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0/18 17:41:20瀏覽165|回應1|推薦0 | |
中國官媒呼籲世界“去美國化” 華盛頓很緊張(圖)文章來源: 環球時報 於 -
“這種由一個虛偽國家主宰別國命運的驚恐日子必須結束。華盛頓僵局也許是這個糊塗世界開始考慮去美國化的好時機。”昨天,多家美國媒體的編輯因中國官媒(即新華社英文評論《美國的失敗將造就一個“去美國化”的世界》,英文原文與翻譯附在文後)的上述呼籲忙個不停。有人批評中國趁人之危,借債務危機警告世界別再對美聽命;有人勸美國“保持冷靜”,稱北京隻是說說而已,對“取代美國”有言無心。 一篇評論文章為何令美媒如此敏感?《華盛頓郵報》說,文章戳到美國人最敏感的雙重焦慮:“我們(美國)讓世界失望了;中國要取代我們了”。不少人還認定,文章反映出中國政府與精英對美國真實的怒氣。冷戰結束以來,“去美國化”的念頭世界不少地方的人動過,近些年,它常以“建立國際社會新秩序”的形態出現在國際場合。但迄今為止,它尚未真正被國際社會踐行。中國學者金燦榮說,短短4個字,蘊藏着許多國家對美國愛恨交織的糾結情緒:得益於美國維持的秩序穩定,很反感美國展現的自私和惡行。 美媒要華盛頓“保持冷靜” “中國正利用美國政府關門和國會山預算危機在國際舞台上為自己謀利,告訴其他國家,未來數十年如果再依賴美國便是愚蠢。”美國《華盛頓時報》14日說,“中國政府通過官方通訊社新華社批評美國”,並警告世界:“去美國化恰逢其時”。 這一天,多家美國媒體都在援引中國官媒的同一篇評論文章。這篇主張“華盛頓僵局是‘去美國化的’好時機 ”的英文評論文章稱,美國慣於攪亂遠離其本土的其他國家和地區事務。通過將金融風險轉移到海外,在地區爭端中挑起地區緊張關係,以赤裸裸的謊言為幌子無端發起戰爭,美國在濫用超級大國地位,讓整個世界更加混亂。 文章呼籲,由一個虛偽國家主宰別國命運的驚恐日子必須結束,應建立一種新的世界秩序。全球金融係統也須進行重大改革。發展中經濟體與新興市場經濟體需要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等大型國際金融機構獲得更多話語權。另一種關鍵改革步驟可能是,引進新的國際儲備貨幣,替代占主導地位的美元。這樣一來,國際社會就能永久免受美國內政混亂激化產生的溢出效應影響。 “措辭強硬”,美國《華盛頓郵報》在將此評語送給上述文章時說,中國領導人迄今並未就美國債務危機公開表態,但“平靜不代表不憤怒”,中國學者中已有人將美國國會比做綁匪,通過劫持全球投資勒索贖金。美國麥克拉齊報係稱引發關注的評論文章是新華社社論,且讀來很有當年蘇聯官方媒體對冷戰反思的味道。文章還說,中國官媒的口氣說明對美國來說,中國真的是“亦敵亦友”。 “所有人都在談論中國這篇呼籲‘去美國化’的社論”,美國《商業圈內人》以此為題說,中國官媒社論時常引發關注是因為它被認為反映中國政府和精英觀點。“這文章真那麼重要嗎?我們不清楚,很可能中國一些關注美國的精英是好奇,我們究竟在胡鬧些什麼。” “冷靜,華盛頓,中國並非真想去美國化”,《華盛頓郵報》14日發出這樣的忠告。文章說,因內部政治鬥爭導致政府關門和債務違約風險,全世界都覺得美國瘋了,這不是秘密,但中國官媒傳遞的信息對華盛頓打擊尤其嚴重,這是因為文章戳到了美國最敏感的雙重焦慮:“我們(美國)讓世界失望了,中國要取代我們了”。但事實上,中國從未流露出想在近期取代美國成為世界領導者的意圖,甚至也不相信自己能這樣做,中國對美國潛在債務危機越驚慌,越能證明北京對由美國主導的全球秩序的依賴。而美國之所以會想錯中國,是因為我們總假定北京與華盛頓有同樣的世界觀和目標設定,並且誇大了中國的實力。文章稱,“沒錯,中國在美國治下的全球體係中時常生氣,但他們也就是說說而已”。 “中國能建立起‘去美國化’的世界嗎?”《福布斯》雜誌提出此問題時就帶着懷疑。幾個月前,該雜誌曾刊文質疑中國能否領導世界經濟,並列舉4大原因認定“不太可能”,包括中國製造品沒有一個“無限的”世界市場前沿;中國缺少企業家精神;中國政府與市場的搭配欠妥當;中國還需要全新的商業思維。14日,《福布斯》網站在談及“去美國化”時僅改變了開頭,把該文又發了一次。美國《思想家》網站文章的情緒似乎更極端化些,稱中國的批評是往美國傷口上撒鹽,“我們沒必要聽共產主義者教訓”。 美國《華盛頓郵報》說,當我們在華盛頓讀到中國官媒這篇社論,會想“噢,不,中國人覺得這是把我們趕下全球領導者位置的良機”,但中國對國內事務的關心大於國際事務,而且中國其實希望美國領導世界,否則不會拿這麼多錢買美國國債。文章說,中國經濟增長這麼快,得益於把大量商品銷往美國,以及美軍確保全球貿易暢通。如果世界真“去美國化”,中國經濟增長恐怕也會崩潰。“他們(中國)需要我們,他們知道”。 外媒稱北京“氣勢正盛” 當美國媒體忙着安撫讀者不用為中國官媒的警告擔心時,國際媒體在議論這一警告反射出北京怎樣的自信。 韓國《朝鮮日報》15日稱,當美國因預算協商破裂導致政府關門時,作為全球美債頭號債主的中國氣勢正盛,公開曆數美國的各種失敗,呼籲建立“去美國化”的世界。文章援引專家觀點稱,中國持續在美債問題上發聲,一方麵是想趁美國經濟實力下滑擴大自己的全球影響力,另一方麵可能想借此擴大人民幣國際化。推進人民幣取代美元的進程。瑞士《24小時》稱,中國官媒呼籲建立“去美國化”的世界新秩序是近年來前所未有、直截了當要求建設多極化世界新秩序的倡議,這很大程度上是因華爾街大亨一手製造的金融災難至今無法消除,而美國兩黨內鬥一次又一次讓別國跟着受害。法國《世界報》說,新興國家都對美債危機和政府關門感到擔心,中國提出“去美國化”,除了表明擔心,也體現了國力上升後的自信。 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去美國化”?曾著有《脫美國化:尋找中國現代化的定位》一書的人民日報高級記者丁剛15日對《環球時報》說,所謂“脫美國化”,是指中國要選擇一條更適合中國實際的發展道路,不能方方麵麵都照搬美國。而“去美國化”是就國際體係而言,是全球向多極化發展的必然。丁剛說,一國是否強大,真正的標誌是其貨幣。現在全球體係中仍是美元一統天下,但美元的地位在變化。若是在10年前,如果你在非美元國家掙了錢,肯定會換成美元,因為拿着美元你心裏才踏實。但現在就不一定了。很多人和公司會換一些英鎊或人民幣,原因是美國不斷內耗導致美元信譽降低。“去美國化”提醒我們加固全球未來金融結構安全性,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但在相當長時間裏,世界還得忍受美聯儲和美國財政政策的折騰。 就全球而言,似乎除了美國自己,其他國家和地區都有“去美國化”的念頭和提法,2007年歐盟領導人齊聚布魯塞爾前,法德曾提出IMF“去美國化”。當時歐洲輿論便質疑,政治家煽動式地期待“新布雷頓森林時刻”,但若美國沒興趣改變現狀,改變很難發生。 人們對“去美國化”的思考不僅限於發展模式和經濟領域,還有安全領域。香港《南華早報》13日提出一個相關問題:世界還需不需要美國做“美國警察”。文章說,必須承認,當今國際社會仍是“無政府”時代,如果沒有強有力的實體維護國際體係,陷入“世界大亂”局麵並非不可能,世界曆史也多次出現過“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處煙塵”相互砍殺的場麵,如一戰和二戰。從維護國際和平自由貿易角度講,現在有國際體係還是可行的,而美國作為主權國際中最有實力者和現有國際體係建立者,自然是這套體係的最佳“護衛”。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15日對《環球時報》說,短期看,“去美國化”還停留在口號階段,不同國家的人提出它,更多是在對美國表達不滿,缺乏具體落實的行動。短短4個字,蘊藏着許多國家對美國愛恨交織的糾結情緒:得益於美國維持的秩序穩定,很反感美國展現的自私和惡行。 複旦大學國際政治係學者沈逸認為,國際秩序“美國化”是世界在現有階段的發展結果。中國媒體提出“去美國化”在美國輿論中掀起浪花的原因不在於提法本身,而在於提出“去美國化”的是中國。僅靠“去美國化”之言刺激不到美國,刺激美國的是此言論背後中國隱含的實力與背景,是中國整體發展趨勢刺激了美國固有的危機感。 沈逸說,美國媒體愛關注這種話題也是一種美國式預警機製,“美媒自己不去描述美國的整體頹勢或內在危機,但重視並擴散外界言論,給自己警醒”。 美債危機仍在吊世界胃口 14日,華盛頓傳出美國兩黨在參議院就提高債務上限、避免債務違約接近達成協議的消息,參議院民主黨領袖裏德說,協議雖然尚未達成,但已取得巨大進展,“每個人都需要再耐心些,我們希望明天是光明的一天”。法新社15日稱,在突如其來的樂觀出現前,奧巴馬剛嚴厲批評共和黨人執着於黨派利益,“使美國擁有債務違約、摧毀本國經濟的良機”。文章說,在參議院達成一致後,更重要的是要看共和黨控製的眾議院能否達成協議。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說,眾議院共和黨人有可能在15日提出解決問題新方案。 德國《西德意誌報》說,如不出意外,美國兩黨將在最後一分鍾達成妥協,此事件已不單是兩黨內鬥,而是這個有着超過200年曆史的超級大國政治係統出現的問題。美國政治必須反思此次政府癱瘓暴露的致命弱點,而克裏姆林宮和北京正在搓手看着。 《美國的失敗將造就一個“去美國化”的世界》全文中文版(觀察者網譯): 雖然現在美國兩黨政客正在內鬥,但他們仍不斷吹噓自己的體製有多麼完美,卻拿不出一個切實的解決政府關門的方案,這可能是看戲看糊塗的世界開始好好考慮“去美國化”的好時機。 從血雨腥風的二戰起,美國成了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後,它一直試圖建立全球帝國。手段包括強推戰後世界秩序,幫助歐洲經濟複蘇,在那些似乎很難對美國友好的國家裏煽動政權變更。 擁有着看似無敵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美國已經宣布,它在世界上幾乎每個角落都有至關重要的利益需要保護。它習慣於插手所有遠在天邊的別國事務。 同時,美國政府一邊不惜采取任何手段,在世人麵前樹立自己是道德高地的形象,一邊偷偷而又膽大妄為地折磨戰俘、使用無人機殘殺普通民眾、監控其他國家的領導人等等。 這就是所謂“美國治下的和平”(Pax-Americana)。我們從來看不到美國曾幫助化解暴力、緩解衝突,也看不到美國曾為減少貧窮和無家可歸者做出努力,更看不到美國帶來過真正的、持久的和平。 而且,美國不僅沒有像負責任的領導者那樣盡責自重,自私自利的華盛頓還濫用其超級大國的地位,給世界帶來更多混亂。美國不斷地把金融危機擴散到海外,激起地區衝突和領土爭端,並以赤裸裸的謊言為幌子而發起未經授權的戰爭。 結果,拜那些貪婪的華爾街精英所賜,各國仍在為擺脫經濟災難而掙紮。而這幾年在伊拉克,爆炸和殺戮已經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此前華盛頓宣稱它把伊拉克人民從專製政權中解放了出來。 最近,華盛頓又陷入周期性的僵局,兩黨仍在為聯邦財政預算尋找一個可行方案,還指望能夠在提高美債上限問題上達成一致。這讓許多擁有巨量美元資產的債主身處險境,國際社會備受煎熬。 其他國家的命運被掌握在一個虛偽國家的手裏,這樣危急的日子必須結束。應建立新的世界秩序,無論國家大小、貧窮與否,它們的關鍵利益都會被一視同仁地得到尊重。 為實現此目的,建設和加強一個“去美國化”的新世界需要這麼幾個基本要素。 首先,所有國家都須遵守國際法的基本原則,包括尊重各國主權,不插手別國事務。 其次,應當認可聯合國處理國際熱點事件的權威。這意味着在聯合國沒有授權時,任何國家都沒有權力進行軍事行動。 此外,全球金融體係還應有實質性的改革。 發展中的新興市場經濟體應當在主要的國際金融組織中擁有更多發言權。這些國際組織包括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這樣才能更好地反映出世界經濟和政治格局的變化。 另一項有效改革的關鍵點是要創造、引進新的貨幣作為國際儲備貨幣,以取代美元的主導地位,這樣才能使國際社會永遠擺脫美國國內加劇的政治混亂的影響。 當然,要做出這些改變的目的並不是要完全把美國撇開,而且這是不可能的。相反,這是為了鼓勵華盛頓在國際事務中扮演更具建設性的角色。 而在所有變革選擇中,建議那些華盛頓的政客們先從結束目前的致命僵局開始。 *****
美國政府重新開啟 媒體對共和黨的精彩評論(組圖)文章來源: 博客精選 於 -
美國兩黨僵局結束,政府重新開啟,共和黨慘敗,繼續被媒體奚落。 美國人在政府關閉期間體現了高度的耐心和對“遊戲規則”的尊重。但是,不論是玩兒遊戲的領袖們,還是普通記者、公民,都清楚這是個類似“小孩子跟大人耍脾氣”的稚嫩把戲。 任性的小孩子往往靠哭和耍賴來“要挾”家長以達到自己的目的。小孩子在學校則不會這樣做。有的不成熟的成年人也會玩兒耍賴要挾的把戲,把“一條路走到黑”、頑固當成了倔強、理智。記得以前有個俏皮話形容這等人物:冬天茅房裏的磚頭,又臭又硬! 小孩子人性、思維不成熟是有情可原的。但是,這些成年的“領袖”們、被選民選出的政客們為了“賭氣”和黨派之爭而讓國家遭受不必要的負麵影響和“浪費感情”是要付出代價的! 在以眾議院議長貝納爾和共和黨領袖麥克康奈爾為首的共和黨在阻止“奧巴馬醫保”並要挾關閉政府之前心裏很清楚,如果民主黨不讓步,“關閉政府”不過是個短期的“小孩子任性”的舉動,在雙方僵持下,政府還是要乖乖地重新開啟運作。可是,共和黨賭氣賭的是“奧巴馬以及民主黨會妥協”。 共和黨領袖麥克康納爾為了給同僚贏得時間死死堅守與民主黨的談判,直到最後一刻。但是,周二,貝納爾的法案由於遭受自己黨派放棄而沒有通過,使得這個任性的大孩子完全“丟了麵子”,要挾民主黨的“政府關閉”告一段落。 貝納爾的弱勢再一次成為笑柄,他自己對同僚們(又臭又硬的磚頭在認輸時)說:“我寧願把手裏的手雷扔掉,也不敢在接着它!” 本來他想用“手裏的手雷”威脅奧巴馬和民主黨讓步,現在,貝納爾沒轍了,知道任性、自私、耍脾氣是很不酷的了。 美國媒體海量評論和分析精彩紛呈。很多資深編輯和記者寫作水準相當高,“政論”寫得像精彩的散文、雜文,用詞造句犀利、精悍,論點明確,毫無拖泥帶水和裹腳布的感覺,讀起來爽快,幽默處令人捧腹。 《新共和》的一位資深編輯在共和黨失敗後剛剛發表了一篇評論文章,措辭異常強烈,將貝納爾和麥克康奈爾的最後僵持比喻為“詐屍”!!全文如下: John Boehner's Shutdown Endgame: "The Final Spasm of a Corpse" by Noam Scheiber Source:New Republic 貝納爾麵子、裏子全完! On Monday I wrote that the shutdown/default-threat/Republican extortion plot was essentially over—it was just a matter of Harry Reid and his Republican counterpart, Mitch McConnell, hammering out the final details of a deal whose contours were coming into focus. Once they’d reached a deal, it would pass the Senate with a fair amount of bipartisan support. After which John Boehner would tearfully bring it to the floor of the House in defiance of the so-called Hastert Rule (requiring a majority of House Republicans to support a bill before it can come to a vote),possibly with some minor face-saving alteration that the Senate signaled it could accept. “共和黨議員是群瘋子” Regrettably, I was wrong. As it happens, Reid and McConnell came very close to inking a deal Monday night, but then McConnell suspended their negotiations on Tuesday to give Boehner a chance at passing a bill, which promptly collapsed under the weight of his own ineptitude and your basic garden-variety House Republican lunacy, at which point Reid and McConnell resumed their negotiation over a deal that will soon pass the Senate and force Boehner’s hand. Which is to say, I missed the all-important “let’s briefly pause so Boehner can flail helplessly while the entire world looks on in horror before we officially end this thing” step in the process. In retrospect, I’m not sure how I overlooked it. That final pathetic lurch is a tradition Boehner inaugurated during the fiscal cliff negotiation last December (recall “Plan B,” which Boehner also chose to euthanize before it came to a vote in the House). There was every reason to believe he’d observe that same sacrament this time around. “共和黨詐屍”--共和黨政黨的合法性“詐屍” But don’t mistake it for anything other than what it was: the final spasm of a still-fresh corpse, the corpse being the GOP’s legitimacy as a political entity, to say nothing of its negotiating position in this particular conflict. If Boehner had actually had the votes to pass a bill that reopened the government and raised the debt ceiling while enacting a few modest Republican priorities—which is to say, a bill that would have been taken seriously inside Washington and put Democrats in something of a bind—he would have done it days ago, in time to give himself some actual leverage. As Boehner told his caucus, you’d “rather throw a grenade than catch a grenade.” But he didn’t have the votes. With his conservative members still lingering in a different dimension, and their peasant army of activists and moneymen declaring anything short of death to Obamacare a capitulation, it was utterly hopeless. Boehner, as is his wont, simply unpinned a grenade he knew he didn’t have the arm-strength to throw. 貝納爾在自己營造的精神病院小跑兒,不撞南牆不回頭 In the end, I’m rather relieved that this all happened Tuesday—still relatively early in the process as these things go. A few savvy congressional reporters lamented that we’d lost an entire day while Boehner took a final lap around the mental institution he runs, possibly pushing the resolution of the showdown beyond Thursday. But if you size up the situation from a bit of a distance, you see that Boehner’s final farcical move almost certainly sped things up. Given that the House GOP almost always lurches away from the eventual solution at least once before swallowing its pride and allowing it to pass, far better to get it out of their system Tuesday rather than waiting till Thursday night, with only a few hours to go before D-Day. Better yet, the fact that it happened before Reid and McConnell had finished their negotiation—with McConnell having suspended the negotiation to give Boehner a chance to embarrass himself further—strengthens Reid’s hand at the margin and allows him to strike a slightly more favorable deal. 適可而止,別再任性,值得表揚 All of which is to say, it’s hard not to be encouraged by this latest development. Boehner’s pathetically weak hand was always going to be exposed. On Tuesday, he did us the courtesy of completely exposing it before the last possible moment. I, for one, think we owe the House speaker a (tiny) measure of thanks.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