一位造詣很高的人批評,韻腳全錯,當時不以為然,我自己用國語唸的順暢就好了,哪來的韻腳押錯音,後來尋找了『增廣詩韻集成』,才恍然大悟,需使用古漢音(河洛話)才對,這將以前唐詩中押韻唸起來怪怪的音,重新使用河洛話來發音,張繼《楓橋月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天、眠、船雖同為《安》的母音,但最後一句『夜半鐘聲到客船』就是押不美,這時改用河洛話發音『增廣詩韻集成』下平一先韻裡列出之【先前千天堅賢蓮憐田年牽眠涓玄泉遷仙鮮錢然延連聯漣篇偏便綿全宣穿緣娟船…】船發音應該為『CHEN』而不是現在大眾發音的『CHUN』。自此之後,我在寫作之時,同時兼具兩種發音,一為國語、一為古漢語,以求韻腳優美讓意境更上提昇。四年前故宮的形象廣告中,取材自故宮典藏品宋代黃庭堅的《花氣薰人帖》,在林強河洛閩南古語吟唱聲中,「花氣薰人欲破禪,心情其實過中年,春來詩思何所似,八節灘頭上水船」這首詩裡可令人深深感受漢詩的優美。http://www.youtube.com/watch?v=FejoA3qEOsE 這也才赫然發現,原來台灣海口音:雲林的台西海口腔、彰化縣的鹿港泉州音、宜蘭內埔腔(漳州音)有發音異於一般者,原來很多都是古漢音,例如:如「去」、「魚」、「居」、「鼠」、「煮」、「舉」。「書」,『去』一般我們唸『ki』,古漢音是『ku』;魚之『hi』與『hu』。 黃俊雄布袋戲裡面的對話發音,說白了,幾乎就是我們的河洛話,讓人聽起來有種說不出的親切感覺,這也難怪,布袋戲在台灣的舞台上歷久不衰。
台灣的歷史背景特殊、猶如海外之孤臣孽子,歷史上向來爹不疼、娘不愛,加上外族屢屢侵犯,荷蘭、日本相繼統治,台灣在歷史的定位經常被投機的政客刻意的炒作,也因此,當有語言學者、歷史專家提出台語的發源就是閩南語、河洛話時,就有人出來推翻正名,為了就是防止歸宗認祖,這對藉著選舉來攫取好處的人而言,永遠有一派人千百個不願意。美國這個世界強國在國際間,多少次刻意製作他國的分裂,從中販售武器牟取令人咋舌的暴利。況且,刻意分化又如何?美國是200多年前從英國領土裡獨立出來的,美語的源頭也是來至英語,現在在國際流行的不就是生動且符合現在化的美語嗎? 追根朔源與追求獨立有何相干? 許久之前,有一次很厭惡的跟父親說,台語很多話都很沒水準,尤其罵人的更是難以入耳,有很多語言髒穢到極點,這點相信有被人用三字經惡狠狠的罵過就會體會,相對的國語罵人就感覺不那麼刺痛了,那時還曾想說為何我要學說台語呀?!見識多了、深入研究過了,就懂得原來台語(河洛話)歷史悠久,且是唐朝、宋朝….所使用的語言,懂得台語(河洛話)是一種很驕傲的事情,在近來小孩都只學習國語與英語之際,台語(河洛話)很容易就被忽略,。 在此僅將台語、日語師出同源的理論提出。 台語(河洛話)不僅僅是政客鬥爭裡提出的本土,那也是大唐文化在我們靈魂深處的烙印呢!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