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7/01 21:19:44瀏覽91|回應0|推薦0 |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心得 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三) 能到這階段的人,你知道那「能」,也能掌握的時候: 「空中無色。」,前面第一階段是: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與空是相等的。到了第二階段,當你知道本來面目以後,祂就可以跟你講實話了,那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裏面無色,因「色」是他去挑選某些「因緣條件」而產生的有「聚」,那個是可以掌握的。在「能」裏無色,但修行者必須要從「色」倒追到「覺」,而真「覺」的人,他不被「色」抓住。所以「空中無色」並不是無色,真正的覺裏無色。但是我們活在人間時,卻明明有個色身啊!這句話應該要如何運用?我們有色身的時候,有外面的色,有內面的「受想行識」。因你生活在人群當中,活在萬物當中,你當然有感受,有記憶,有衝動,有你的價值體系,自然有的。 你真知道以後,五蘊照樣有,但是你不被五蘊所綁,可以應用它而不被它所綁。所以說「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如果我回到最後面「本來面目」裏面,它是「能」而已,哪有「眼耳鼻舌身意」,沒有!沒有六根、六塵、六識,可是這經典用在人間的時候,我們還在人間,我們仍然有。 惠能大師〈壇經:定慧一體第三〉說: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所以這裡我們跟人家講解的時候,一定要說清楚,了義法裏面,在那「能」裏面沒有「眼耳鼻舌身意」,可是人的外相有「眼耳鼻舌身意」。所以這裡經文後面「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就是五蘊、六根,你這下子懂了五蘊,因這些都是修行法。後面這些都是在破法執。 五蘊:「色、受、想、行、識」。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六塵:「色聲香味觸法」; 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合為十八界。 十二因緣:「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四聖諦:「苦、集、滅、道」。祂一一否決。這些都是方便法也好,究竟法也好,其實等你發現本來面目時,這些都是方便法,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所以祂說這些都是無相的。在我們的「覺」裏面。都不會被這些所綁。我們在人間,我們透過:五蘊、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十二因緣、四聖諦、我們透過這些釋迦牟尼佛教我們的種種法,其實應說是種種方便法門來觀察,不斷的來觀察,從方便裏面去發現般若,從般若裏面又產生方便。 從般若裏面又產生方便的意思,是輪到你去點燃別人的時候,你要發現他的特點是什麼?你要為他發現什麼方便法門;或發現自己的人身肉體有什麼缺點,或要用什麼方便法門來幫自己度過,所以從般若又產生方便。 所以從: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把一切法通通告訴我們,這些都是方便法,你不要被這個所執着,不要被這個所執着的時候,才能發現原來這些法是釋迦牟尼佛發明的,而我們能不能發明其他的法呢?可以啊!因為,心佛眾生三者一樣,祂能,我們也能,釋迦牟尼佛也是要我們有此氣魄,所以祂才講八萬四千法門,其實釋迦牟尼佛哪有講八萬四千法門?祂說不定只講了一千,剩下八萬三千法門,留給讓我們慢慢去發覺。 祂的意思是透過這些法,你要了解是「誰」產生這些法?自性能生萬法,從法倒追求,倒證說,不錯,我能發現這些方便法,不是別人教的,而是我自己所能的,〈你終於掌握到那個了!〉 所以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形容不在外面,不在對立,甚至也不在法當中,因法也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法也是自性流出的,所以這時就能離開外相,離開對立,也能離開這些法執。 所以觀自在菩薩說:無智亦無得。那有岀來的智慧,因本來就有的,也沒有額外去得到個什麼。因所有的方便法,所有的成就,我們人間講的成就,是他發明的某些法,他修行,他累積了某些福德,累積了那麼多福德,累積了那麼多法,最後的目的是要我們回到對那個「覺」的認識,你如果認識「覺」了以後,後面的這些就不需要的。 當你知道那個「覺」了以後,原來本來就是有,所以是無智,你現在把他弄出來的,也沒有超過原來的,也沒有從外面得到些什麼,因為那個「覺」也沒再增加些什麼,這個時候我們這些覺有情者〈菩提薩埵:依〉,這裡的依不是依靠,或依止,是住的意思,是住在這個生活方式裏面。 什麼生活方式?「般若波羅蜜多」:以智慧度彼岸,以智慧得成就。「般若波羅蜜多」是成就。那成就的意思是離開這裡到那邊。「以智慧得成就」就是住在智慧中,住在智慧裏。 其實般若就是自己,自己就是般若,就是實相般若,而不是額外的東西。般若就是自己,你就是般若。就住在般若裏面。住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依「般若波羅蜜多」,其實講得白一點,就是住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都是住在那裏面,沒有跑掉。 「心無罣礙」因為知道,因沒增加也無減少,也沒有額外的智慧,也沒有得到,因你徹底了解宇宙真理,你這個時候才會「心無罣礙」,但是我們剛初學的人,雖然知道這方法,但執行的過程中,會不會有罣礙?會啊!心中也會有罣礙,但慢慢在不斷的累積錯誤的經驗裏,慢慢修改,修改以後,你會發現原來如此,原來如此,越來越「如實知」,你就越來越無罣礙, 無罣礙故。無有恐怖。,你就越不害怕,不會害怕你又丟掉了,因為恐是恐慌、怖是懼怕,如果發現本來就在,不管到什麼地步,總有一天他總會恢復的〈恢復那個「覺」的〉,何況就算落到地獄裏面,也有地藏菩薩在旁邊等着,還要讓你的「覺」恢復。你會太感動了,你會很安心,這個時候你會很安心,這個時候你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你會「遠離顛倒夢想」。什麼是最大的顛倒,成佛是最大的顛倒,因為有一個的佛可成,然後到了那裡就不來了,你如此想,那就錯了,你看那個佛不來?佛個個都來,原來我們對佛法裏面,佛的定義,很多定義都搞錯,「顛倒夢想」,可是我們慢慢的會遠離這些「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你真搞懂時,就如〈維摩詰所說經:菩薩行品第十一〉所說:如菩薩者,不盡有為,不住無為。你就了解:如果是一位大菩薩,祂就要做到,不滅盡〈不執着〉入世法,當還要倒駕慈航乘願再來,行慈濟世。〈意思是不捨輪迴的〉。在這個時候你真的懂了以後,你到了那裡,你到了三界註五的那一界,你都沒關係。故曰:究竟涅槃。 剛剛我忽然想到「究竟涅槃。」而想到一個故事,當釋迦牟尼佛在世時代,迦毗羅衛國釋迦族要被滅亡的時候,佛陀去擋了三次毗琉璃王的大軍隊伍,那時毗琉璃王在想,佛陀再來擋一次,我就不滅釋迦族了,結果佛陀不再擋了,為什麼? 釋迦族滅掉的,只是外相的滅掉。佛陀十大弟子神通第一的目键連尊者還沒看到此地步,用神通藏了五百人,也留不住,這才發現「真的」在裏面,你的覺下次要用什麼展示?有什麼關係呢?沒什麼關係嗎!所以真的知道這個時候「究竟涅槃」。他很安靜,他隨緣「究竟涅槃」,所以三世諸佛也是住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裏面,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依着住在智慧裏面,這智慧就是住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智慧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他就一直住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裏,所以能除一切苦。 |
|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