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澳門自由行7--民政總署大樓
2013/11/17 00:04:16瀏覽1486|回應0|推薦8

民政總署大樓正面位新馬路上(亞美打利比盧大馬路163號)

2013.4.2

幾號公車在新馬站下車,新馬路是條熱鬧且交通公車的匯集,再往前走就是繁華的議事亭前地區。對澳門史蹟並不熟,對單一建築體巡禮是很容易的,但若是以澳門歷史城區整體的踏查就會困惑與疑議,在出發前有針對旅遊書與維基百科與地圖實地研究過,可是紙上作業與臨陣磨槍的現實環境還是有差距的,在逛完民政總署大樓建築還很正常外,接下來的議事亭前地、板樟堂前地、白鴿巢前地就完全迷失在澳門歷史洪流中,不知方向。

前地就是廣場,我不知在歐洲的廣場有什麼功能性?也不知在殖民時期的澳門前地的功能是否也是歐洲的廣場一樣的性質?在澳門旅遊的過程中,後來整理出一套逛歷史城區的哲學,就是以”前地”畫分區塊來遊歷會比較清楚歷史的脈絡,對觀光客而言,或許知不知道當地的歷史並不那麼重要,但我並不想走馬看花地以為澳門就只有賭場或蛋塔那樣的貧乏的偏見吧。

行程

所以第二天行程後來歸納為事亭前地、板樟堂前地、白鴿巢前地、耶穌會紀念廣場四個區塊,以作為走讀歷史的路徑記錄。

先介紹民政總署大樓,非常推薦慢慢觀賞這棟建築體在此,每一方寸,每一個仰望的外牆、石雕、條幅、雕像、角落等,都有其歷史地位。行前當然有先爬文及細讀了維基資料。

大樓立面左右兩邊平衝對稱,各有四扇窗戶上層窗楣為三角形。

中間稍為突前大門框為花崗石,兩側有多立克壁柱,

門楣上方有第二次修繕完結的年份以羅馬數字標示,上層建有一露台將三扇落地窗戶連一起。

歷史

民政總署大樓在葡語為Edifício do Instituto para os Assuntos Cívicos e Municipais,第一次見識到這麼長的葡語文差點昏倒(尤其長長的街道名),這棟在1584年的明代就已是政治的場域,作為宣讀政令暨中、葡官員會面場所。1784年,葡萄牙人除了買地皮也修建了一座兩層樓的巴洛克式建物作為當時葡人在澳門自治及辦公的議事公局(議事亭、市政廳之類的吧)。

1876年重修,加入了新古典主義的建築特色。1940年進行大修後的大樓及其外牆則為現今大樓面貌。建築本體常隨政權而改變用途,民政總署大樓也不可免俗地成為市政機構辦公大樓、博物館、郵電機構、衛生機構、法院及監獄等用途。1999年澳門回歸(1999.12.20),大樓山牆上的葡文Leal Senado改為為臨時澳門市政局大樓(Edifício da Câmara Municipal de Macau Provisória),2002年1月1日零時,再改為民政總署的中英文字樣,於2005年7月15日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澳門歷史城區歷史建築群之一。

建築

我一直好奇建築師是誰?找了維基及澳門文化局的資料作功課,備忘抄錄是為建築可以更深瞭解與記憶。

建築在平面上作三進深發展:一樓第一進深中間為門廳,兩側為展覽或公共空間,其內牆自牆腳到腰部均貼上藍白色之”葡萄牙青瓷磚”,是典型的葡式裝飾手法,二樓相應位置則是會議室及圖書館;第二進深主要為行政區,亦為兩層高建築,但樓高稍低於前面建築;最後一進深則佈置一小巧別緻的後花園,三道空間由一帶有梯級之拱洞連接。(澳門文物網)

三個進深層次感,使得建築有了更立體透視的空間感,尤其後花園的小憩區可以坐在長椅上仰望小小的天際線及牆面上那些神祕的石雕,而我更好奇那個二樓民政總署大樓圖書館,不明白為何要到下午才開(為了那神祕的樓閣第2天特地還跑了一趟)。看建築通常只能在一樓仰望,很少有二樓視野的機會,在此因為有二層的高度,所以你可以試著在一樓仰望再看二樓向下俯看,非常有趣的視覺經驗。

資料說建築主立面屬文藝復興簡約風格,側立面為新古典風格,我是搞不太清楚兩者的差異在哪?倒是很在意牆面上掛的小物件,感覺相當有故事性,例如紀念條幅所付予的意義-紀念葡萄牙國王約翰四世表彰澳門在西班牙統治葡萄牙期間對葡萄牙皇國的忠誠而賜予的稱號。或者是一個紀念葡萄牙亞維士皇朝莉娜皇后(Rainha Dona Leonor)創立仁慈堂(Santa Casa de Misericórdia)的石雕像。可惜資料上只有這兩者的資料,也就無從知其他石雕的典故。不過後來有找到一個民政總署大樓VR虛擬旅程網頁,倒是有與現場實境的比對可看,提供參考。

http://www.iacm.gov.mo/vr/iacm.html

http://www.iacm.gov.mo/vr/iacm_outside.html

民政總署大樓第一進深至第三進深,而牆腳嵌有葡萄牙特色的青瓷磚,

中間為門廳,兩側為展覽或公共空間。

紀念條幅所付予的意義-

紀念葡萄牙國王約翰四世表彰澳門在西班牙統治葡萄牙期間

對葡萄牙皇國的忠誠而賜予的稱號。

牆面上掛的小石雕都有故事性

葡萄牙青瓷磚

議事鐘聲通知

由二樓大禮堂及圖書館角度對望牆上的石雕像

紀念葡萄牙亞維士皇朝莉娜皇后(Rainha Dona Leonor)

創立仁慈堂(Santa Casa de Misericórdia)的石雕像。

其他空間功能屬性(維基)

畫廊

民政總署畫廊位於大樓的大堂側翼,於1985年使用。畫廊曾作為辦公大樓,現作舉辦藝術、文物等展覽場地。

圖書館

民政總署大樓圖書館(Biblioteca do Edf. do I.A.C.M.)位於民政總署大樓二樓,並已於1929年啟用,現由澳門文化局管轄;是為澳門中央圖書館前身外,也是服務時間最長和館藏價值較高圖書館之一。圖書館的設計是參照葡萄牙瑪弗拉修道院圖書館(Biblioteca do Convento de Mafra)作為藍本,具有葡萄牙布拉干薩王朝約翰五世時代的古典風格;圖書館特別收藏17世紀至1950年代葡萄牙在非洲及遠東的古籍。(後文再獨立介紹)

大禮堂

大禮堂於澳葡政府市政議會使用期間作為該機構的會議及隆重儀式場地,而民政總署現時把場地作為舉行公開會議及記者招待會之用;曾掛有澳門市政廳的市盾盾徽及臨時澳門市政局局徽。大禮堂內設有一間小教堂;小教堂於1940年設立,設有聖母無­染原罪像以及澳門聖人主保聖若翰洗者聖像。

花園

花園位於大樓的第三進深,是一個富有葡萄牙色彩的花園;通向花園的鐵闡是葡萄牙手工極精細的五金製成品;在大門兩側向花園的牆身有葡萄牙青瓷磚的裝飾。花園中間有一個渾天儀形狀的花圃、石壁頂部雕刻著葡萄牙盾徽的噴泉外,也有刻著葡萄牙盾徽的兩個圓型石球以及兩名葡萄牙著名詩人賈梅士及João de Deus的半身石像。

葡萄牙著名詩人賈梅士半身石像。後方為新古典主義三角形窗楣下為拱形

葡式花園

民政總署大樓內之花園中間有一個渾天儀形狀的花圃、

石壁頂部雕刻著葡萄牙盾徽的噴泉外,也有刻著葡萄牙盾徽的兩個圓型石球

西式獅頭泉口,左為祥和之泉右,為斜惡之泉。

João de Deus(狄若翰)的半身石像為詩人和文學家

大禮堂內小教堂

1940年設立,教堂內供奉著無原罪聖母像和澳門主保若翰洗者像。

主要是昔日澳門市政執委會開始前,與會者在此進行祈禱或彌撒,

而教堂內供奉著無原罪聖母像和澳門主保若翰洗者像。

畫廊我忘了當時是展什麼,一定是我沒興趣的不然不會如此忽視它,圖書館是我最感興趣的,可是下午才開,而逛完了全區的歷史建築也就天黑了關門沒趕上,為此只好第2天再亂入一次。而大禮堂很像開會或接待貴賓的場所,其實牆上排有每一任的澳督(澳門總督)照片就職及優良市民,細看發現澳督就任時,葡國的國王就會遠渡重洋來參加典禮,顯示澳門對殖民地重視(跟清政府的態度差很大)。不過終歸只是殖民的利益,其間的糾葛只有當地澳門人才有深刻體認(註)。花園則是我撐著肚疼及吃蛋塔的休憩地,其實我對花園中兩名葡萄牙著名詩人賈梅士及João de Deus的半身石像挺有興趣的,其中賈梅士在日後遊歷中經常會出現在眼前,原來在澳門這地方還有葡國詩人,就如同荷馬史詩般被人傳誦著,當天的觀光者就當場在旁為朋友解釋著賈梅士的《葡國魂》詩。我是不知道賈梅士詩性如何啦,但感覺有屈原詩人的愛國fu。

在花園裡吃著蛋塔看著賈梅士,看著花園內的天空。

[廢言備忘]

都是晚餐嚤囉飯惹的禍,第一天晚上身體就卦點,也實在很訝異於自己經過一夜的腸胃絞痛與腹瀉,竟然可以在第二天的行程安排這麼自虐走路行程,事後回想起來非常佩服自己毅力驚人,天啊!好一個”澳門歷史城區”竟然可以拉成一個帶狀徒步行走區,走到天昏地暗,摸黑回飯店。

虛弱的身體只想躺在望廈迎賓館不出門,無奈隔壁施工的只想讓我逃離現場,吃完早餐,補充好體力撐到10點出門,問了至新馬路的公車路線就出門冒險,路上還要找西藥房買腸胃藥,好奇澳門有藥局之類的店嗎?(香港是有去買過止痛藥膏)


照片故事

花園側面窗及地面造形

體驗不同的視覺經驗

亞美打/賈士度家徽

上方為一個四邊相等十字,是古代伊比利亞十字軍及探險家所用,

下方碑文用西班牙文寫著”腓力四世炮台上蘇沙賈士度置石時1633年”。

西班牙聖奧斯定修院徽號,原放置聖奧斯定修院和主教山小堂內。

這裡還是有類似民事判決或公告之事表示不僅只有古蹟行政業務也有在運作?

大禮堂天花版與肖像中間螺旋狀圖案聽說是手繪

和平鴒

無原罪聖母像腳下踩著蛇及蘋果可惜沒拍到原不知2物也為重點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cliu1516&aid=949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