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痛批馬來政府:沒經驗還不負責; 這和台灣的馬政府,何其相似...
紐約時報痛批馬來政府:沒經驗還不負責(圖)
文章來源: 紐約時報 於 -
【紐約時報刊文批馬來政府沒經驗未盡責】第6天的搜索已近結束,MH370下落仍然未知。外媒對馬來的批評也愈發嚴厲。紐約時報東南亞記者福勒13日刊文,稱馬來政府不負責任、缺乏經驗,連簡單事實都無法確認。文章稱馬來政府習慣了過去那種沒有挑戰的日子,這次突然要他們負起責任來,他們很不習慣。
正文:
近60年前脫離英國獨立以來,憑借對信息的嚴密控製、對反對派的恐嚇以及直到最近還很強勁的經濟增長,馬來西亞的統治精英一直牢牢把持著權力,不曾間斷。
然而,全世界對馬來西亞航空(Malaysia Airlines)370航班失蹤一事的困惑已經對該國的專斷政治文化提出了挑戰,還讓該國慣受嬌縱的領導人受到了全世界批評人士的嚴厲評判。
在周三的新聞發布會上,馬來西亞國防部長希沙姆丁·侯賽因被問了許多問題。Manan Vatsyayana/Agence France-Presse — Getty Images
在周三的新聞發布會上,馬來西亞國防部長希沙姆丁·侯賽因被問了許多問題。
文官政府和軍方領導人周三透露,軍方雷達曾接收到疑似失蹤飛機發出的信號。過去四天他們一直知道此事,但卻沒有公布。飛機看上去是在往西飛,嚴重偏離其飛往北京的預定航線。
如果雷達收到的信號確由失蹤飛機發出,可能意味著要徹底重新解讀飛機最終所在的位置。周三,在一個擠滿了多國記者的房間裏,官員是在連珠炮似的質問聲中才承認,雷達最後一次記錄的標繪點顯示,飛機正在往印度洋方向飛行——而且處在巡航高度。這意味著飛機可能會飛到很遠的地方。
人們由此質疑,馬方為什麽沒有早點兒公布這一信息。
“全世界終於感受到了我們多年以來的失望情緒,”曾為馬來西亞一名反對派政客擔任助理的管理顧問李怡美(Lee Ee May,音譯)說。
李怡美說,周三,聽到出身權勢政治家族的國防部長希沙姆丁·侯賽因(Hishammuddin Hussein)駁斥一名記者關於搜救工作混亂無序的說法,她覺得很尷尬。
“如果你想把它看成混亂,就隻能看到混亂,”希沙姆丁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上說。多國記者列席了這場新聞發布會。
馬來西亞遭受的自然災害和其他災禍相對較少,幾乎沒有應對這麽大規模的危機的經驗。同時,馬來西亞還是一個族群分化的社會。因為執政黨內部的任命製政治,以及阻攔或禁止該國少數族群從政的族群偏好製度,有才能的人經常無法躋身政府高層。該國少數族群主要是華人和印度人。
約占人口半數的馬來人幾乎把持了所有的政府高層職位,並且憑借“本土兒女”的地位獲得了許多政府優惠。
威權主義法律一直在幫助執政黨馬來民族統一機構(United Malays National Organization)把持權力,同時製約正在崛起的反對派。
就在370航班失蹤的前一天,反對派領袖安瓦爾·易卜拉欣(Anwar Ibrahim)被判五年監禁,依據則是一條幾乎從未得到執行的罪法律。批評人士稱,該案的目的是在執政黨聲望不斷下降時抑製反對派的上升勢頭。
周二,反對派政治人士卡巴·星(Karpal Singh)也被法院判定犯有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的罪行,依據是一條殖民時代頒布的法律。
“我們認為這是政治迫害,不是法律訴訟,”律師、馬來西亞律師協會(Malaysian Bar Council)前負責人阿姆比加·斯裏內瓦桑(Ambiga Sreenevasan)說。
阿姆比加說,政府已經習慣了為所欲為,失蹤航班引發的危機迫使官員承擔責任,而他們不習慣承擔責任。
“馬來西亞人已經接受了他們的領導人不回答問題的事實,”她說。“如果你從未遭遇任何有意義的嚴峻挑戰,你當然會覺得洋洋自得。”
相對富裕的馬來西亞擁有3000萬人口,國際知名度比不上泰國和新加坡等鄰國。馬來政府尋找失蹤飛機的混亂舉措是國際舞台上的一場不受歡迎的笨拙表演。
此次危機促使有關部門開始反省,馬來政府為什麽會顯得組織混亂,似乎還無法確定關於失蹤航班的一些看起來很基本的事實。
三天的時間裏,官員堅稱有五名乘客沒有登機,他們的行李已在飛機起飛前被卸下。但是,馬來西亞警察總長周二說,這種說法並不屬實:他說,每個辦理了登機手續的乘客都上了飛機。沒人對上述矛盾說法作出解釋。
獨立民調機構默迪卡中心(Merdeka Center)主任易卜拉欣·蘇費安(Ibrahim Suffian)說,對於此次危機的回應表明,政府和整個社會都對細節不夠關注。
“人們能夠容忍不注意細節的態度,”他說。“你通常不會問太多的問題,也不會有太多期望。”
易卜拉欣說,此次危機還突出了政府的無能,而政府的無能與人們對權威的順從和不願出頭的態度有關。他說,“人們的態度往往是:等著上麵的指示吧。”
然而,雖然人們對救援行動提出了批評,但也有人承認,這次飛機失蹤事件非比尋常,或許沒有哪個政府能有充分的應對準備。
“這幾乎是一個獨一無二的情況,”曾在哈佛大學求學的經濟學家、前馬來西亞高級公務員拉蒙·納瓦拉特納姆(Ramon Navaratnam)說。“誰都會猝不及防。”
目前,馬來西亞官方陷入了尷尬處境,人們的問題很多,他們能拿出的答案卻寥寥無幾。
“他們從來沒有麵臨過展開此類行動的壓力,”管理顧問李怡美說。“但是,國際社會已經盯上了他們,他們根本無處藏身。”
*****
1983韓國客機神秘失聯:蘇聯擊落後假裝配合多國尋找(圖)
文章來源: 鳳凰網 於 -
1983年9月1日淩晨,韓國漢城(今首爾)機場擠滿了迎接親人的人群,從美國安克雷奇飛往漢城的韓國民航波音-747客機007號航班,即將降落到機場。然而直到上午9時仍沒有這架客機的任何消息。1小時後,韓國外長援引美國中情局的消息表示,客機已降落在薩哈林,飛機和乘客目前都很安全。在疏散了迎接親人的人群後,大韓航空公司副總裁迅速前往日本以便展開要求蘇聯歸還乘客和機組人員的行動。但當他抵達東京後,蘇聯外交部卻正式對外宣布,007號航班並沒有降落在薩哈林,其所處位置蘇聯政府也不清楚。圖為當時日本電視媒體模擬的客機遇襲畫麵。
圖為發射兩枚導彈將客機擊落的SU-15型戰鬥機。
那次航班從阿拉斯加起飛後兩小時左右,不知是什麽原因客機突然偏離航向達500公裏以上,飛向蘇聯堪察加半島南部以及薩哈林島(庫頁島),此處是蘇聯部署在遠東地區的戰略彈道導彈基地。在1983年,美國偵察飛機經常抵近蘇聯領空刺探情報,而蘇聯也認為這架飛機是在當地執行間諜任務的美軍RC-135型電子偵察機。
1983年9月1日,美國總統裏根發表電視講話,稱蘇聯表麵上鼓吹對和平的向往和推動全球裁軍,但背後卻快速無情地做出恐怖主義行徑,奪取無辜民眾的生命。擊落民航客機,是對手無寸鐵平民的冷血屠殺暴行,不可原諒及應受到國際製裁與譴責。這個消息迅速在韓國傳開,舉國哀哭一片。
1983年9月1日,紐約的韓國僑民閱讀韓文報紙關於大韓航空客機被蘇聯擊落,機上269人全部遇難的消息。
1983年9月3日,韓國首都漢城爆發反蘇示威。9月5日,華盛頓的韓國僑民焚燒蘇聯國旗泄憤。
1983年9月4日,日本海上保安廳巡邏船上的警員在出事海域向蘇聯巡邏船尋問失事客機情況。客機失事後,由於蘇聯方麵的不配合,調查人員無法找到飛機的飛行紀錄儀。
為此,日本、蘇聯和美國出動飛機和艦隻搜尋,但在動用了一切現代化手段後,仍沒有找到這架客機的蹤跡,搜尋工作不得不停下來。對於這一事件,當時的蘇聯塔斯社報道稱,在這架客機侵入蘇聯領空後不久,飛機就從雷達上消失了。到了9月9日,蘇聯對外承認,由於這架飛機侵犯蘇聯領空,在多次警告無效後被擊落。對此,美國迅速確定了自己的立場:007號航班因偏離航線而被蘇聯戰機擊落。圖為1983年,搜救行動中的蘇聯伊爾14型飛機。
1983年9月17日,蘇聯船隻和潛艇正在協助尋找失聯飛機。
日本、美國和蘇聯都出動飛機和艦隻進行搜尋,圖為1983年9月22日,美國一艘護衛艦和一艘打撈船在薩哈林島附近的莫涅龍島搜尋失事客機。
1983年9月6日,失事客機遇難者親屬到事發海域祭奠。客機上搭載240名乘客以及29名機組員,包括韓國旅客72人、美國旅客61名、台灣旅客24人、日本旅客22人、香港旅客9人、其他國家旅客51人。
蘇聯方麵辯稱飛機偏離航線250英裏不可能是偶然發生的,這是破壞了當時有效的規章和指令的結果。從另一方麵說,蘇聯防空係統已跟蹤飛機兩個多小時,但在夜間條件下無法判定為客機而誤認為是偵察飛機。遠東軍區司令部根據蘇聯國防部總參謀部關於對入侵飛機采取強製措施的指示而進行攻擊是有理由的。在試驗導彈的封閉地區,對入侵飛機開火是無需事前發出警告的。他還說,委員會沒有足夠材料能證實該飛機進行偵察飛行的結論,但是業務極熟練的機組在航行中犯下的一係列嚴重錯誤是“令人尷尬的”。圖為悲痛欲絕的遇難者家屬。
1983年12月21日,蘇聯軍方展示部分失事客機殘骸。
後來在1993年8月19日,韓國政府通過俄羅斯駐韓使館向俄政府轉交了包括要求俄羅斯政府對10年前蘇聯戰鬥機擊落韓國客機而造成的生命財產損失進行賠償的一份信件。這是韓國政府首次向俄羅斯政府正式就該事件提出賠償要求。這封信件沒有提出具體的賠償金額,但建議韓俄雙方就賠償問題進行協商。據韓國大韓航空公司統計,該事件造成的人員傷亡損失為1500萬美元,飛機及營業損失為8400萬美元。圖為客機部分殘骸。
1984年8月31日,大韓航空客機遇襲一周年,在華盛頓拉斐特廣場,人們擺上紙製的墓碑,祭奠遇難者。在客機被擊落的13年來,圍繞這些問題,各種說法撲朔迷離。不久前,當年親自駕駛蘇—15戰鬥機擊落韓國客機的退休飛行員格那蒂·奧斯皮維奇披露“他們命令我攔截它迫降”。為了迫它降落,中校三次開火,一共射出520發。幾分鍾後,韓航007已飛到海上,不能再拖延下去了,中校發出兩枚空對空導彈,準確地擊中了目標,韓航007墜入大海。“我很想迫降它,非常想,你以為我想殺他嗎?我還想和他喝一杯呢!”中校說。
1992年11月19日,訪韓的俄羅斯總統葉利欽親手將“黑匣子”交還給韓國總統盧泰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