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5/06 16:48:10瀏覽482|回應0|推薦1 | |
音樂治療是透過音樂的節奏、旋律、音調與音色等聽覺訊息,刺激大腦的皮質組織,使大腦神經能連結成長,同時也會調整大腦的腦波與音樂的音波振幅同步,促使個體的各種感官、動感與情感產生相互刺激的作用,從而產生治療效果。 音樂治療在國內外相關研究中,對於激發人的潛力與治療心智障礙生的症狀,有良好療效。筆者將音樂療效的重點與注意事項敘述如下,提供教師在運用音樂教學治療學習障礙生的教學參考。 一、視唱訓練彌補記憶力:智障生的認知功能受損,在教學上不可強調樂譜的記憶學習,應強調視唱學習,以節奏強化聽覺與視覺的學習,這樣智障生可以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下,誘發個體自身潛意識學習,催化右腦神經的成長與能量集結,替代性的補救左腦功能的語文與數學障礙,慢慢彌補記憶力的缺陷。 二、打擊樂器訓練促進身心協調能力:智障生的中樞神經系統發育緩慢,在傳達身體的動覺指令時,常會發生身心協調度不能搭配的現象。進行打擊樂器演奏訓練,透過手的敲擊、身體的搖擺、點頭與腳踏等動作,可紓解他們的心理壓力,且樂器的節奏能刺激中樞腦神經成長連結,可訓練四肢與大腦間的協調感,智障生就能慢慢對四周的環境做出比較積極性的反應。 三、發音訓練提高語言能力:智障生左腦的語言能力存在有某些障礙,有些或許能說話,但是無法表達心中的想法;有些或許有心理或環境上的障礙,造成說話不清晰或沒辦法出聲,音樂的發音練習可提供說話的基本訓練與環境,能提高智障生說話的清晰度、識別高低音的差別,以及提高語文質量的功能。 四、善用樂器提高專注力:智障生的專注力多不能持久,教學時要善用音色好的樂器,如鋼琴與小提琴,刺激他們對學習音樂產生興趣。教學上可讓鋼琴或小提琴獨自演奏,或與其他樂器配合演奏,都較能吸引智障生學習歌唱或學習樂器的興趣。鋼琴與小提琴的音色好,模擬逼真效果較好,能提高智障生的感覺敏感度,使他們較能平靜下來,集中注意力,融入音樂所蘊含的情境,並挖掘內心的情感及學習的潛在能量,提高專注力。 五、聆聽訓練開發創造力:鼓勵智障生聆聽節奏簡單、旋律優美,音色清晰的音樂;且教師要在一旁做解說指導,讓解說與音樂的情境結合,激發他們感受音樂的情境,體會到音樂所表達的喜、怒、哀、樂等心情,與要學習揣模的意境影像,慢慢就能培養出創造想像的能力。 六、合唱訓練培養團體合作能力:合唱可培養智障生的音感與合作學習精神,透過樂器所發出聲音的一致性指令,能刺激智障生適時發出具有節奏性的聲音或動作,培養智障生的協同心理,無形中會使智障生接受團體合作的思維。 七、善用背景音樂強化學習:不同音樂可刺激大腦形成不同腦波,尤其以巴羅克音樂對學習最為顯著,它的樂聲充滿強烈的節奏與精緻的旋律,會刺激大腦產生α波,讓全身很自然的放鬆,進而提升各種感官神經的靈敏性,催化多元感官學習的產生。同時也能將學習轉移到長期記憶中,提高記憶力與理解力。
>> 相關文章 ·adhd(過動兒)‧雙腦同步音樂 |
|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