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2/27 22:13:13瀏覽383|回應0|推薦0 | |
牛頓「萬有引力」定律VS佛陀「萬有心力」法則
探索「力」的最佳定義。 墨經說:「力→形之所由奮也」,「力→是使物體奮起運動的原因」。 臘亞里士多德認為︰力→是從一個物體發射到另一物體中去的。 ﹙1﹚這種發射力是依賴物質而存在的一種「形式」。 ﹙2﹚作用只限於相互接觸的物體。 ﹙3﹚力只有借由推或拉,才能相互影響作用。 假設行星自我發力驅使自己運動;恆星自己也是有生命的。 此觀念長久影響西方世界對於天體現象週期性運動變化的研究,一直到伽利略與牛頓才有所突破。
牛頓「萬有引力」定律 根據牛頓晚年朋友的回憶錄記載,牛頓曾經告訴他,因見到樹上的蘋果落地,而將伽利略「自由落體實驗」,與開普勒的「行星運行定律」所計算的月球等天體運動之關係,加以深思。 牛頓對於月球運行軌道不是直線,是繞著地球的圓周軌道而感到困惑。 因為,他知道圓周運動是一種加速度運動,需要有力的作用,可是,這個力到底是什麼?牛頓體悟,看出月亮一直朝著地球「掉落」,其道理就與蘋果的掉落相同。他推論月球與蘋果掉落的原因,都是地球重力在拉的結果。 牛頓把月球的運動方式與高山山頂發射的一枚砲彈軌道做比較。 假若此座山的山頂在大氣層之上,空氣阻力則不會阻礙到砲彈的運動。 ﹙1﹚如果砲彈以很小的水平速率發射出來,它的運動軌跡就是一條拋物線,而且會很快地掉到地表上。 ﹙2﹚如果砲彈以較大速率發射出來,則砲彈會是比較直的拋物線軌跡,而且飛的比較遠才掉落。 ﹙3﹚牛頓推論︰如果砲彈是以夠快的速率發射,它的軌跡是圓形,也將不停的作圓周運動,也就是繞著地球軌道運行。 在1687年,牛頓以《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發表了「萬有引力」定律︰「宇宙中每個物體都以一種力吸引其他各個物體。 這種力與各物體質量的乘積成正比,與物體之間距離的平方成反比。」若用方程式來表示,則為︰ F︰兩個物體之間的引力 G︰萬有引力常數 m1︰物體1的質量 m2︰物體2的質量 r︰兩個物體之間的距離 牛頓如此運用力學規律統一描述地面上的落體運動和天體的運行運動。 例如︰蘋果落地的加速度與月球繞地球運轉的向心加速度是相同的力量定律。 此項發表,震撼了「地上世界」和「天上世界」對立起來的神學宇宙觀。
佛陀「萬有心力」法則 我們或許不妨對比牛頓在蘋果樹下之「萬有引力」定律的體悟。 佛陀在35歲時,於菩提樹下體悟到「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之「萬有心力法則」,一切眾生「心念」無量貪求外境無盡,為煩惱所束縛,沉淪墮落,不得解脫,稱「緣起論」之「生死流轉」法則。 若能覺悟→「無常、無我」, 了知→「能知、所知」, 進而體悟→「能知與所知」不二, 將→「心念與意境」距離融合,得無分別智,心不再貪求外境,煩惱力消解,則得解脫。此為「緣起論」之「涅槃還滅」法則。
如此覺悟→也能了知「能知」與「所知」無礙, 善用各種→「心念」與「意境」的距離,得方便智,心能創造各種利益眾生的外境,慈悲力增長,則得菩提。若用方程式來表示,則為︰ F︰「心念」(能知)與「意境」(所知)之間的引力 G︰萬有心力常數 m1︰「能知」的心念量 m2︰「所知」的意境量 r︰「心念」(能知)與「意境」(所知)的距離 我們或許可說︰佛陀以此力學規律統一論述眾生的墮落運動和佛陀的解脫運動,突破「眾生世界」和「佛國淨土」的差別。
|
|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