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5/06 09:56:10瀏覽440|回應4|推薦9 | |
前些日子,我收看美國之音專訪中國明鏡周刊創辦人 ─ 何頻先生 . 談及的中共十八大人事布局 ,對目前中國「維穩」此一現階段方針,探討回應中國人權問題的日益升高,以及中國共產黨在目前既有戰略下所尋求的國家安定,他們內部的做法,中國內地的人民打電話進來美國之音同探問等等 。我個人有一些看法。 第一 . 「一中各表」是以「一個國家的完整性」為公設的前題,在以一個中國這邊為前提的各自表述,台灣是一個「分裂進行中」的中國省份,在一中華民國為前提的各自表述,馬英九政權的ㄧ中要義,明白表示中華民國與中國是「化獨漸統的一個全體關係」 , 此種「一中」的共提,基本上,憲法為最高憑藉是插不上手的,也就是說「求同存異」、「分中有合或合中有分」之主張底下,並沒有一種以台灣為國家認同的存在 ,而這種求同存異的現象也是一種軟弱的、防禦性的,倒退思維 。兩岸前途不可能得到甚麼新的斬獲 , 有的只是倒退逆走而已 . 中華文化為主體性的台灣或中國,基本上是本著意欲「中和」的意圖,包容性深,亟欲向世界歷史證明自己獨一無二的地位,而西方文明之主體性則非常開放且多元性,「意欲向前」的文化,可吸收融合各種文化,及其優點而前進 . 第二. 我們的歷史不可能返歸初民原始社會的面貌,必然是結合多元價值和多元文化,持續性開展,有其內在的原則性遵守在我們歷史的圖卷當中,可能就像富春山居圖和清明上河圖那樣,一個和諧融合的圓滿意象 ,然而實證主義的歷史學思潮告訴我們,意欲自為的文化並無法導引人類走向一個進步世界,而只可能在國族主義和民族主義的過去經驗累積,證驗出一條可行的道路,就是國與國的地位平等性,而台灣正是這樣的一個政治的實體,一個邁向國家自我證成的真正國家 . 一中各表的兩岸政府是「妥協的分歧」還是「分歧的妥協」? 這個邏輯不盡然相同,然而語言的結構相同,倘若只在一中各表的現象學原則下對談,只有一種結果就是「一個中國的統一」結論,但若進行表述的政治實體,沒有體會出「一中」共同結構之間的危險信號,仍然在一中內義之下,則斷裂的風險依然巨大 ,台灣民意只是暫緩沒有發出怒吼而已, 不管在表層結構上有無顯現的異常,但在深層結構的變化變異底下,台灣人還是會再度上臺,改變既有的政治藍圖,然而對臺灣的居民而言,深一點是一種對生活更嚴峻的挑戰,包括整個重新來過 ,重新再經歷一種政策和制度改革的震動 , 影響很深。 兩岸關係的演進,最主要還是取決於領導位階在國家認同的基礎上正不正確 . 揆諸中國共產黨的進展和改革,乃至於維穩之方針,最主要就是他們已經,清楚看見馬政府這四年放眼望去,難有作為,不可能改變「此強彼弱」的形勢制人,馬總統只能在一中底下乖乖俯首稱臣聽話和不斷協議,因為他也承認一種分裂的關係,而他想在位終結這種關係的企圖,相當明顯,這種關係就是兩岸歷史發展的動點及動因所在,此動因,中國共產黨要穩定它,便藉由制定法理基礎的戰略制高點,制訂反分裂國家法,禁止一切台獨主張為非法,進而將中國的統一變為可能。 而美國之音的探討,與明鏡周刊的意見,其實都只是希望能安撫大陸人民苦悶的心情而已,大陸人是很苦悶的,他們很少能享受到言論自由的可貴,因為極權為了要鞏固並防範可能動搖他們權力地位的人;共產會進步,主要還是改革開放,人民本身的奮鬥,但共產中國終究無法民主化,這是確定的,因為人權主張是它們最畏懼、忌憚改變的有效力量,它們竭盡全力也要防堵其對外的擴散,對其統制形成不利,所以大陸人內心很悶,它們畏懼這種政制存在的深深威脅,他們會有暴動,換言之,他們開口談論民主和思想,都是背離馬克思教條,他們都會被盯上,他們已經感到不突進不行,大陸的經濟改變只是表象上可見的繁榮,實際上社會的底層仍然相當辛苦著,所以中國大陸永永遠遠無法進行民主法治化,體制上也不可能變改,「一中三憲」也有違國家律法,在法律位階有重罪推定 (major guilty violation ),兩岸談統合問題有超限性,主因政經體制無相通性,除非有一天到來,中國的權力核心如習近平這樣的領導階層,有意願接納民有、民治、民享和言論自由,如此一來,這樣中國的民主才有開始。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