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0/07 20:04:46瀏覽806|回應0|推薦2 | |
二○○六年治水經費在立法院大幅過關,希望能有效改善我國水患。不過,看到經費是以縣市來編列,實在令人擔憂,千萬別因此讓各縣市政府、民意代表各取所需。這項經費開銷將由天災與人命來檢驗,大家所承擔的責任相當沉重。 我國治水問題根本在於山林,其次是邊坡,再者是疏洪。至於海岸區地層下陷持續,雖主要根源於地下水超抽,但若不能由山區的水土保持治理起,下游地下水供給仍會失衡。最重要的是:在氣候變遷趨勢下,乾旱日愈久,而豪雨機率愈高。 當乾旱時,我們需要山林蓄積的儲水緩緩供應下游水庫、湖泊與水井;而當颱風豪雨時,我們更需山林來阻隔洪流,也需堅實的邊坡來抑制泥沙,才可能降低水庫淤沙,及對游河床、道路、橋樑的沖蝕,更能減緩下游積水淹水之患。如此,根本的治水策略,仍需由上而下,大幅整合規劃,分頭進行。 在乾旱的趨勢方面,可以每年春夏季出現日最高溫,大於、等於三十五℃的日數來觀察。臺北地區在一九九○年代平均每年出現二十三加減十五日,二○一○年代預估為二十九加減十一日,二○三○年代為三十七加減十三日,二○五○年代為四十五加減十五日。或許這些估算尚待未來驗證,但全球持續暖化下,熱浪時間將愈來愈久。此現象代表乾旱晴朗日也愈長,各地需水量會上升,而蓄水量若僅靠現有水庫,必將有所不足。真正關鍵仍在於山林與地下水庫能否蓄積儲水,以備長期乾旱之需。當然,熱浪時間長,對公衛、健康、水質、用電、火災等,均會加重衝擊壓力,不容忽視。 在豪雨出現趨勢方面,目前尚無明確可行的定量估算,但高溫乾旱時間愈長,代表水汽蒸發量大,大氣不穩定度增高,出現急驟豪雨機率自然上升。若再觀察海水溫度持續上升影響,如大西洋二○○五年海水溫度高,多次出現颶風在短期內迅速增強現象,顯示未來影響臺灣的颱風強度與路線將愈來愈難掌握,而破紀錄豪雨出現在不可能地區的可能性愈高。傳統的築高堤防的擋水工法,不如擴大預留淹水區域,以免破紀錄連續豪雨突然出現造成嚴重衝擊。如此,在下游地區,當積極擴大淹水預留區與加強其蓄水及抑制洪水衝擊功能。 在東北季風沙石飛揚影響下,以濁水溪兩岸附近空氣品質來觀察,擴大預留淹水區域須搭配當地植生,最佳策略就是平地植林。其在平日可以抑制空氣污染問題與協助地下水蓄存,洪流沖刷時也可壓抑流速,減緩沿岸開發區所受的衝擊。 當然,治本策略由山林開始,治標策略卻需由低窪地層下陷區與都市易積水區開始。抑制不當地下水抽取、加強平地疏洪,均刻不容緩。若二○一○年西南氣流持續輸入不絕豪雨,搭配強烈颱風,平地水患問題必將衝擊整體長期整治策略規劃;分頭並進乃屬必要。 最後,考量短、中、長期的全島治水工作,若僅由少數專業人士與中央、地方官員推動,在過程中將會因透明度不高而持續受質疑與牽制,更可能讓各級民代有可乘之機,加重第一線執行人員的困窘。 環境影響評估工作僅可視為事後亡羊補牢之策,重要的是在整體策略規劃之時,就應擴大參與面與舉辦各類不同規模的公聽會,讓各項數據公諸於世,讓各項決策均獲民眾參與與支持,才不會讓負責的官員在這項影響臺灣永續發展的重大工程之中,被官場文化埋葬。
以上內文摘自〈臺灣環境變遷解密:改變未來的12堂課_5-4治水須考量氣候變遷〉 相關閱讀 :
|
|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