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修身證道 垂範後世
2011/09/22 08:16:33瀏覽264|回應0|推薦14
文/智真

【明慧網二零一零年十二月一日】軒轅黃帝被稱為華夏的「人文始祖」。傳說中的黃帝是一位聖王明君,也是一位修道的人,他一統華夏,「職道義,經天地,紀人倫,序萬物,以信與仁為天下先」,在治世的同時修身證道,以德教化百姓,為中華傳統道德文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古代無論天文、地理、政治、哲學、醫書或是養生之書等,多依托黃帝以傳道。

有德者天佑神助

相傳黃帝生下來兩個多月就會說話,十歲時就對當時情形有相當了解,明瞭自己的責任,注重修身積德,長成後更是個聰明非凡的人物。

他即位後,看到當時諸侯中的九黎族蚩尤暴虐百姓,誅殺無辜。為了拯救人民,他徵召各路諸侯兵馬討伐蚩尤。但蚩尤憑借妖術,黃帝之兵不能前進。於是黃帝在瓊林台虔誠向上天祈禱,請求天命,西王母便命使者授給黃帝玉符,然後就通天達誠,感動天帝。天帝又命玄女教給他兵機,授予《九鼎神丹經》、《陰符策》等,賜給他九天六甲兵信之符,黃帝在神兵的幫助下克伏了蚩尤之黨,平定四方,天下始歸一統。

黃帝劃分州野,制禮興樂,教化百姓,率民以事天。黃帝在打敗蚩尤後於當年七月又來祭天,感謝上帝幫助之恩;三年後八月第三次祭天,報答上帝使國家強盛,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他在泰山上舉行了「封禪」儀式,即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禮。在泰山頂上築壇,行祭天禮,叫封;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作平壇,行祭地禮,叫禪。黃帝封東泰山,禪凡山,其餘山川神明種種應有的祭祀,他都能虔誠執行,得到人民的景仰和上天的賜福。他得到了天賜的寶鼎──銅鼎,在那時是極其珍奇的;有鳳凰銜著卞圖送給他,圖中之字是「慎德、仁義、仁智」六個字;又有黃龍捧河圖洛書獻給他,這些都表明是天下安寧、大祥的徵兆。黃帝還營建了明堂以祀上帝,開創了中國古代祭祀建築的先河。

尋真訪道意虔誠

黃帝曾向玄女詢問治國之道,玄女回答:「君無為而民自化,君好靜而民自正,君無事而民自富,君無慾而民自樸。以文善化,循循誘導;懲惡揚善,扶弱濟困;上應天理,下順民心;行仁義,施德惠;立正法,塞邪道;修廟堂,祭祖明;四方懷德,百姓感化;以正治國,以德服眾,以理教化,慈悲寬宏……」黃帝又問:「何謂王道之弊?」玄女回答:「官昏庸而貪,喪德而暴;積亂於內,引患於外;伐民縱暴,好歹倒懸;民冤不伸,惡暴不除;不樹中樞,眾心散亂;疏於善化,邪風盛行;浪費鋪張,天降飢荒……」,黃帝問道「有人隱居山林修行,言能歸九天,可否?」玄女回答:「有根基者、有善慧者、有功德者,天必應之,隨緣而歸。若不修心、修德,多邪念,則難有機緣,縱然修行百年也難歸矣。」黃帝問:「可否知人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玄女回答:「觀現在,就知過去;看今世作為,即知後世禍福。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天道昭昭,善惡分明。」黃帝本來是智慧絕倫之人,一經玄女一說,自然是聲人心通。

黃帝幾經跋涉,尋真訪隱,問道修道。他東到青丘、過風山,得見紫府先生,受三皇內文,所以能夠召劾萬神;南到圓隴蔭建木,觀百谷之所登,採若乾之華,所以能長生不老;西見中黃子,受九加之方。又過洞庭湖,登崆峒山,問廣成子以大道,然後受自然之經,廣成子告訴他至道之精要:「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存神定氣,方可長生」。又北到洪堤,上具茨山,得神芝圖。回來登王屋山,入金谷洞,問道於滑子。再到峨嵋山,見天皇真人於玉堂,天皇真人講道:「順應大道,以德治世,便可以把天下交給他;一切行為合乎天理,便可以把天下託付給他」。

千般辛勞皆為民

黃帝尊奉有德,任人唯賢,他的賢臣很多,有大填、封巨、岐伯、太山稽、常先、大鴻等,黃帝常聽從他們的忠告。黃帝將全國共分九州,提出以「德」施天下,修德立義,惟仁是行;設立「九德之臣」,教養百姓九行,即孝、慈、文、信、言、恭、忠、勇、義,要求官員節簡樸素,以身作則。因黃帝君臨天下的時候有「雲瑞」,即祥雲籠照,因此就以雲名官,官吏都以雲為名號,如春官青雲氏、夏官縉雲氏、秋官白雲氏、冬官黑雲氏、中官黃雲氏。有司天地、祭奉神祇的官、治理人事的官、四季專門指導農事的官等,《史記》中記載說:「有天、地、神、祇、物類之官,是謂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亂也」。

黃帝觀測日月星辰運行規律以制定曆法,劃分星度為二十八宿,確定了天下萬物的名稱;教百姓造屋室,築城邑,以避風雨;播百谷草木,開闢園、圃,發展農桑;製造舟楫、車、指南車,平治道路,方便交通;他的妻子嫘祖教民養蠶、抽絲和織錦,以製衣服;史稱當時的百姓「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

天文曆法方面。司天的官的主要職責是觀測天文,在那時特別重要,為農耕的指導者和自然的預測者。史載「黃帝使羲和佔日,常儀佔月,臾區占星氣」,羲和推測太陽的運行,常儀推測月亮的運行,臾區除了記載星辰天象,預測風雨陰晴以外,還要看星光的昏明,流星,隕星,來推測是祥瑞還是變異;看雲的色彩、形狀,風的方向、猛緩,來斷定甚麼事要發生。因古人認為天人相應,人做善事,天降吉祥;人做惡事,天降怪像,人有災禍,因此要及時修正人的行為。除此以外,黃帝使大撓作甲子,以甲、乙等十天干、子、丑等十二地支、六十甲子循環來紀時、紀日、紀年,可連續不斷,綿延永久;還有隸首作算數,定度量衡之制;容成作調歷等。

文字方面。黃帝令擅長描摹繪畫的史官倉頡搜集、整理文字。倉頡揣摩文字,廢寢忘食,感動了神明,有鳳凰銜來神書,倉頡朝夕研讀,仰觀日、月、星、辰之勢,俯視山川脈絡之像,旁觀鳥獸魚蟲之跡,及草木器具之形,描摹繪寫,歷經數年,造出種種不同的符號,並且定下了每個符號所代表的意義,遂成文字。成字那天,「天雨粟,鬼夜哭」,文字的產生,真正是驚天地、泣鬼神,因為有文字後,「造化不能藏其密,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漢字揭開了天地間的奧秘,使民族文化從此有了一個穩固的載體。

音律方面。古人非常重視音樂,用其善化民眾,移風易俗,古帝王都以作樂為必要的大事。黃帝令樂官伶倫作律,伶倫在山谷中找到適合的竹管以作簫,吹它的聲音作基本音,就是「黃鐘之宮」,又製成長度不同的十二個管,應十二律,並以他聽到的鳳凰的鳴聲來校正它們,後來又相應鑄了十二個鐘作樂音的標準。黃帝祭天於泰山時,親自創作了第一支樂曲《清角》,人稱天樂,曲調昂揚激盪,感天動地,流傳後世。

醫藥方面。黃帝與岐伯諸人討論醫理,作內外經,有《素問》、《靈樞》等各種醫書,使百姓疾患得以治癒。相傳黃帝後來以功德隆重而得道升天,民皆仰望和讚頌。史載:「黃帝之治天下也,其民不引而來,不推而往,不使而成,不禁而止。故黃帝之治也,置法而不變,使民安其法者也」(《管子》)、「黃帝治天下,日月精明,星辰不失其行,風雨時節,五穀登熟,虎狼不妄噬,鷙鳥不妄搏,鳳凰翔於庭,麒麟遊於郊,青龍進駕,飛黃伏卑,諸北儋耳之國,莫不獻其貢職」(《淮南子》)。

黃帝帶頭實踐修之身而天人合一治世,依據大道的規律法則創立了符合大道規則的人間法律,給人們指明精神回歸、淳德歸道之路,使道德作為人們恪守不離的思想行為準則。當時社會,尊道是社會共同自然信守的共識,維繫著仁治社會狀態,人們的心靈和行為都充滿著上善,通過修身能夠直接與大道相感通,與神相感應,與人為善,慈愛萬物。黃帝的豐功偉業和海納百川的精神,使人們充份感受到人文始祖和中華民族祖根文化的魅力,和身為華夏兒女的驕傲和自豪。道德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柢,告訴人們要順天意、重道德,自覺地追求真理和實踐道義。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old6515&aid=566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