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覺得,人總喜歡把自己的偏見建立在別人的外表之上。
Joy四歲半,已經長到超過115公分,是台灣一般小朋友大概六、七歲的身高。
每次在其他小朋友問她幾歲的時候,都會說她「騙人」,只是因為她長得比較高。
在她三歲多的時候,有一次,她偷偷和馬麻講,我可不可以說我是五歲?因為每次說三歲,別的小朋友都說我騙人。
一直到現在,每個人見到她的第一句話都是:「妳讀幾年級了?啊~~~妳才四歲啊?妳好高喔!」
後來連馬麻也在虧她,每天都在說她很高。
前幾個禮拜,我帶她出去走走,發現她有駝背的情形。我和馬麻討論了這件事,並且要求她別再提Joy長得很高的話。她回答說:「我問過Joy,她說不在乎。」我把我的觀察告訴了她。並且和馬麻談起我的成長過程也是一樣。
小朋友雖然嘴說不在乎,但總希望在外表上不要和別人「不一樣」。
我也是從小就是個高個兒,當然是眾人所注視的對象,我總覺得被人看得不自在,不知不覺就駝起背來。
在高中時,甚至還被身高不滿一百六十五公分的同學嘲笑「你長那麼高作什麼?」這句話後來在我有一次採訪少棒時又聽見了。一個看起來就是高過其他選手一個頭的小朋友上場打擊被三振。教練當著眾人用台語講「沒彩你生的那麼大采」,意思就是枉費你長的那麼高,你竟然被三振。我當下很想罵回去,身高和三振率有什麼關係?長得高又壯的全壘打王不也常常因揮大棒成為三振王?往往人的「迷思」這個時後都會因為身高而出現了。長得高不能演奏「小蜜蜂」,因為不搭;長得高不能不會打籃球,因為高不打籃球就沒用......
於是一些奇奇怪怪的思維都依附在身高上了,讓一個因為長得比較高的小朋友不知道該如何回答。
我想Joy也面對到我當時的困擾。我在和她單獨出去走走的時候,找了機會對她說,Joy,長得高應該是種驕傲,妳以後要做Model,所以應該要高。如果再有小朋友說妳高,妳就回答他們─「你回去多吃點,看看能不能長得和我一樣高」、「我把拔184cm,所以我也很高」「我以後要做Model,所以本來就要高」、「高才好看阿」。
我知道,這樣講是傷了某些長不高的小朋友的自尊。但,與其再讓Joy走我以前所受的壓力,不如直接回擊這個莫名其妙的迷思。現在教育強調「統整」,要讓小朋友了解真實社會中不是只有「美好」或「和諧」,我想,當小朋友面對壓力時必須學會運用壓力反擊,讓傷人的受點傷也不錯。
我走遍全世界,當我在紐約街頭也好、西班牙馬德里也好,北京也好、葚或遇上非洲甘比亞的猛丁哥族,我都會自然而然的抬頭挺胸,後來我發現,是台灣人普遍身高不高,又不願接受身高不如人的事實。在中央社工作時,有一次長官拿了一張「中日六年級小朋友交流互換禮物」的相片,他問我,你覺得那一邊是日本的小朋友?結果我猜錯了。長官這時語重心長的講出:「以前我們說小日本是『倭寇』」,曾幾何時,小倭寇已經高過台灣同年齡小朋友一個頭以上。經過有計劃與歐美人配種的小日本,現在已經看到成效。
雖然身高不代表一切,但總是一個外表。看看以前的外交官,或是李前總統和連副總統身邊的武官,都頂有那個味道。現在,別提了,總統是一個標竿,武官不能超過他的身高,畫面可想而知。每當接見「比較高」的外賓,所有攝影記者都得蹲著甚或趴跪在地上,因為不用仰角畫面不能看。
持平來講,不能忽略身高和外表在人類社會中美感的重要性,只能說不同身高的人彼此間要多互相尊重,在互重還沒出現前,只能以「衝突論」來教導小朋友,用「說話的藝術」告訴講話傷人的對方有些迷思必須要重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