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不看不知道,毛澤東如何看蔣介石簽定的"雅爾達密約"(1)...
2009/01/10 20:42:23瀏覽2370|回應2|推薦0

不看不知道,毛澤東如何看蔣介石簽定的"雅爾達密約"...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六十年,解放軍收復領土驚人! 軍事論壇

連續幾日,位于渤海灣的這片地區顯得格外寧靜,沒有喧囂,只有海浪以一成不變的節奏發出陣陣濤聲,濟南軍區組織的一場大規模演習即將在這里打響,大戰前的寧靜好像是特意為千軍萬馬的搏殺積蓄能量。

  這次實兵演習代號為“聯合-2008”,演習設定的背景是︰紅軍部隊將對固守在一片半島之上的假設敵藍軍實施跨海攻擊行動。此前,紅軍的空軍、海軍部隊已經完成了對藍軍的第一波進攻。初步肅清了沿海登陸障礙,為紅軍後續部隊打開了通道。但戰場變化異常迅猛,如果紅軍部隊沒能在最短時間內把一個旅的兵力通過海運輸送到半島進行登陸作戰。那麼假設敵藍軍將重新集結兵力組織有效防御,紅軍部隊已取得的戰斗成果將喪失殆盡。

  這次演習中,執行登陸作戰任務的紅軍部隊是濟南軍區某摩步旅,此時,這支部隊悄然隱蔽在渤海灣附近的群山之中已長達七天之久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收復失地上是可以讓國民黨政府汗顏的。蔣介石放棄了的旅順軍港使用權和南滿鐵路所有權,是*從赫魯曉夫手里收回來的,這也歸于朝鮮戰爭打出的威風。志願軍司令彭德懷說,帝國主義在中國家門口隨便架一桿大炮就可以讓中國人屈服的時代過去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了主權敢橫挑強鄰,1969年為了珍寶島與甦聯在冰天雪地里刺刀見紅,這一打,甦聯總理柯西金來到了首都機場。1962年又與輕浮的印度在喜瑪拉雅山大打了一場,毛澤東在決定戰役時說,不打則已,要打就打出威風來,保證三十年和平。

  有一個小故事,當印度把其“常勝軍”吉克聯隊從克什米爾急調到新疆前線時,周恩來告訴毛澤東:吉克聯隊是百年老店,參加過兩次鴉片戰爭,伙同過英法聯軍打進北京城,火燒圓明園,1904年入侵拉薩。毛澤東說,百年國恥。第二天新疆前線接到軍委命令︰吉克聯隊務必全殲。

  二戰的勝利也沒能讓蔣介石收回香港,同盟軍英國的邱吉爾說,“要收回香港,可在我死尸上來取。”鄧小平先生踏著殖民主義者的僵尸,和平地收回了香港主權。

  看了“華夏文摘”上趙無眠先生說到清朝對中國的貢獻,我想算個領土粗賬。清朝接手明朝時,明朝只有353萬平方公里。清朝先替中國領土進賬了947.6 萬,後割給沙俄161萬,割台灣3.6萬給日本,其它有如香港等雞毛蒜皮不計,領土淨收入約783萬,加上明朝朱老公原來的家底,所以清朝留給了民國政府 1136萬平方公里,以及列強們在華的租界和駐軍。

  民國賣掉了外蒙180萬平方公里(蒙古國現在的測量是157萬)“注1”,收回了台灣3.6萬,淨割土176.4,剩下了959.6萬,加上零碎,即現在所說的960萬平方公里。這些舊社會的數字只是大概,專業水平的“斤斤計較”,留給歷史學的夫子們去搬指頭吧。

  有幾個問題可以討論一下。第一,東北,即滿州,算不算明朝領土?要算的話,清妹妹過門中原時帶來的248萬東北土地就不能算是陪嫁進賬,因為這東北本來就是俺大明朱公子為娶滿州媳婦給的聘禮錢。

  到了美甦英簽訂了雅爾塔密約後,看老美臉色行事的蔣介石于1945年簽訂了“中甦友好同盟條約”,同意外蒙獨立。蔣先生1952年在國民黨七大四次會議上回憶說:“于是我們政府對俄帝,乃決定忍辱談判,不惜承認外蒙獨立,做此最大犧牲,來簽定條約和附件。”(國民黨七大政治報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胳膊擰不過大腿,毛澤東還是翻不了斯大林和蔣介石定的約,1950年又簽了一個“中甦友好同盟條約”,維持外蒙獨立現狀。

  到了1953年2月25日,美國艾森豪威爾威爾在國會說,雅爾塔會議美國沒有賣掉中國對外蒙的主權,第二天下午在台灣的中華民國外交部宣布,廢除 1945年的“中甦友好同盟條約”,所以,蔣介石現在沒賣國了,說是大陸*賣了蒙古。若是大清現在紫禁城有留守處就好了,傅處長出來宣布一下,大清與外國簽的條約統統無效。只可惜國家關系上玩蔣先生這種白相人的手段沒用。蔣先生治國小氣,玩小聰明,當大笨蛋。

  到了1961年,外蒙要加入聯合國了,美國人及很多非州小國支持外蒙,台灣得罪不起,討論提案時國民黨不敢動用安理會常任國的否決權,于是保送外蒙進了聯合國。蔣先生需要美國支持他的統治,國家和民族畢竟是他個人的私器。別忘了,個人服從集體,集體服從國家,國家服從領袖。

  雅爾塔會議可能真有密約,可悲的是,1945年的國民黨和1950年的共產黨都面對著戰後的內憂外患的政治,千瘡百孔的經濟,國共兩幫兄弟都需要斯大林的支持,斯大林也就不客氣了。這樣,不到一百年,俄國砍掉了中國341萬平方公里的領土,中國現在沒收回的總失土也就是這麼多了。如果毛蔣有什麼一致的話,憎恨甦俄算一樁。

  上次回國踫見對中國邊界談判熟悉的朋友,說中國政府現在是寸土必爭。據說,前兩年敲定的中俄邊界條約,中國進帳1萬多平方公里。不要小看這1萬,中越邊界談判幾年沒搞定,陸地領土爭議不過就幾百平方公里。中俄邊界條約一簽訂,在俄國的遠東地區引起反彈,談判主持人的一位俄國將軍引咎辭職了,莫斯科壓下了邊界居民的憤怒,報紙都報道了。邊界重勘後,有些俄國居民就得搬家了。

  兄弟啊,風水輪流轉,搞一萬算一萬。中國爭議邊界原來有15條,現在只剩下與印度,塔吉克斯坦和越南。中朝在白頭山及鴨綠江中島嶼歸屬上有爭議,若是朝鮮統一,這吵架的主有又多一個。昧著良心講,一個分裂的朝鮮對中國有利,養賊自大嘛。

  中越的邊界難題不在陸上,在海上,北部灣海域分界問題。細心地讀地圖,你會發現在北部灣里有個叫白龍尾島(BechLongVi),正是這個島的歸屬涉及到一大片油氣資源豐富的海域。該島地理上靠近越南,可按河流入海口延長線算,則該歸中國有,島上住有兩千多中國人,中國曾從南越政權手中武力收復該島,歸海南行政區管。“抗美”時,中國無私把該島交給越南北方使用。

  若是該島劃歸中國,中國的海岸線就劃到了越南南寧省和太平省的門口了。據說中越雙方傾向于今年“政治解決”,即拋開技術依據,合理分配爭議陸地面積,海域是“擱置爭議,共同開發”。解決了中越邊界問題,印度就首當其沖了。

  中印反擊戰後,中國退還了戰爭中取得的9萬多平方公里,據講是因為不宜長期據守,軍隊後勤供應太困難,當時西藏內部也不穩。不過,如果現有的*對西藏不公平的話,如果西藏真的獨立了,一定會跟印度有領土爭議。所以,中央政府在沒有跟達賴流亡政府就西藏獨立問題達成一致之前,我猜想中央政府可能會拖一下中印邊界談判。

  看見今天一點點艱難地往回摳地皮,更覺得清朝干進了783萬平方公里功勞太大。中國歷史上有過三個黃金時代,它們分別是春秋末至西漢,盛唐和大清前半節,中國今天的萬里錦繡河山也是托了大清的“黃金”之福。大家現在罵清末的慈禧太後,想想看,列強霸道,長毛拳匪,內外交困,老太太挺下來不容易,把你我兄弟換上去做,恐怕所有的邊境省都得賠出去,形勢比人強。從小讀“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書,我恨透了慈禧,看了清史學家高陽的書,才知道慈禧也是盡力了。再說呢,你民國賠出了外蒙180萬,比人家清朝總賠量還多了十來萬。說到底是國家不行,洋槍厲害,打不過要輸啊,兄弟。

十大元帥的婚內婚外情 情緣對象共49人(圖) 新華網

本文摘自《膾炙英雄》 孔慶東 著

    新中國十大開國元帥(朱彭林劉賀,陳羅徐聶葉),戎馬烽煙,歷盡坎坷。于個人感情一端,亦可謂悲歡離合,令人慨嘆。晚輩後生,不敢妄自評價,兼以資料駁雜,魯魚亥豕,鑒別取舍,頗費心血,斟酌再四亦難免出入。故此僅羅列數韋,以區區三萬言,略為敘說,冀乎可見革命之艱辛,造化之滄桑也。

    十大元帥情緣表︰婚戀情緣對象(共49人) (孔慶東制)

    朱 德 ︰劉 氏 蕭菊芳 陳玉珍 賀治華 伍若蘭 康克清

    彭德懷 ︰周瑞蓮 月月紅 劉坤模 女作家 女記者 浦安修

    林 彪 ︰童養媳 汪靜宜 陸若冰 張 梅 孫維世 葉 群

    劉伯承 ︰程宜芝 吳景春 汪榮華

    賀 龍 ︰徐月姑 向元姑 胡琴仙 蹇先佛 薛 明

    陳 毅 ︰無名女 胡蘭畦 張女士 蕭菊英 賴月明 張 茜

    羅榮桓 ︰顏月娥 林月琴

    徐向前 ︰朱香嬋 程訓宣 王 婧 黃 杰

    聶榮臻 ︰龍升賢 張瑞華

    葉劍英 ︰元 配 馮 華 曾憲植 危拱之 吳 博 李 剛 後三人

    一、苦盡甘來總司令——朱德

    朱老總乃是中國軍魂,紅軍之父,十大元帥之首。“總司令”這一稱呼,仿佛專為他而發明。他年紀最大,資歷最老,地位最重,立場最穩,威望最高。身經百戰而體無片傷,如有天神護軀。其婚戀情緣在十大元帥中也頗具有典型意義。

    朱德(1886-1976)青少年時代,還是清朝。因為家里太窮,母親生了13個孩子,死了5個。但父母還是讓3個孩子讀了書。朱德1905年參加了最後一次府試後,在家鄉四川儀隴,由長輩做主,娶了比他大兩歲的表姐劉氏為妻。劉氏頗賢惠,但朱德不甚喜歡,1906年離家求學,一去不歸。後來國民黨三次挖朱家祖墳,劉氏吃齋念佛,保佑朱德平安。建國後朱德要接劉氏去北京養老,劉奶奶搖頭不去,1958年病逝,享年74歲。朱老總一般不提這段婚戀序曲,今人是可以理解的。

    到了中華民國元年,朱老總的現代婚戀正式開幕。1912年秋,26歲的滇軍少校朱德,娶了昆明師院的18歲女學生蕭菊芳,據說是朋友的妹妹,蕭家曾經恩助過求學時代的朱德。朱德很喜歡這個沒有纏足的進步姑娘。1916年9月生兒朱琦(寶書),朱德而立之年喜得一生中惟一的貴子,討袁戰場上又獲得大捷,真是爽氣彌天。但1917年初,蕭菊芳不幸染疾,輾轉病榻,到1919年不治而逝。朱德撰寫挽聯曰︰“舉案齊眉,頗自詡人間佳偶;離塵一笑,料仍是天上仙姝”。另有《悼亡詩》七首,其二雲︰“贊我軍機到五更,雙瞳秋水伴天明。每當覺察憂戎事,低語安心尚憶卿。”我評此詩為朱帥第一好詩。

    看到朱德受病妻幼子拖累,其部屬陳平輝便給他介紹了自己21歲的堂妹,名叫陳玉珍(貞),同時是朱德摯友、革命元老孫炳文(後被國民黨殺害于上海龍華)的外甥女,參加過辛亥革命和護國運動。陳玉珍也是個受過師範教育的大腳女性,幫助朱德照料蕭菊芳和朱琦(1916-1974,即朱和平之父)。蕭菊芳去世後,陳玉珍視朱琦如親生,待朱德如骨肉,小家庭打理得溫馨雅致(故居保存在宜賓南溪)。可惜朱德志在四方,已然混到堂堂旅長,西南名將,30多歲了還要跑出去打天下,救國救民。江湖上謠傳朱老總丟下5個姨太太出川鬧革命,那是沒有根據的,未免有點神化偉人了。要是真有五朵金花珠圍翠繞著,誰還革命啊?朱德是1922年8月出國的,1927年接陳玉珍小聚過一陣。南昌起義後,朱德一度听說陳玉珍被四川軍閥殺害了。其實陳玉珍一直活到1967年,朱德的生母和嗣母都是陳玉珍奉養送終的。朱德抗戰期間和建國後都給陳玉珍寫過信,表示“你的深情,我是深知的。謝謝你……希望你努力加餐,為國珍重,將我和家鄉忘掉好了,這是你真正的名言,是真知我愛我的。”朱德和康克清還于1960年到南溪登門看望。

    朱德出川後,找過孫中山和陳獨秀,後來由周恩來介紹入黨,赴歐洲留學,又轉到甦聯。陪他出國的是一位19歲的能說英語德語的漂亮姑娘,四川開江女中教員賀治華(其他另有何芝華何稚華等說法,皆為南方人口音之誤)。賀家父母熱情地把女兒的終身托付給了朱德,托付儀式究竟何時舉辦的,說法不一,早的是1920年,晚的說是1922年。他們從德國到了莫斯科中山大學後,賀治華于1926年生下女兒朱敏(乳名“四旬”,因朱德該年40歲)。但二人因志趣不合很快分手,朱敏回國後一生未再見過母親。賀治華另嫁給一位留學法國的比較年輕的革命者霍家新(其他如賀家興何家興等說法亦為南方口音之誤),回到上海做地下工作,與鄧穎超蔡暢等結拜成中央婦委“八姐妹”。誰料賀霍夫婦鬼迷心竅,竟然于1928年主動出賣中共領袖羅亦農,造成中共巨大損失,連前去接頭的鄧小平也僅差一分鐘幸免于難。周恩來鄧小平命令中共特科嚴懲叛徒(參見李維漢回憶),陳賡帶領“紅隊”前去鋤奸,將霍家新擊斃,將賀治華擊成重傷,跑回四川,嫁給一個農民,建國前病死。這是當年轟動大上海的國共特工史上一流的大案,怪不得朱老總從來不提這段往事,老人家心里一定特難受。倒是坐過納粹集中營的朱敏比較豁達,能夠從人性的角度去理性回憶。

    就在賀治華背叛革命的1928年春,朱德率革命軍攻下湖南耒陽,娶了活潑健美的當地女秀才、24歲的共產黨員伍若蘭。史沫特萊在《偉大的道路》中說過,朱總司令就是個農民。此話不假,出身佃農的朱德,喜歡的女性都是高個大腳,還要識文斷字,特別講究個實惠。而伍若蘭不但文筆出眾,還是一員手使雙槍的女將,一人可以抵擋一個班。伍若蘭給朱德做了一雙布鞋,還賦詩一首道︰“莫以穿戴論英雄,為民甘願受清貧。革命路長塵與土,有鞋才好赴征程。”因為伍若蘭臉上有點麻子,朱德就趁機打趣道︰“你有麻子,我有胡子,我們就‘麻麻胡胡’結婚吧!”部隊里的宣傳員編了個順口溜︰“麻子胡子成一對,麻麻胡胡一頭睡。惟有英雄配英雄,各當各的總指揮。”

    二人剛過蜜月,朱毛會師井岡山,朱老總宏圖大展。不幸次年井岡山第三次反圍剿時(國民黨方面稱為“會剿”),為掩護朱德突圍,已經懷孕幾個月的伍若蘭率警衛班斷後,在激戰中負傷被捕,受酷刑而不屈。蔣介石親發電報命令“割頭示眾”。今天有些朋友因為看到共產黨的腐敗就反而崇拜蔣介石,說蔣介石寬容民主,真不知是何心腸。朱德聞訊後,在毛澤東面前灑下了熱淚。從此經常把伍若蘭給他做的一雙鞋帶在身邊。很多人都知道朱老總喜歡蘭花,現在則應該知道他為啥喜歡蘭花了吧?朱德1961年游廣州越秀公園時,賦詩一首道︰“越秀公園花木林,百花齊放各爭春。唯有蘭花香正好,一時名貴五羊城。”1962年在北京中山公園又寫道︰“幽蘭吐秀喬林下,仍自盤根眾草傍。縱使無人見欣賞,依然得地自含芳。”我藏有《朱德詩選》,青年時讀到此詩,感覺寫得很平庸,以為不過是領袖人物的應景之作,現在方體會到愛情之深,愈老愈醇。寫此詠蘭詩時,朱老總已經75歲啦。

  本文部分參考資料︰

    《朱德自述》(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3年1月版),中央文獻研究室《話說朱德——知情者訪談錄》(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年6月版),《鄧穎超傳》,鄭超麟《鄭超麟回憶錄》(現代史料編刊社1989年),《永遠的豐碑︰孫炳文》,金沖及《朱德傳》(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8月),藍玉林《伍若蘭︰血灑贛州城的巾幗英雄》(《贛州晚報》2007年1月3日),羅歐《求索——一九二二年前的朱德》(雲南出版社1985年版),《康克清令敵軍聞風喪膽》,史沫特萊《偉大的道路》,溫相《中共隱蔽戰線寫真》,葉永烈《名流側影》,葉永烈《紅色的起點》,余瑋《敦厚朱德》(中共黨史出版社), 朱和平《永久的記憶》(當代中國出版社),吳殿堯《朱德和戴與齡的真摯友情》(《黨史博覽》2004年第10期),吳志菲《朱敏︰我是元帥爹爹的平民女兒》(《大地》2006-05-15 第八期 ) ,李維漢《回憶與研究》(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6年》

    二、 悲情俠義大將軍——彭德懷

    彭德懷(1898-1974),原名得華,譜名清宗,字石穿,1898年生于湖南湘潭烏石鎮,6歲開始讀《三字經》和《論語》,但10歲就出門討飯,聖賢的境界與貧窮的現實相距太遠。他初戀表妹周瑞蓮,兩人青梅竹馬,1918年訂下婚約。但彭德懷離家投軍,去尋找“窮人的道理”之時,周瑞蓮家卻因地主逼債,父親被逼死,瑞蓮也為反抗賣身抵債而跳崖身亡。時為1920年,彭德懷剛混到一個小排長,對這個吃人的社會,他能有什麼辦法呢?老彭一生為窮人說話,40年後還到瑞蓮家的故址低首徘徊,他是從小就看透了這個世界的不公平也。

    所以彭德懷雖然身在吃喝嫖賭的舊軍隊,但他跟同營戰友黃公略等早就約法三章︰不做壞事,不貪污腐化,不擾民。1921年,他認識了一個13歲的青樓歌女月月紅,本名張素娥,因為堅持賣藝不賣身遭受毒打。彭德懷當即跟朋友們湊了170塊大洋給月月紅贖身。月月紅見彭德懷沒有相好的,情願服侍他一輩子。彭德懷卻施恩不圖報,給素娥買了船票送她回家了。老彭此舉,真是男子漢也。

    1922年,在親友撮合下,24歲的湘軍軍官彭德懷,娶了尚不滿12周歲(冒充14歲)的貨郎之女劉細妹(過去很多勞動婦女發育成熟得早,不像現在有些女博士後30多歲了還不懂人事),給她改名劉坤模——“女中模範”之意,讓她放足,還教她讀書寫字。(電影《路漫漫》里細妹子的原型即劉坤模)

    1928年平江起義時,彭德懷讓她回家,答應革命勝利後去接她,不料從此失去聯系。劉坤模以“匪屬”之身,漂泊輾轉,歷盡艱辛,走投無路之下,由陶鑄的母親搭線,在漢口另嫁他人,生有一女。1937年從報上得知彭德懷已經是八路軍副總司令,便修書一封,上寫“平型關彭德懷收”。老彭居然收到了,便接她到延安,給安排了工作。但二人已然不能破鏡重圓,劉坤模後來嫁給了陝甘寧銀行的一位處長、山西老紅軍任楚軒。建國後先在北京,後調到我們哈爾濱工作。80年代劉坤模還是哈爾濱政協委員,寫了本《和彭德懷在一起的日子》,對老彭還是一片深情。1987年劉坤模老奶奶回湖南烏石彭總故居參觀,寫下一詩︰“橫刀人不見,烏石緬雄風,華廈開新宇,猶憶大將軍”。讀之令人落淚。

    彭德懷等了老婆將近十年,其間也曾有過若干情感風波,據說有美女紅軍、美女記者和一位著名的美女作家追求過他(猜猜是誰),其中還有金發碧眼的洋妞,雖然說法不一,但有案可查的至少兩次。老彭都沒有真正動心。那位洋妞追彭總時,老彭說︰“我是打仗的,隨時都要上前線,且準備犧牲,戰爭是長期的和非常殘酷的,所以我們不能相愛。”可對方听了此言,越發覺得老彭英雄,大叫一聲說︰“我愛你!為你,我不怕任何危險!”按照“好萊塢”模式,下面應該是什麼場面了?可老彭居然不解風情,說了句大煞風景毀壞情節的話︰“你愛我,我很感激,可我不愛你呀。”但這回見到劉坤模,他死心了。他說“這不能怪我,也不能怪她。”那只能怪命運了。

    1938年雙十節,由王明的夫人孟慶樹介紹(一說陳賡介紹),40歲的八路軍副總司令彭德懷,在延安娶了北師大著名的浦氏三姐妹(潔修、熙修、安修)中的小妹、20歲的嘉定姑娘浦安修(1918-1991),婚後無子女,但共度戰爭歲月,感情甚篤。廬山會議後,浦安修幾經斟酌,終與彭德懷在60年代脫離關系。當時老彭切開一個大梨,二人各吃了一半。特殊時代,情有可原,外人也不好說三道四。1959年,彭德懷在政治郁悶中曾對秘書說︰“我現在很思念劉坤模同志!”此言頗值回味也。文革中,北師大揪斗彭德懷,把浦安修也抓來陪斗,彭德懷大喊︰“我和她早就分手了,她是無辜的!”但浦安修還是受了皮肉之苦,差點自殺。晚年中央仍然承認她是彭德懷夫人,參與了《彭德懷自述》的整理工作。

    老彭一生無兒無女,所有婚戀均無善終。除了抗美援朝回國後,以功高蓋主之威,喑嗚叱 了那麼幾年之外,真沒享受過幾天順心的日子。老將們說彭總粗暴專斷,愛罵人訓人,甚至罵哭過劉伯承,包括在廬山大會上用粗話罵毛澤東,這可能都跟他心情不順有關,凡粗暴罵人者,往往是值得同情撫愛之人。

    彭德懷面相有近似朱德之處,兩人有案可查的情緣均為6次。但一望而知,朱德是個福相,而老彭是個苦相,屬于活沒少干,肉卻沒撈著吃幾塊的苦力。要不怎麼朱德當總司令,老彭當副總司令呢。據朱敏回憶,他們兩位老總喜歡下象棋。同樣是吃子,朱德是先用自己的子將對方的子掃開,再揀出棋盤,排成一溜,有滋有味地欣賞自己的戰利品。而彭德懷吃子的模樣挺嚇人,把自己的棋子砰然砸在對方棋子上面,然後從下面彈出來,扔在一邊,一副提刀四顧的牛勁。老彭一悔棋,朱德就抓住他手腕圓睜眼楮叫道︰“不能賴棋,放下。”彭德懷則梗著脖子︰“你是偷吃,不算。”朱德說︰“吃你的子,還要發表聲明嗎?戰術不行就不行嘛,悔棋算啥子。”

    彭德懷說話難听是著名的。抗戰初期,蔣介石單獨約見彭德懷,施以籠絡,問他家中有何困難,一定予以關照。彭德懷答曰︰“承委座垂詢,職家早蒙何鍵主席關照過,連三代祖墳都挖了,家弟二人至今流落他鄉。”蔣介石氣得有苦難言,只好暗恨︰“不識抬舉,早晚有人收拾你!”

    毛澤東說朱德是“度量大如海,意志堅如鋼”,而說彭德懷是“誰敢橫刀立馬,惟我彭大將軍”,一個是坐帳的,一個是陷陣的,已經說得再透闢不過了。可惜彭大將軍被夸糊涂了,有一天橫刀立馬殺到毛主席的帳前,毛主席一生氣,就把他從馬上給揪下去了。

    本文部分參考資料︰

    《彭德懷自述》(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彭德懷傳》(當代中國出版社1993年4月),《彭德懷大傳》(中國工人出版社2003年4月),凌輝《革命有情藕絲長——記彭德懷和他的原配夫人》(《家庭》1995年6期),王焰《彭德懷精神世界的深處》(《中華魂》1998年第10期) 郭汾陽《彭德懷婚姻中的歷史悲劇》(《新晚報》2002.12.1),滕敘兗《彭德懷三赴哈軍工》(《傳記文學》2007年第8期),《彭德懷元帥畫傳》(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風雨彭門》(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年3月),王亞志《彭德懷遭遇“干女兒”風波》(《世紀》2007年第04期),《彭德懷的故事》(中央黨校出版社2005年9月)

    三、柳暗花明林大帥——林彪

    上回的博客,寫得太成功了,老衲顧不得驢鳴犬吠,忍不住還要自吹自擂一番。不但革命群眾歡欣鼓舞,還有兩個反革命朋友來信,說以前把俺當成階級敵人對待,是誤會俺了,要跟俺化干戈為玉帛,從階級敵人變成階級兄弟。還有一位遠在深圳的朋友,是唱著江水英的那段“手捧饅頭熱淚滾”入睡的,我想當今世界上,還會唱那段《面對著公字閘》的,恐怕不超過三五十人了吧?所以,為表達貧僧的滿腔階級情誼,今天特推出元帥情緣的重頭戲——林彪一場。朋友們都知道林彪不好寫,禁區重重,顧忌多多。貧僧還想多念幾年糊涂經,所以寫得那什麼和那什麼之處,還望朋友們能夠心領神會,體諒小僧化緣之艱苦也。

    林彪(1906-1971)是十大元帥中爭議最多的人物,愛之者崇拜為天神,貶之者罵他是欺世盜名。這同時反映了中國現代史研究的復雜性和林彪在中國現代歷史上的重要性。說不清楚林彪,則毛周劉鄧和王張江姚等人就不可能完全說清楚也。

    林總生于湖北黃岡,原名祚大,字陽春,號毓蓉。曾用名育蓉、育榮。據說早年還叫過林大勇——這個名字只配當個連長,幸虧1925年到黃埔後改名“林彪”,此名從姓名學角度來分析,通脫清俊,智勇雙全,亂世能統百萬兵,治世卻須防霹靂。他們林家真是非同小可,一門堂兄弟三人都是中共政治局資格的。八路軍一共三個師,林育蓉(林彪)任115師師長,林育英(張浩)任129師政委,毛澤東說︰“如果林育南還活著的話,八路軍這三師就由你們林家全包啦!”可惜林育南1931年在上海龍華被國民黨殺害,林育英(張浩)1945年在延安病逝,毛澤東朱德親自抬棺。而林育蓉年紀最小,一生的戲劇性也最大。

    育蓉剛到學齡,中國就已經進入民國時代了,男女風氣逐漸開化。在武昌上中學時,已經接受革命思想的林育蓉有個比他大1歲的早戀對象叫陸若冰,長得白皙嬌艷,亭亭玉立。本來二人是老鄉,有一定的感情基礎。可育蓉同學覺得自己不善言辭,就以筆代口,給人家寫了若干比較露骨的情書,結果遭到了露骨的拒絕——陸若冰當時喜歡的是已經成家的林育南。2006年江西人民出版社的《紅色情書》中有3封是林育南給陸若冰的。此事對彪哥的感情傷害比較大,但可能對林彪軍事思想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刺激意義。林彪軍事思想的核心就是絕對周密的部署,沒有絕對的把握就不能發起總攻,而一旦發起總攻就要不惜一切代價,窮追猛打直到把敵人打垮。可見早戀的失敗對于男人的成長是頗有正面價值的。陸若冰後來嫁給革命者肖昌年,但肖昌年不幸犧牲,而陸若冰的哥哥、中共早期領袖之一陸沉,卻叛變後當了國民黨的特務,1940年因內訌被藍衣社殺死。陸若冰建國後在全總工作,直到90年代還深情回憶林育南。

    而林彪在家里其實也已然訂親。育蓉在幼兒園時代,體弱多病,腦袋上又長了跟阿Q同類性質的貴恙,恰似陶淵明說的“黃發垂髫”。按照當地風俗,老人就找了個比他小3歲的女孩來當童養媳。可這女孩也是個病秧子,三天咳嗽兩天發燒的,林家便將此女退回。到育蓉7歲那年,家里又正式給他訂了一門娃娃親,媳婦是比他只小一天的汪靜宜——原名汪伯梅。

    林彪早戀失敗後,听別人總夸他那沒過門的“媳婦”很漂亮,就跟父母提出要把汪靜宜娶過門。可他父親跟二諸葛一個毛病,查了查皇歷說,今年不宜栽種,娃呀,咱明年再說吧。幸虧他老爸的這句話,否則中國就少了一位曠古軍事奇才了。林彪自由戀愛和包辦婚姻,兩頭皆不能稱心如意,郁悶之下,就考入黃埔軍校,與家里斷了聯系(一說林彪1926年被父母騙回,差點強迫成婚)。直到抗戰初期,家里才知大名鼎鼎的紅軍神將、平型關大捷的民族英雄林彪,就是他們家的育蓉啊,于是就要把汪靜宜送到延安來成親。此時的林彪,接受了新時代的思想洗禮,已經不是魯迅胡適李大釗那一代人了,怎能答應這個?就把自己已然結婚的照片寄回去,斷絕其念。可汪靜宜那痴情姑娘,卻苦等了林彪一輩子,直到1963年因肺病去世,枕下還壓著林家的聘禮。林彪聞訊後嘆道︰“天下竟有這樣的奇女子!”小汪不懂得,革命沒有回頭路,為天下人求解放的人,自己卻往往最不自由,能留下個名字就算是幸福了。

    1937年,林彪在延安娶了陝北姑娘張梅,生女林曉琳。張梅是延川人,本名劉新民,號稱“陝北一枝花”,因為還不到20歲,活潑好動,大概還處于當今很時髦的“無知少女”階段,不懂得關照老公過于高深的內心,與木訥深沉的林彪格格不入。後林彪負傷去甦聯治療,二人情冷緣斷,終于離異。張梅後來在甦聯嫁給徐介藩(1910-1983)。徐是老黃埔生,甦軍參謀,1948年歸國,又任駐甦參贊。1952年入朝,任志願軍司令部辦公室主任。回國後擔任哈軍工裝甲兵工程系主任,曾抗拒總政主任譚政大將的批評,兩人大拍桌子。後遷到西安成立裝甲兵工程學院任副院長,晉升少將。70年代後期,張梅調到北京,在總參某部工作,離休後在京安度晚年。

    林彪是十大元帥里最年輕的,20多歲就成了名聞天下的常勝將軍,30多歲就成為當時進步青年的偶像,戀他追他的美女很多。而林彪卻在莫斯科看中了學戲劇的孫維世(1921-1968)。

    20歲的孫維世,長得春花映月,秋水驚鴻(此乃灑家專為孫維世發明的兩個成語),她是孫炳文的女兒,也就是朱德第三位妻子陳玉珍的表妹。孫炳文為革命犧牲後,周恩來夫婦收她為干女兒。(有些鑽牛角尖的朋友認為︰這不是佔朱老總的便宜麼?)斯大林說林彪價值15個將軍,千軍不換。可孫維世說是不願中斷事業,任憑林彪迂回穿插,就是不肯跟林彪回國——大概林總此時的軍事造詣還未到爐火純青的境地。這位人稱“紅色公主”的孫維世,不知是真的不喜歡林彪,還是另有所願。美女加才女不可怕,美女加才女再加孤傲,則往往薄命。從林黛玉到孫維世,永遠如此。孫維世1946年回到哈爾濱,受到林彪總司令盛宴招待。到北京後便成了戲劇大腕,政壇一景。先是給影劇界的風流小生金山做導演,金山便與張瑞芳離了婚,娶了孫維世。金山號稱中國一流美男子,表演藝術有口皆碑,但生活方面是著名的浪子,曾經同時追求過中國影劇界的四大名旦——白楊、舒繡文、張瑞芳、秦怡。周恩來沒有去祝賀干女兒的婚禮,鄧穎超去了,送的卻是一部《婚姻法》。不久,金山到朝鮮慰問,竟然膽大包天,把金日成的女秘書給搞了,闖下政治大禍。彭德懷饒他一命,回國被開除黨籍。當然,後來改正了錯誤,還是一位出類拔萃的藝術家,特別是在《風暴》中扮演的施洋大律師,堪稱一絕。孫維世則在政治漩渦里把自己玩了進去,文革中周恩來親手簽字逮捕了她,以“甦聯特務”的罪名慘死獄中。這些事兒說起來太沉重,隨便議論又顯得站著說話不腰疼,網上的許多傳聞都是海外“民主人士”以訛傳訛,多數沒有可靠的根據,禁不起推敲考證。咱以後再慢慢掰扯吧。

    被孫維世拒絕後,林彪終于明白,他需要的不是把他僅僅當成偶像的女革命小資,而是一個真心願意為他付出生命的女革命戰士。用郁達夫的話說,我要的是“一副白熱的心腸!”所以,當後來林彪重病躺在擔架上,從昏迷中睜開眼楮,看見美麗的福建女郎葉群,手持短槍,護衛在旁,他確認,這個女人,才是他生命中的“另一半”。

    葉群本名葉靜宜,1914年生,小林彪8歲。畢業于北師大附中,曾是電台播音員,奪過演講大賽的狀元,可謂“聲色俱佳”,號稱延安八大美女之一。據說曾經跟《野百合花》的作者王實味談過戀愛,文革時傳得很厲害。她听林彪說家里有個娃娃親叫“汪靜宜”,十分惱火,就毅然把自己的名字改為“葉群”,她願意為林彪獻出一切。享譽世界的年輕的“紅軍之鷹”林彪,便娶了革命戰友葉群同志——還是沒逃出“靜宜”的陰影。生下女兒林立衡,兒子林立果,皆一代才俊。可惜林總晚節未保,此事至今疑團重重,恐怕五十年內難以真相大白。結果林彪被國人痛罵數載,還拉上我家孔聖人陪綁,真真令人扼腕。我至今最喜歡的兒童歌曲之一,就是那首“叛徒林彪孔老二,都是壞東西。”因為這首歌不但曲調歡快、歌聲清脆,而且歌詞極為幼稚荒誕,特別適合兒童和廣大無腦人演唱也。

    不過林彪在葉群生日所贈的手書︰“發不同青心同熱,生少同衾死同穴”(出自田漢《關漢卿》中的“蝶雙飛”),不但表達了一種絕俗的情愛觀,而且還當真以絕俗的方式實現了。葉群回贈曰︰“教誨恩情永不忘,他年定隨到黃泉。”真是讓人讀了,心中五味俱全。一百年後之人評價起來,必有一番公論也。

    林彪有點像蔣介石,喜歡引用別人的詩文,這是因為他自己文韜遠遠不如武略,特別是詩詞寫得比較差。1966年寫的《西江月‧重上井岡山》,可能是他最好的“文藝作品”了︰“四十年前舊地,萬千往事縈懷,英雄烈士啟蒿萊,生死艱難度外。壯志堅信馬列,豈疑星火燎原。輝煌勝利喜開顏,斗志不容稍減。”這水平無法跟陳帥葉帥比,連朱德劉伯承也比不上,可能也就比賀龍強吧。不過卻樸素明白,既是緬懷,又是辯誣,還是明志。毛澤東罵林彪“一個娃娃懂什麼”,其實是罵中有愛,帶有父親對兒子般的感情。林彪軍事上政治上老謀深算的另一面,是在個人生活上頗有些娃娃氣了。包括發表《林彪聲明》跟女兒斷絕關系,還有一個堂堂副統帥,居然親筆寫了一份證明,向黨中央證明葉群跟他結婚時,確實是處女,這種事讓人听起來,哭笑不得,感覺只有行為藝術家才干得出來,怎麼也不能跟一個天才元帥掛上鉤。看來人若在某個領域太有才了,在日常生活上就難免弱智一些。林彪晚年鑽研中醫,可以給自己開方抓藥,但卻到死都認不清人民幣的元角分。我們熟悉的那些偉大的科學家,煮手表的煮手表,撞電線桿的撞電線桿,大概就跟彪哥屬于同一類型吧。

    本文部分參考文獻︰

    《林彪赴甦聯療傷及回國內幕》,《吳法憲回憶錄》,《刁光覃文選》,《紅色公主孫維世悲慘的結局》,《百戰將星劉亞樓》,《林彪的兩個女兒》,《林彪一生的五個女人》,《林彪死亡驚人內幕》,《紅色情書》,《林氏三兄弟》,《在大漠那邊》,《徐介藩少將》,《誰是共和國第一元帥?》《林彪事件完整調查》,《林彪傳》,《林彪之死》,《中共早期叛徒》,《林彪將軍》,《林彪的這一生》,《一個真實的林彪》,《林彪的最後歲月》,《林彪全傳》,《林彪與毛澤東》,《公審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林彪死因之謎》,《林彪元帥》,《林彪將將》,《晚年林彪》……

    四、玄機莫測劉軍神——劉伯承

    十大元帥中最長壽的劉帥,號稱軍神。因為在戰爭中失去一目,早年軍界有人叫他“劉瞎子”,而不知中國能掐會算的那些“半仙”,卻多數都是瞎子也。劉伯承(1892-1986)論戰功,稍遜于林彪彭德懷和粟裕,主要是鄧小平本事太大了,沒給劉帥更多的獨當一面的機會——毛澤東說鄧小平是唯一能夠同時指揮兩大野戰軍的,後來又勸老鄧不要當元帥,還是當總書記更重要,此言意味著鄧小平一個人等于兩個元帥。毛把鄧看作“隔代接班人”,相當于老鄧看胡錦濤也。但劉伯承的軍事造詣,公認是20世紀一流的。在為人處世方面,則屬于能屈能伸的蛟龍。

    劉軍神1892年生于四川開縣(今屬重慶),五六歲開始讀書習武,除了拳法棍法外,飛石功夫也不錯,放到《水滸傳》里,跟“沒羽箭”張清有一拼。十大元帥要是單打獨斗的話——假設時間為紅軍時期,大家身體都還不錯,黨中央搞個“井岡山論劍”——我估計徒手搏斗劉帥第一,用刀就是賀老總第一,槍法朱老總第一,輕功徐帥第一,獅子吼的功夫彭老總第一,邊打架邊作詩陳老總第一,但最後大家都累倒了,剩下一個人輕輕巧巧就獲得了實際的第一,那個人是誰呢?

    劉帥13歲那年,家里給他訂了一門娃娃親,女方叫程宜芝,小他兩歲。可是劉伯承不樂意,相親時故意拖著鼻涕自損形象(從小就懂得兵不厭詐),可女方還是看出了他的不凡氣質,親事說定。劉伯承外出求學,頗有逃婚之意,但程宜芝巧設溫情計,感化了伯承兄。1910年,18歲的劉伯承與16歲的程宜芝結婚,1912年生子劉俊泰。是年劉伯承入重慶將校學堂,從此投身軍旅,音信漸缺。

    1914年,劉伯承寫下一首豪邁的《出益州》︰“微服孤行出益州,今春病起強登樓。海潮東去連天涌,江水西來帶血流。壯士未埋荒草骨,書生猶剩少年頭。手執青鋒衛共和,獨戰饑寒又一秋。”1916年,他指揮豐都戰役,頭中兩彈,眼部手術而不施麻藥,獲得“軍神”之譽。1920年,川軍團長劉伯承因“千里轉戰,凌厲無前”而威名大震。疆場廝殺十年,多次負傷,遍體彈痕,乃悟到救國真理。1924年,川軍名將劉伯承放棄軍閥生涯,走上革命道路,從此“天涯孤旅”,何以家為。程宜芝獨力撫養兒子,據說直到1957年去世。

    這中間還有一段插曲,劉伯承1927年南昌起義後,在上海小住。他的兒子劉俊泰由于缺乏教養,好吃懶做,帶著一個浮浪女人去向他要錢,受到劉伯承的訓斥後,竟然跑到巡捕房告發。幸虧劉伯承早有警覺,才幸免于難。劉伯承大罵“這個龜兒子”,很快黨就派他去了甦聯,對這個逆子也就不再顧及了。劉俊泰1969年死于老家。

    1930年,劉伯承回到中央軍委任參謀長,在上海搞地下工作。他化名“林直木”,以教授身份娶了一位名叫吳景春的妻子。吳景春當時居然不曉得丈夫是個共產黨,可見劉帥的兵法韜略真是“做到家了”。後來吳景春回憶說︰“伯承同志在上海,工作是非常艱苦的,沒有一點安逸的時候。白天,到外面做聯絡工作,到閘北等地講軍事課,夜晚用黑布罩起燈光,一字一句地翻譯俄文,常常干到天亮。”人們多以外劉帥只是個“武將”,不了解他的“文才”。其實劉帥是中共最早的編譯科長,堪稱一名優秀的軍事翻譯家,很多甦聯的軍事理論和軍事條例,都是通過劉伯承引進和落實的。是他首先將“伙夫”譯為“炊事員”,“馬夫”譯為“飼養員”,將“雜種旅”譯為“混成旅”,將“黑猩猩戰”譯為“游擊戰”的。他一生留下了390萬字的軍事著作和190萬字的翻譯作品,對中國軍隊正規化出力甚多。不過這也是後來他被批判為教條主義和一些將軍對他不大服氣的原因。

    1932年,劉伯承進入甦區,擔任紅軍學校校長,後來又任紅軍總參謀長,于是又跟妻子失去了聯系。因為不了解情況,在寧都會議上支持中央的極左主張,剝奪了毛澤東的兵權(毛澤東在黨史上多次被批判為右傾路線和富農路線)。到了長征,他才真正認識到毛澤東的軍事天才遠在自己之上,在與張國燾的斗爭中,堅定地站在毛澤東一邊。而毛澤東也十分器重他,一直以“帥才”來使用劉伯承。解放戰爭中毛澤東說︰“我有劉伯承,蔣介石不可能不完蛋。”在軍事上得到毛澤東如此之高評價的,只有林彪和劉伯承兩人。

    1936年,紅軍三大主力會師之際,44歲的紅軍總參謀長“劉匪伯承”,忽然詩興大發,給一個從安徽六安參軍的名叫汪榮華的19歲女紅軍大寫情書,而且是用毛筆寫的蠅頭小楷。二人遂于中秋節閃電結婚,屬于金庸所說的既“一見鐘情”又“白頭到老”的理想婚姻。

    汪榮華14歲參加紅軍,三過草地,九死一生,跟劉帥結婚後,因戰爭殘酷,也是聚少離多。但他們自得其樂,過得坦誠自然。除了大女兒被敵人暗殺以外,他們的另外6個兒女皆大學畢業,學有專長,為人低調樸素,繼承了劉帥的作風。劉伯承1986年逝世,恰好是二人金婚之年。劉伯承晚年身體不好,卻正應了俗話說的“病歪歪,活一百”,與世無爭,恬淡隱忍,其實落得個清閑與長壽。劉伯承地位雖高,但從不攬權,既不稱“劉總”、“劉老總”,連“劉帥”之稱亦不喜歡,他最喜歡的稱呼是“劉師長”,因為抗戰期間他擔任一二師師長之故也。毛澤東說劉伯承是江水擋不住的下凡的龍,除了劉伯承屬龍之外,還寓意著劉伯承出川以後,就一路騰躍,越活越舒展了。

    本文部分參考資料︰

    《劉伯承傳》(當代中國出版社1992年11月),《中國元帥劉伯承》,張鴻生《汪榮華傳》(中國文史出版社2006年1月),劉太行《永遠都是太行山的兒子》(《湘潮》2006年8期》),李普《一代軍事奇才︰劉伯承元帥傳》(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年7月),羅會祥《劉伯承元帥和他的夫人汪榮華》,紀小平《劉伯承教子女立革命家風的故事》(《檢察日報》3324期),孟紅《劉伯承與汪榮華︰長征伉儷結同心》(《文史春秋》2007年5期),《劉伯承回憶錄》(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年)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itman543&aid=2554072

 回應文章

>>>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90年代初,解放軍加強坦克連進攻演練。展現了大裁軍後解放軍當時的合成作戰能力。
2009/09/24 00:47
在21個集團軍內,有3個集團軍改建為旅團制集團軍,建制內不再編有師級作戰部隊。這種輕型集團軍的出現,是陸軍部隊以適應未來戰爭需要的積極嘗試,基本編制為︰兩個摩步旅、一個炮兵旅、一個裝甲旅、一個高炮旅及直屬通信團、工兵團、教導大隊、司訓大隊等部隊。

  在加強機械化部隊方面,一些重點建設部隊逐步換裝,第54集團軍步兵第127師、第1集團軍步兵第1師和第20集團軍步兵第58旅分別成為我軍第一個輕型機械化步兵師、第一個兩棲機械化步兵師和第一個機械化步兵旅。

  其分布是︰沈陽軍區、北京軍區、濟南軍區和南京軍區各3個集團軍,蘭州軍區、廣州軍區和成都軍區各2個集團軍。

  

解放軍通過裝備輪式裝甲車輛已組建了數個輕型機步師和機步旅。


  視頻說明︰90年代初,解放軍加強坦克連進攻演練。展現了大裁軍後解放軍當時的合成作戰能力。


>>>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誰是“中共台灣省第一任省委書記”?(組圖) 青年參考
2009/06/10 06:52

誰是“中共台灣省第一任省委書記”?(組圖) 青年參考

寫一手舒體字,被毛澤東稱為“馬背書法家”,並有“黨內一支筆”之稱的舒同,詞章功力人見人贊,黨內許多重要文章、文件都出自他的手。但鮮有人知,1948年中國共產黨準備解放台灣時,時任華東局社會部部長的舒同,是中央和華東局內定的台灣第一任省委書記,劉格平為副書記。

  雖然沒有正式上任,但舒同以華東局社會部部長的身份,直接參與了對台的敵工工作。

  1949年10—11月間,中共潛伏在國民黨內最大的內線是被稱為“密使一號”的台灣國民黨“國防部參謀次長”吳石。為取得吳石掌握的重要軍事情報,舒同決定派長期在上海、香港從事情報工作的女共產黨員朱諶之赴台與吳聯系。

  據悉,朱諶之從香港抵台,吳石在寓所秘密會見朱諶之,提供了一批絕密軍事情報資料,包括《台灣戰區戰略防御圖》,舟山群島和大、小金門的《海防前線陣地兵力、火器配備圖》,台灣島各戰略登陸點的地理資料分析,海、空軍的部署及兵力情況等。



  左至右︰舒同、聶榮臻、楊成武、聶鶴亭(1940百團大戰)   

  這批情報通過秘密渠道很快從香港送到華東局,由舒同遞送北京。當年,毛澤東听說這些情報是經一位女共產黨員秘密赴台從一位國民黨高層的“密使一號”那里取回時,當即囑咐︰“一定要給他們記上一功!”還在紅線格信紙上寫下︰“驚濤拍孤島,碧波映天曉。虎穴藏忠魂,曙光迎春早。”

  後來,國民黨“保密局”抓獲共產黨台灣工委委員陳澤民及工委書記蔡孝干。蔡變節,導致島內400多名共產黨員被捕,吳石、朱諶之也在其中,並被殺害。

  台灣沒有解放,舒同最終未能上任。但舒同作為中共對台工作的第一人,在歷史上留下了記載。

  舒同︰馬背上的紅軍書法家

  舒同(1905—1998),原名文藻,字號宜祿,江西省東鄉縣人。早年畢業于江西撫州省立師範學校。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並擔任黨的縣委書記;後參加紅軍,經歷了中央甦區第一至五次反“圍剿”和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在半個多世紀的革命生涯中,他擔任過黨政軍的多種領導職務,曾擔任中共山東省委第一書記、軍事科學院副院長、當選為八大中委委員、中顧委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他是中國書法家協會的創始人和第一屆主席、第二屆名譽主席。毛澤東主席贊揚他是“紅軍書法家、黨內一枝筆”。



  舒同臨池作畫

  在電腦諸多字體中,有一種“新舒體”,為各種文書、媒體、招牌所廣泛應用,這便是中國書法家協會創始人舒同的藝術精品。他的書法真跡雍容端莊、飄灑圓秀、筆走龍蛇、彎弓盤馬,給人以愉悅的文化慰藉與審美感受。舒同以其書法個性和風格,在中國翰墨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舒同書寫的毛澤東詩詞 西江月‧井岡山

  來源︰《情系中華》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