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雍也篇 第24章
2010/07/10 17:21:12瀏覽1073|回應0|推薦0

雍也第24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

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主旨:

本章是孔子告訴宰我仁人雖救人心切,但也不會昧於事理。

本章之「仁」有兩種解說,後學讀前賢的譯文覺得以「仁道」解,較為合理,故採此說。

蓋孔子的意思是:一個真正有仁德的人,應當奮不顧身地求取仁道、成全仁道,即使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當然孔子所說的是真正值得求取、值得成全的仁道,才值得付出寶貴的生命去換取,否則便不值得冒昧輕生,付出這樣大的代價。

而宰我心中懷疑是否凡是有仁道的地方,仁者都該不顧一切地去求取,所以提出這樣一個在事實上不可能、在理論上有可說的問題,來請示孔子;是否井中有仁道,仁者就應該以身隨仁道,甚至以身殉仁道。

從孔子的答話看來,可見他頗不以為然,仁者雖然應有赴湯蹈火、在所不辭的勇氣,但也要顧及是非可否,並非能死就是仁,「暴虎馮河,死而無悔」的勇氣,只是一種愚勇,這是孔子所不取的,也是真正仁者所不當為的,所以說:「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這是論事,又說:「君子可欺也,不可罔也。」這是論理。

孔子總是教人做適當的選擇、適當的處理;正如孟子所說:「君子可欺以其方,難罔以非其道」,因為君子本性誠實,合乎情理的話,可能一時受人欺騙而信以為真;像宰我所假設的:「井中有仁道」,這樣不合情理的事,君子能明察是非,絕不可能被蒙蔽而輕易相信、輕易採取行動的。

孔子曾說:「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見陽貨篇)。真正的仁者、真正的君子,必有相當的學識,以辨別所求仁道的是非可否,才不致流為愚信、愚行,才不致昧理、害事,而做無謂的犧牲。

註譯:

雖告之:雖,推想詞,「假令」的意思。之,代名詞,指仁者。

仁:通「人」。或解為仁道,但於下文義不通,故不取。

其從之也:

其,指仁者。之,指中的人。也與耶同,疑問語助詞。言仁者是否要隨井中人下井去營救他?

可逝:可往救助。逝,往。

不可陷:不可貿然下井而使自己亦陷於井中。

欺:哄騙,以合理的話騙仁者。

罔:

蒙蔽,以無理由的事去蒙蔽仁者。按「可欺也,不可罔也。」二句,是孔子斥宰我的話。

 語釋:

宰我問孔子說:「假如有一個有仁德的人,雖然有人告訴他說:『井裡有仁道。』難道他就跟著跳進井裡去求取仁道嗎?」孔子說:「為什麼要這樣做呢?一個有學問、道義的君子,可以勇往直前地去求取仁道,但不可以陷身到危險的地方,自取死路;可以用合乎情理的話欺騙到他,但不可能用不合情理的事蒙蔽住他。」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