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六祖壇經-定慧品第四
2007/10/20 16:11:00瀏覽112|回應0|推薦0

定慧品第四

定是由戒而生,由定才能發慧,所以戒定慧是三無漏學。

持戒也可得到無漏,能修定也可得到無漏,能發慧也可得到無漏。

故想要得定,先要持戒。如何做呢?即「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師示眾云。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大眾。勿迷言定慧別。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

六祖大師開示一切眾生說:

各位善知識,我這個頓教法門,是以定慧為根本為基礎的。各位善知識,不要執迷不信,不要執著於定慧是分別二個的。

要知定慧是一體,定就是慧,慧就是定,定慧雖有兩個名相,但它本體是一個而不是兩個。

怎樣講呢?定是慧的本體,慧是定的運用。定能發出智慧來。

在智慧現前之時,定就在智慧裡。在定現前之時,智慧就在定裡。所以若能體晤這個道理,定慧是一體的,但用途不同,這就是定慧平等,定慧同體

諸學道人。莫言先定發慧先慧發定各別。作此見者法有二相。口說善語。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

諸位修道人,不要說先要有定才發出智慧,或是先要有智慧才發出定力,而說定慧有所分別。修道人若心存此種見解,就會以為定慧是兩個的。若嘴裡儘說好話,但內心卻存不善,嫉妒人、障礙人,貢高我慢、邪知邪見、貪瞋癡,像這樣定慧,只是空談。

若心口俱善內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於諍。若諍先後即同迷人。不斷勝負卻增我法。不離四相。

若內心和口裡所說的都是善,內外一樣,表裡一致,心口如一,這就是定慧均等。這是要自己去修行、去體悟,這不是在於口頭上去論,先定後慧,或先慧後定,讓旁人知道我有修行,或者自賣廣告,叫旁人知我名譽最好。

若去論先後,說一定要先定後慧,或先慧後定,凡是爭論這種道理的就是愚癡、就是凡夫,所謂:「諍是勝負心,與道相違背,便生四相心,由何得三昧。」不能得三昧,就無定,那也就無慧了。

若勝負之心沒斷,就會時存著我執和法執。

若我執、法執不斷,就不能離開四相。

因有我執,就有個人執,有個人執,就會有眾生執,有眾生執就會生出壽者執來。就不能離四相。

善知識。定慧猶如何等。猶如燈光。有燈即光。無燈即闇。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名雖有二體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復如是。

善知識,定慧好像什麼樣子呢?

舉一比喻:定慧就好像燈和光。

有燈就有光,有光就有燈,沒有燈就沒有光,沒有光也就沒有燈,燈和光雖說是兩種,其實是一體的。

燈是光的本體,而光是燈的用,燈有什麼用呢?即是有光。名字雖然有二個,但它的本體則是一個,定慧這種佛法也和燈光是同樣的道理。

師示眾云。善知識。一行三昧者。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

淨名經云。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莫心行諂曲。

口但說直。口說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於一切法勿有執著。迷人著法相。執一行三昧。

直言常坐不動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

六祖大師對大眾說:

一行三昧就是在所有地方,「」是直心,「」也是直心,「」也是直心,「」也是直心。所有言行動作,在一切時一切處,時時行直心,不用彎曲心。就像維摩經上說:「直心就是道場,直心就是極樂世界的淨土。」切記不要口裡說直,但在行為上卻諂媚人。

怎樣叫諂媚人呢?

就是看到人有錢,講話就揚起頭來,阿諛的笑箸說:「你來了,我真歡迎你。」其實他心裡只是歡迎這個錢,而非歡迎這個人。

「曲」就是心不直,彎彎曲曲。

口裡說要直心,要一行三昧,但行為卻不正直。要行直心是道場,你要用直心來處理一切事,對一切法不要生出執著來。迷人、愚癡的人著住到法相,生出法執,執著一行三昧。

他說:「我常坐著不動,也不打妄想,這就是一行三昧,這就是定了。」

若是這樣來解釋的話,就是沒有知覺性,和草木是一樣。這種解法完全錯了,而且是障道的因緣。

善知識。道須通流。何以卻滯。心不住法道即通流。

心若住法名為自縛。若言常坐不動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卻被誰摩詰訶。

什麼叫道呢?道應該通達無礙,川流不息的,為什麼會滯塞、停止了呢?

心若著住於空、著於有、著於法時就如同槁木死灰名為自縛,那是沒有什麼用的。所以當心無所著住時,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著於空,不著於有,不著於法。當著到法上就著到有,著到空上就落於空妄了。所以要沒有法執空執和我執,這才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當無所住時,道才是流通。心若執著到法上,說我常坐不動,這就如作繭自縛,自己將自己綁上,把自己弄得不自由了。

若說常坐不動是一行三昧,這就像舍利弗在林中打坐不動,卻被維摩居士訶斥他一頓說:「你這樣坐著有什麼用啊?像死人似的,不是真正入定。」

善知識。又有人教坐。看心觀靜不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會。便執成顛如此者眾。如是相教。故知大錯。

有人教人打坐,看自己的心,觀靜是個什麼樣子,不動不起,從此處便有功夫了。迷人不懂這個道理,說坐在此處不動,就會有功夫,有禪了,隨著生出執著而成了一種顛狂。以前有很多人到這地方來,自稱說開悟了。唉!也不知道他怎麼開悟,而他自己卻相信已開悟,這就是便執成顛。像這一類的人還很多呢!而且還輾轉傳授,你給我印證說這樣就是開悟,他也給你印證說這樣就是開悟,其實這是大錯而特錯了。例如:在中國唐代時佛教裡就有這些口頭禪、假祖師,在美國現在也有很多這一類的人。

若有這樣冒充開悟的者,將來如果有真開悟者,由於冒充開悟者當真開悟的先鋒。本來人人都不知什麼叫開悟,現在由於有人冒充自稱說開悟了,就會去觀察他的一舉一動是怎樣子。屆時忽然間來個真正開悟的,人家就不相信了,以為真開悟和冒充開悟是一樣。你們現在修行想要開悟,將來也會受到這些冒牌的影響。若是讓我說,即使開悟了也不要說開悟,這是最好的方法。

在這個世界就是這樣子,真真假,假假真。你真的旁人說你是假的,你假的旁人卻說你是真的,所以啊!你也不要說真也不要說假,讓他自己去認識。

未開悟的人自稱說已開悟,而你已經開悟了卻說自己沒開悟,那就和沒有開悟是一樣的。為什麼呢?

因開悟的人不用自我介紹,說我開悟了,我和某人已開悟的是一樣的,表示我也是開悟。因開悟和不開悟是一樣沒有分別,不要掛著假名。開悟你是個人,不開悟你也是個人,開悟和未開悟均可成佛,只是早晚時間的問題,所以不要掛這個招牌,讓大家認識你。沒有人認識是最好,這是直心是道場。

師示眾云。善知識。本來正教無有頓漸。人性自有利鈍。迷人漸修悟人頓契。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別。所以立頓漸之假名。

六祖大師又對大家講法,開示說:

「各位善知識!本來真正的佛教,沒有頓法和漸法的區別,不過人的根性有聰明有愚癡。迷人是一點一點修成的,而開悟的人是頓斷一切的塵勞,頓斷一切的妄想,頓斷一切的習氣毛病,他自己認識自己的本心,自見本性。

明心見性到成功時,是沒有分別的,所以假立出一個頓教漸教,這只不過是假名而已。」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為空不思酬害。

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繼不斷。名為繫縛。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

我所傳的頓教法門,從釋迦牟尼佛到現在,是以無所念為宗,無相為本體,無住為基礎。什麼叫無相呢?

無相就是在相上而離開這個相。無念就是在念上不著住念。無住就是人的本性。在這世間上不論是善、惡、好、醜,乃至於有冤有仇,或有親戚的關係,或是因言語說話刺激而彼此引起攻擊,互相欺騙和爭奪,應將這些問題都當作空而沒有執著,不要想報仇或傷害他人。

念念之中,不再去追想過去的事。若你總是回想前念,現在的念和未來的念,念念相續不斷,這就是像自己用繩子把自己給綁上,將自己拴在一個地方,而得不到自由。你若在一切法上,念念不執著,這就是沒有束縛,就是以無所住為基本。

善知識。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能離於相。即法體清淨。此是以無相為體。

外邊離開一切諸相,這就叫「無相」。如果能離開一切諸相,這就是法本體清淨之妙體,所以這就是以無相為體。

善知識。於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

若只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絕即死別處受生。是為大錯。學道者思之。

若不識法意自錯。猶可更勸他人。自迷不見又謗佛經。所以立無念為宗。

在任何的境界上,心裡也不染著,這就叫「無念」。在自己清淨念上,常能離開一切境,不在境上生出種種的心。

假使你認為百物都不想,一切念都除盡,這對不對呢?這是大錯了!

為什麼呢?

一念斷了沒有了,沒有念就是死了。可是,在此處死了,卻又到另一個地方托生去,這是大錯特錯的想法。修行學道的人,在這個地方要特別注意思索。

假使不識法的真義,自己錯了還可以,若叫其他人跟著你錯,那就不可原諒。你自己愚癡,不但沒有認識自己的心性,且反過來毀謗佛經說佛經講錯了。

正因為世人愚蠢無知,所以古德要立「無念」作為學佛的宗旨。

善知識。云何立無念為宗。只緣口說見性。迷人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

自性本無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說禍福。即是塵勞邪見。故此法門立無念為宗。

善知識。為什麼要立「無念」為宗呢?

就因為有一種人,口裡說自己見性,自己開悟了,這種愚癡的人,在境界上生出種種的念,在念上又生出種種的邪見,所以一切的塵勞妄想,都從此生出來。其實,自己的清淨本源,妙明覺性,本來一個法也沒有,它是清淨湛圓、妙明真心,本來無一物的。若說有所得的話,則就會妄說禍福、詐騙人的錢財,這種都是塵勞邪見。所以此法門要立無念為宗旨。

善知識。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

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姒起念。真如若無眼耳色聲當時即壞。

無念、無相、無住。

你若能無念也就無相,能無相也就無住了。無念也就無生,無相也就無滅,無住,本來就沒有生滅,也沒有是也沒有非。無念、無相、無住也就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男、無女。念就是個邪念,當邪念都沒有了那怎會有男女,這個沬真是妙。若無相,根本沒有個我相,那誰又生出淫慾心呢?淫慾心就是念,沒有個「念」也就沒有淫慾心,沒有淫慾心就沒有我相,就根本無所著住了。當沒有所執著時,你說這是不是真正的自由呢?是不是得到解脫呢?所以無相、無念、無住,也就是無動、無靜、無是、無非、無男、無女、無善、無惡,這真是妙到極點!你要往深的去研究,就可受用無窮。

六祖大師又說:

各位善知識,這個「無」,是沒有什麼呢?這個「念」,是念什麼東西啊?

「無」就是沒有兩個相,不但沒有兩個相,連一個相也沒有,無諸塵勞之心,塵勞之心就是指不正確的心,也就是邪心,邪心也就是慾心。

什麼叫念呢?念即要念真如自性,

什麼是真如自性呢?即本來就有的性,也就是如來藏性,也就是佛性。

真如就是念的本體,而念就是真如的運用。你要知道無念也就是無二相,而教你念真如,不要忘了,真如是你自己的本性,而自己本性是清淨,無所染的。

真如自性的念,是個真念,這不是眼、耳、鼻、舌所生出的念。

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也是性王,也就是,性在王在,性去王無,所以說真如若無,眼耳色聲當時即壞。

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

故經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善知識。真如本體,雖起了這個念,在六根門頭上,雖有見、聞、覺、知,因為你沒有邪念,就不會著於萬境上。這就是「真如自性常自在」。

所以經上說:能善於分別諸法的相,而不著於萬境,就在於第一義而不動。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