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2/02 14:23:23瀏覽103|回應0|推薦0 | |
現代社會長期充斥著各種壓力,凡人都很容易導致多重疾病,諸如憂鬱症、躁鬱症、心臟病、高血壓、動脈硬化症、糖尿病及消化道方面的疾病,同時間,也對人腦造成很大的傷害,其中對人體最大的危害,莫過於免疫系統的破壞與失調。情緒管理與壓力調試顯得相當重要。其實,很多事物就像硬幣一樣,有著不同的兩面,順境中伴著逆境,困境中又充滿希望!「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到底快樂與否,並不在於環境讓我們多快樂,而在於自己是否找到「自得其樂、苦中作樂、甚至是助人為快樂之本」的秘訣。 壓力的來源主要包括:來自家庭的壓力、來自上司的壓力、來自同事競爭的壓力、工作過度和時間緊張造成的壓力大、對自己期望過高。一談到「壓力」總是令人覺得不太舒服,其實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過度的壓力雖然不好,適度的壓力卻也有其正面的功能。一個人如果都沒有壓力,心情反而會散漫,同時也提不起勁工作。既然「壓力」「緊張」是任何人都無法避免的,因此我們就要有效地利用它,將其轉換成積極生活的能源。 其實,適度的緊張情緒反而可以開發潛力。緊張對人們而言,並不一定只有負面的影響,如果運用得當,還能變成提昇自我的動力呢!只要我們可以輕鬆自在地管理我們的緊張情緒,懂得轉換心情和提振精神的秘訣,遇到任何事都不讓情緒過分低落的話,那麼我們就能夠很正面積極地生活下去。既然如此,學習如何排遣緊張情緒與煩惱才是真正重要的事,而不是倒過頭來去學習如何過緊張的生活。因此,適度的壓力反而能使工作及生活更加圓滿。 二、負面情緒與正面思考 事實上「人生不如如意之事,十常八九」,當每個人所謂成功奮鬥的目標遇到發展瓶頸時,就很容易產生心理性疲勞的。然而各機關對於人才的要求愈來愈高,職場上充滿了不確定性,這對人心上自然產生了很大的壓力;此外,長時間坐在辦公室裡守著電腦,經常會感到腰酸背痛,這些身體上的疲勞容易引發心理上的疲勞。表現出來的職場狀況就是:早晨不願起床、上班經常遲到、對工作厭倦、注意力難以集中、記憶力下降、無緣無故心情煩躁、反應緩慢等症狀。 當你心中的「負面情緒」遭到你的自我壓抑,而無法獲得釋放時,就會形成一種蓄勢待發的能量,進而引起人體神經系統功能的紊亂。久而久之,就會損害人的身心健康,引發某些疾病。然而「大笑、哭泣或正面思考」都有助於釋放這種積累起來的負面能量、緩解內心的緊張感、解除情緒的壓力,正確分析情緒管理與壓力調試。從而有效地防止或減少疾病的產生或惡化。 所謂「正面思考」指的是對任何一件事,都不要用消極的負面態度去看待它,不要預設立場去否定它,儘量去發掘它能帶給你積極思考的部分,如果習慣了這樣的思考模式,不知不覺地,周圍的環境看起來就會完全不一樣。人們進行正面思考的時候,自律神經和賀爾蒙受到刺激會變得活潑,同時腦內左右感情動向的神經傳達物質的分泌量也會增加,這會幫助我們心情開朗,即使面臨困難也能突破,勇氣源源不斷地產生。 相反地,如果我們採取了悲觀的思考模式,只會讓我們的情緒更加低潮,陷入自責、絕望中,嚴重時還會變成憂鬱症等的精神官能失調疾病。甚至總是牢記著過去,把所有的責任全攬在自己身上。常言道:「失敗為成功之母。」如何面對失敗的態度,著實會影響到往後的成敗。只要堅定意念,決心化失敗為力量,即使再度失敗,你仍然沒有損失,因為你可以將失敗的教訓活用到其它到地方去。不管經歷多少失敗,只要將它視為另一個新的起跑點,你就能從中產生能量重新來過。 三、壓力管理 其次是學習有效地利用時間,把工作計劃寫在紙上,確定工作優先次序,按照計劃行事,在實行時間管理之初,或許會覺得很難,但習慣之後,將發現工作效率大增,時間壓力也相對減輕。當你放眼未來,對自己進行生涯規畫時,實際上已經是在制定一個時間計劃表,它包括了人生每一個階段你所追求的目標,即你為自己的人生之路豎起了地標,以後的時間,只要朝著這些目標前進就可以了。 在每天太陽下山之前習慣性問問你自己,是不是還有什麼事情需要在今天完成,但是卻被擱置到了明天,如果有!請馬上開始行動吧,養成不拖延工作的好習慣,才會真正的把效率、效能轉化為效益、效果。然而除了時間與空間外,要如何徹底斬斷其他壓力的根源,可以試著參考以下幾個方法: (一)、對抗壓力源:當肩膀僵硬或疲勞時,這些都是壓力強度的指標,站起來走動,做一做辦公室簡單體操,是舒解壓力的方法。 四、身心靈整合—放鬆、運動、冥想 (二)、要活就一定要動: (三)、人因夢想而偉大: (四)、其他常見方法: 1. 聽音樂、看影片:人在心情好的時候,腦內會釋放出阿法腦波;談天、說笑,也是很好的轉換心情的方法。建議使用「hemi-sync 雙腦同步」 音樂,這是種比較專業的讓大腦放鬆的方法。 「將心裡的不安和擔心消除之後,自然就能夠體會到前所未有的幸福感受」。相對於二十世紀的人類對於物質的追求;二十一世紀成功的秘訣在:追求深藏於自我心靈的幸福感受。相信在本世紀末,每個人終將學會如何跟天地相處、如何跟自己相處,如何充分獲得來自天地人、身心靈的內外自在平衡。 >> 相關文章 ·adhd(過動兒)‧雙腦同步音樂 |
|
( 知識學習|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