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1/25 22:15:24瀏覽508|回應0|推薦4 | |
是幾年前吧?針孔攝影機還沒有那麼盛行,壹傳媒也還沒有攻陷台灣,社會上偷窺的歪風尚未大剌剌搬上檯面。有關於隱私問題還是社會大眾比較保護的一塊區域,隨著網路普及化及社會全面步入開放且多元的知識經濟環境,各類型議題多能廣泛地被討論及思考,由於傳播工具發達,彈指間我們就能任意地在所有空間交換處理這些資訊。 資訊社會,資訊的競爭在某種程度上類似春秋戰國時代諸子百家爭鳴,但當時開創出的是思想的百花齊放,反觀現代,在媒體業者以商業利益為先為創造最大的經濟效應,卻輕忽了文化元素在知識經濟的位階中的重要性,媒體犧牲知識的精緻性代以「可口」」「媚取」的新聞炒料,餵食給閱聽者,形成了以煽色腥為主流的新聞取向,此做法非但惡化、荼毒了這一世代的青年,連帶也污染了閱聽的空間,可怕的是媒體從業人員似乎認為這個負取向是社會大眾想要吸收的內容物,因此變本加厲,孵出了今天「動新聞」這樣的產物。 可悲的是在失業的浪潮底下,居然餬口了上百位的動畫師,一個經濟學與社會學的問題浮現了,內容傳播者不得不在資訊及傳播的角度上更加自律和要求,嚴格把持心中那把衡量的尺才是。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