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2010/12/07 17:28:59瀏覽279|回應0|推薦0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這時,佛法王子、大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對佛說:世尊,這些發大誓願的菩薩是非常難得的。他們敬重順從於佛,而發下了宏大誓願,要在以後五濁惡世中,護持、讀誦、講說這部《法華經》。世尊,這些菩薩、大菩薩們怎樣才能在以後的五濁惡世之中講說這部經典呢?


佛告訴文殊師利說:如果這些菩薩、大菩薩們在以後的五濁惡世之中要講說這部經典,應當安住於四種方法:首先,安住于菩薩修行的地方,和菩薩所親近境界,如此,才能講說此經。文殊師利,什麼叫菩薩、大菩薩的修才處所呢?如果菩薩、大菩薩從事忍辱修行,柔和善順而不暴躁,內心平穩而不驚懼,同時對一切事物和現象都不執著,所以,行而不行,即不執著于修行之相,如此而觀悟萬事萬物背後的真如實相,即本性空寂,無所分別的湛然清淨之相,如此,行而不行,毫無分別,這就叫大菩薩安樂之行。


什麼叫菩薩、大菩薩的親近之處呢?菩薩、大菩薩不親近國王、王子、大臣、長官,不親近不屬佛門的外道出家人如尼犍子等,不能編造低級趣味的世俗文學作品,不閱讀贊詠外道的書籍以及教人造惡之論和背逆常理之論,不觀看各種有暴力兇殺情節的戲劇以及相互打鬥、力士角逐、魔術表演等,不親近專門從事屠宰之業的·陀羅以及畜養豬羊雞狗和打豬捕魚的人,不親近以各種邪惡不善的法則為規範的人。諸如此類人,如果他們有時也來聽講,那也可為他們說法,但不能存有希求或攀緣之心,此外,還不能親近小乘四眾,即小乘的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就是見了面,也不能合十問候。如果在房屋內,在房屋外,在講堂上,不與他們共處同行。若他們要求聽法,那就為他們隨緣說法,但不能存有希求和攀緣之心。


文殊師利,另外,菩薩、大菩薩不能對女人之身產生欲望,不能出於對女人的欲望而為她們說法,也不能樂意見到女人。如果到了別人家中,不能與幼女、姑娘、寡婦等說話,也不能親近五種似男非男之人,即生來無男根者、後天男根被除者、即妒忌男又妒忌女的人、男不男女不女的人、半月是男半月是女的人。對於這些人,不但不能親近,而且更不能深交厚結。為了避免嫌疑,修菩薩行的菩薩、大菩薩們也不能單獨一人到別人家去。如果確實因某事需要必須一個人到別人家中去時,就應一心念佛,不存雜念。如果為女人說法,則不能露齒而笑,不能袒胸露腹。像這樣為了說法都不親近深交,何況因為其他事情呢?菩薩、大菩薩 還不能樂意收年少弟子,不樂意留下小沙彌和小孩子在自己身邊,也不能樂意與小沙彌一同隨師修習。應于平時愛好坐禪,尤其是在空閒寂靜的地方坐禪修定,以消除心的散亂。


文殊師利,以上所述說是菩薩,大菩薩的第一類親近之處。


其次,菩薩、大菩薩觀悟到萬事萬物的空幻假有,就像這假有背後的真如實相一樣清淨自在,不顛倒妄想,不為外境所動,不退失正法、不受生死輪回,就像虛空一樣,沒有自在之本性,超言絕象,非任何概念所能表達,無所謂生,無所謂出,無所謂起,即無名稱,也無外相,一無所有,但卻無量無邊,無障無礙。萬事萬物只是一定條件下由諸多因素臨時湊合而成的假相,人們不明白觀悟實相的般若聖智,所以妄生執見,認為萬事萬物實有,並由此而給予各種虛妄不實的說明。經常樂於觀察這種非實假有的法相,體悟法相背後的清淨實相,這就是菩薩 、大菩薩的第二種親近之處。


這時,釋迦牟尼佛為了重宣以上義理,便以偈頌格式說道:
若有發大菩提心的菩薩,于將來的五濁惡世中,無恐怖畏懼之心,欲為眾人演說這部法華經,就應該進入身所行之安樂之所以及應該親近之處。要時常遠離國王、王子、大臣、長官、作兇險演戲者、屠宰牲畜者及一切修外道之法的出家者,也不能親近傲慢之人、貪者小乘三藏經典而不發大乘心的人,不守戒律的比丘、冒名偽稱的所謂羅漢以及好戲笑的比丘尼。對於那些深深貪著於色、聲、香、味、觸或財、色、名、食、睡五欲,只求今生今世獲得滅度的女居士,也不能親近。如果這類人以善意的求道之心來到菩薩的修行之所,欲聽聞佛法,菩薩則應以無所畏懼之心,不懷任何貪求供養等企圖,而為他們說法。


寡婦、姑娘以及似男非男者,皆不能與之親近或深交厚結。也不要訂近屠宰牲畜之人、狩獵捕魚之人、為圖私利而殺害眾生之人或販賣肉類為生之人,以及出賣色相的女人。以上這幾類人都不要親近。


兇險搏鬥之人、各種雜耍嬉戲之人以及各種淫亂之女,均不可親近。不要在屏障背後單獨為女人說法。若說法時,不得戲笑。進入市中乞食,應偕另一比丘同行,若無比丘相伴,入他人家乞食時則應一心念佛。


以上即是修行菩薩道者的行處和親近處。安住於這兩種處所,就可安穩快樂地為大眾講說《法華經》。


另外,修行菩薩道者也不修行上中下法、有為法和無為法以及實法、不實法,也不分別是男是女。不認為自己真實得到了什麼法,不知、不見一切法相,這就叫菩薩的修行處。一切事物和現象從本質上看都是空幻的,其內部並由永恆的主宰,所以,它們是不生不滅的。如此觀悟萬法,就是智者所應親近的地方。不要不顛倒妄念所蒙蔽。人為地分諸法的有與無、實與虛以及生與不生。應該在空閒幽靜之處修習禪定,收攝心念,像須彌山一樣安住不動。觀悟萬事萬物空無所有,猶如虛空,沒有堅固常存之自體。觀悟清淨之實相,不生不出,不動不退,經常住于這種微妙之實相,就叫作菩薩修行的親近處。


若有比丘在我滅度之後,進入如是菩薩修行的處所及菩薩親近和處所,演說這部《法華經》時,沒有怯弱,或者若有菩薩有時入于靜室之中,以正念思維佛法之道理,然後從禪定中起來,為各位國王、王子、大臣、人民或婆羅門等開講這部《法華經》,作到心中平穩安樂,無所恐懼。文殊師利啊,這就叫作菩薩安于初步法門,他們若能如此修行,將來末漢時,就能演說這部《法華經》。


釋迦牟尼佛又對文殊師利菩薩說:文殊啊,我滅度之後,在末法時代中,修菩薩行的大菩薩們要演說這部《法華經》,就應住於上面所說的安樂行門。如果用口宣講或讀誦此經時,不要樂意訴說他人的過錯或經典的過錯,也不要輕慢其他各位法師,灑談論他人之好惡長短。對於聲聞小乘之人,不能高傲無禮,直呼其名,訴說他們的過失,也不能讚歎他們如何的美。同時還不能產生怨恨、嫌棄之心。若能善修這種安樂之心性,那麼,對於一切前來聽法者,就不要違逆其來意。若對方質問,則勿以小乘佛法答之,而應以大乘之法為他們進行解說,令他們獲得大乘神妙之智,即一切種智。


這時,釋迦牟尼佛為了重宣這種義理,便以偈頌格式說道:修行菩薩道的菩薩總是樂於安穩說法,為此,他們就應在清淨之地安置床坐,以香油塗身,洗淨一式塵穢,穿上新鮮潔淨的衣服,裏外皆十分清淨,然後安安穩穩地坐在法座之上,隨聽法者之間而為他們講說佛法。若遇到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國王、王子、群臣、百姓,應該以微妙的佛法義理,和顏悅色地為之講說。若有疑難和質問,應該隨順大乘義理而來答復,並以各種因緣與譬喻的方式,為他們敷演分析,借助於這種權宜之計,使他們發起大乘菩提之心,由此日益增長,最終成就無上的佛道。應該克服懶散之心及一切懈怠之情,遠離一切憂愁與煩惱,以慈悲之心為眾生演說大乘佛法。如此夜以繼日地講說無上道法,以各種因緣和譬喻的方便法門開示眾生,使他們皆大歡喜,但絕不能因此而希望眾生施行衣服、床具、飲食、醫藥的供養,只是一心一意地想著為眾生隨機說法的事情,想著自己如何成就佛道,如何令眾生也成就佛道,如此,才是大利眾生、安樂眾生之清淨供養。


我滅度之後,若有比丘能演說這部《妙法蓮華經》,內心沒有嫉妒和·怒等各種煩惱障礙,對於責駡不擔憂,對於刀杖之危不懼怕,相互忍耐,融洽共處。有智慧的人就應該這樣去修煉其心,安住于如上所述的安樂行門。這種人的功德之大,即使千萬年中以各種算度量,以各種譬喻衡量,也是說不盡、道不完的。


釋迦牟尼佛接著說:另外,文殊師利,菩薩、大菩薩在未法時代佛法將滅時,凡是能受持讀誦為部經典者,都不能懷有嫉妒、諂媚、欺誑之心,也不能輕慢辱駡學習佛道的人,對他們吹毛求疵。無論是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還是追求聲聞乘、辟支佛乘和菩薩乘等三乘的人,都不能惱怒上述之人,使他們心有疑慮而後悔並生退轉之心。例如,就不能這樣對他們說:你們這些人距離佛道還差得太遠,永遠也不可能獲得無上神妙的一切種智。為什麼呢?因為你們都是些放縱沉溺、安逸享樂之人,修行道法時會鬆懈和怠慢。


還有,就是不能對各種佛法隨意妄論褻玩,彼此爭執,各持異見。應當對一切眾生懷有大悲之心,對於諸如來佛心想他們就像自己的慈父,對於諸菩薩要心想他們都是自己和大師,對於十方世界中的一切菩薩始終誠心恭敬,虔誠禮拜。對於一切眾生要一視同仁、無所分別地講說佛法,根據佛法的深淺與眾生的根機,適時應機地說法,不該多說則不多說,不該少說則不少說,就是遇到深深敬信佛法的人,也不能不適宜地為他們多說佛法。


文殊師利啊,這就是菩薩、大菩薩在未來末法時代佛法將滅時,所要成就的第三種安樂之行。若能如此,他們在講說這部經典的妙法之時,心志就不會煩惱散亂,就能夠獲得同志同道合的人一同修學,大家一起讀誦這部經典。 同時,還能吸引大眾前來聽聞,聽聞後接受,接受後讀誦,讀誦後還能為他人解說,除了解說外還能書寫或請別人書寫,與此同時便是把這部經典供養起來,並對恭敬、尊重、讚頌。


這時,釋迦牟尼佛為了再次說明這種道理,便以偈頌格式說道:修行菩薩道的大菩薩,若想講說這部經典時,應當捨棄嫉妒、·怒、諂媚、欺誑等邪偽之心,經常修行質樸、直率的心性,不輕視他人,也不褻玩佛法。不要使他人對佛道產生疑惑後悔之心,說他們不可證成佛道。這些佛子們說法時,能常懷柔和之心地,常持忍辱之修行,以大慈大悲之胸懷對侍一切眾生,不生懈怠之心。十方的大菩薩因為憐憫眾生之故而發心修行菩薩道,所以,對他們應生恭敬之心,視其為自己的大師。對於諸佛,則視其為無上慈悲的父親,破除驕慢之心,從而毫無障礙地說法,這就是第三種安樂行。有智慧的人堅持並護衛這種修行之法,一心一意地住于這種安樂之行,這樣的大菩薩必然得到無量眾生的敬仰。


釋迦牟尼佛又對文殊師利菩薩說:文殊啊,菩薩、大菩薩于將來的末法時代佛法將要滅亡之時,凡是奉行受持這部《法華經》的,對於佛門的居家弟子和出家弟子要生令其快樂的大慈之心,對於非佛門的其他人也要生救拔其苦的大悲之心,應該這樣想:這些尚未皈依佛門的人,他們真是損失慘重,如來為眾生大開方便之門,根椐不同眾生之根機而隨宜應機講說妙法,可他們這些竟不聞、不知、不覺、不問、不信、不解。這些人雖然不詢問、不理解、不信從這部經典,但是,只要我們一旦證得至高無上的佛智,那麼,不論我們在什麼地方,我們都要運用神通之力和智慧之力,引導這些人悟入此經的神妙法義之中。


文殊師利,這就是菩薩或大菩薩在佛滅度之後,所要成就的第四種安樂之行。若能這樣,他們講說此經妙法時,就不會產生過失,而且還會常常受到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國王、王子、大臣、民眾、婆羅門居士等的供養與恭敬、尊重和讚頌。空中的各位天神為了聆聽這種妙法,也常會隨行侍奉。如果在村落、城鎮或寂靜的山林中說法,有人前來質疑責難,諸位天神便會晝夜不離地守護在旁邊,以不使佛法受損,並能使前來聽法的人皆大歡喜。為什麼呢?因為這部經典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之中一切如來佛的神力所保護的。


文殊師利,這部《法華經》在無量無數的年代中,連其名字都湮沒無聞,更何況見到並受持、讀誦此經的人,那就更為稀有了。文殊師利,譬如力量強大的國王,想以威武之勢降伏各國,而各小國之王卻不順從其命令,這時,大王就諸兵其發,前往討伐。大王若發現眾兵之中有戰功的人,便會非常高興,並根據其戰功的大少而給予賞賜,如有的給予田園家宅、村莊、城鎮等封邑,有的給予衣服或其他裝飾之物,有的給予各種珍寶和金銀、玻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以及象、馬、車乘和奴婢、屬民。總之,什麼都可以拿出來賞賜,只有自己頭上髻中的一顆明珠卻從來不給別人。為什麼呢?因為只有大王頭上有這樣一顆明珠,如果把它拿來賞賜,大王的隨從與部下一定會十分驚異。


文殊師利,如來佛也是這樣,他運用禪定和智慧的力量,獲得了佛法國土,作為法王統領欲界、色界和無色界。但魔王並不肯順從臣服,法王如來來各位賢聖將帥與魔王交戰。若有誰從中立下戰功,如來也會非常歡喜,於是便在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等四眾弟子當中,講說各種經典,使他們內心感到喜悅。通過講經,賜予禪定之法、解脫之法信斷盡煩惱的五根之力等各種佛法財寶,賜予涅槃之城,說他們獲得了滅度解脫,引導其心,使之皆大歡喜。但是,如來佛就是沒有這他們講說這部《法華經》。


文殊師利,譬如國王看見士兵立下大功勳,心中萬分歡喜,那顆難以置信的珍貴明珠,即使久藏於自己的頭髻之中,從不輕易地贈予他人,這時還是賞賜給了士兵。如來佛也是這樣,他是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三界之中的大法王,以佛法教化三界之內的一切眾生,看見自己手下的賢聖之軍與色、受、想、行、識等五蘊之魔作戰,與煩惱魔、死亡魔互戰,取得了很大的功勳,消滅了貪欲、·怒、愚癡等三毒,超出了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三界,衝破了魔王的羅網,這時,如來佛也會十分歡喜。這部《法華經》是一部能使眾生獲得無上之智的經典,所以,也是一部世人大多會抱怨其難以信奉的經典。如來佛先前從未說過,現在方為眾生演說。文殊師利,這部《法華經》是所有如來佛的第一說法,是所有佛法中最深奧微妙的,所以,直到最後才賜予眾生,就像力量強大的國王,長期守護著自己的明珠,到了最後才賜予士兵一樣。文殊師利啊,這部《法華經》是所有如來佛的秘密寶藏,居於所有佛經之首。在漫漫長夜之中,如來佛小心守護,從不輕易宣說,直到今天,才向你們敷演講說。


這時,釋迦牟尼佛想重宣這種義理,便以偈頌格式說:修行菩薩行的諸位菩薩或大菩薩應常行忍辱之法,哀憫一切眾生,才能演說這部諸佛讚歎的經典。將來的未法時代,受持這部經典的人,對皈依佛門的在家和出家信眾以及尚未皈依佛法的人,均應懷抱一片慈悲之情。那些不聽聞、不信從這部經典的人,的確有很大的損失,將來我們一旦獲得佛道,將以各種方便之法門,為他們講說此經妙法,使他們也能沐浴於這種妙法之中。


譬如力量強大的國王,對其士兵中作戰有功者賞賜各種寶物,如象、馬、車乘、裝飾之物、田園家宅、村莊、城鎮,或衣服、各種珍寶、奴婢、財物等。假若有勇健之將,作了一般人所不能作的事,這時,國王便拿下自己頭髻中的明珠,賜予這位健將。如來佛與國王一樣,他是法國之王,具備忍辱等無畏之力和無盡的智慧寶藏。他以大慈大悲之胸懷,依法教化世間,看見一切眾生遭遇苦惱,欲求解脫,從而與魔作戰,於是,佛便為這些眾生賞賜種種妙法,先以方便法門,演說諸經之理,當得知眾生已從中獲得了力量,最後才為他們講說這部《法華經》。就好像國王拿出自己頭髻中的珍珠來賜予士兵,這部經典乃是至尊之經,眾經中無上之品,我長期以來謹慎守護,從不輕易開示,可如今正是時候,所以便為你們講說。


我滅度之後,追求佛道的諸位菩薩、大菩薩,要想安安穩穩演說此經,就應當親近如上所述的四種安樂之行。讀誦此經的人,常無憂愁煩惱,沒有各種病痛,紅光滿面,皮膚白嫩,不會成為貧窮、卑賤、醜陋的人,眾生樂意見到,就好像思慕聖賢一樣,天上的諸位童子他會聽其使喚,刀杖不會加害其身,鴆毒不會為害其身。若有人想惡意誣罵時,卻總是難開其口。外出行路時,毫無畏懼,就好像獅子王一樣。他的智慧之光,明遍法界,就像日光普照大地一樣。


如果在夢中遇到吉祥之境界,看見諸佛坐在獅子座上為眾多環列周圍的比丘說法;以看到神龍、阿修羅等各類天神如恒河沙一樣眾多,他們都恭恭敬敬地合掌致禮,而自己正在為他們說法;又看到諸佛,身現紫金色,放出無量光明,遍照大千世界,佛以清淨梵音,演說諸法,而當夢到佛如此向四眾弟子說無上妙法時,也看到自己置身其中,合掌贊佛。


聽聞佛法之後,十分歡喜,便對佛進行供養,進而得到總持法門,證得不退之智。佛知其人之心業已深入佛道,便為其授予成就無上正覺的記·,佛這樣說:你這位善男子,將于未來世中,獲得無量智慧,證成佛道,你的佛國莊嚴清淨,廣大無比,其中也有四眾弟子向你合掌禮拜,聽你講經說法,還在夢中看到自己身處山林之中,修習善法,證得實相之境,在禪定中看見自己十方世界中的所有佛。諸佛身相呈金色,具足百福之相,十分莊嚴。聽聞佛法之後又為他人講解,就會時常作到這樣的好夢。還可以夢見自己作了國王,捨棄了富麗堂皇的宮殿以及三宮六院的妃嬪,捨棄了世欲人間美妙的五欲享受,走到修行的道場,在菩提樹下,坐於獅子座,修道歷時七日,便證得諸佛之智。成就了這種至高無上的佛道之後,起來再轉法輪,為四眾弟子說法,經過億萬年,演說清淨妙法,救度無量眾生。然後將入涅槃,就好比煙盡燈滅一樣。
若在將來的五濁惡世中,有誰能演說這部至高無上的妙法,那麼,此人必將獲得大吉大利,猶如以上所述的各種功德。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