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冬病夏治三伏貼
2009/07/18 15:18:51瀏覽1046|回應2|推薦0

冬病夏治三伏貼
端午後明顯感受溼熱的炎夏,進入夏至。 一提起夏至,許多人會想到三伏天,中醫養生「冬病夏治三伏天」,表示過敏性疾病多在夏季緩解,秋冬轉劇,因此在不發病、少發病的夏季貼藥,可以提高身體免疫力及抗病力,減輕或防止秋冬發病,稱為「冬病夏治」。

冬天氣候寒冷、陽氣不足,過敏性疾病容易發生,如過敏性鼻炎、氣喘、咳嗽、支氣管炎及小孩冬季容易感冒等,夏天則是這些過敏性疾病的緩解期。夏天氣候炎熱,人體陽氣旺盛,尤其三伏天是一年中陽氣最旺盛、天氣最炎熱的日子,此時皮膚腠理開泄,若能選取特定的穴位,進行穴位敷貼,可扶正祛邪、增強身體免疫力及減少冬天發病次數,標本兼治。

三伏天可分伏初、中伏及末伏,每年從夏至後第三個庚日開始入伏稱為初伏,第四個庚日以後稱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的起始日。因為每年的庚日不同,所以入伏的時間,每年也會不同,三伏天可能有30天,也可能40天。

每一個伏天為10天,但若夏至後有第五個庚日出現在立秋前,那年中伏天就有20天。

所以,去年的三伏天只有30天,但是今年的三伏天因適逢今年閏五月則有40天:初伏為7月14~23日,中伏為7月24日~8月2日及8月3~12日,末伏為8月13~22日。

一般來說是以各伏的開始日為伏貼日;也就是說,初伏貼為7月14日、中伏貼為7月24日及8月3日、末伏貼為8月13日,所以今年的三伏貼應該有四天,而不是農民曆上的3天。天干有十,三伏天是夏至後第3個、第4個庚日及立秋後第1個庚日,但為何三伏天不是夏至後第3個甲日、乙日或丙日,而是庚日呢?因為庚日及肺在五行中都屬金,肺部疾病在庚日治療最好,這是三伏天選天干中的庚日而不選其他日的原因。

三伏貼在治療過敏性疾病有很好療效,但不是所有人都適合,敷貼時有禁忌,像孕婦、發燒、咽痛、皮膚易過敏及嚴重心肺功能不足者,2歲以下幼兒及體弱老人等,都不適合做三伏貼療法。敷貼時間最好以一到二小時為限,不宜過長,因為敷貼的藥物大多具有辛溫性及發泡性,敷貼時間過久,皮膚會產生刺激作用,易起水泡及搔癢不適,嚴重者可能留下痕跡。三伏貼的治療需在醫師的指示下使用,一般民眾不要自己隨意敷貼,以免產生不良反應。

《穴位敷貼》的功用 : 一方面可以刺激穴位、激發經氣,發揮經絡穴位本身的《理氣血、調陰陽、補虛損》作用;另 一方面,藥物透過皮膚吸收,到達臟腑經氣失調之所,發揮其藥理作用。
《 三伏貼》就是利用三伏日的時間在患者身上特定的穴位,貼上中藥做成的藥餅,以減緩冬季時疾病的發作。
《 三伏貼》適用的疾病包含以下幾種 : 呼吸系統的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慢性咳嗽、阻塞性肺氣腫、肺間質疾病、肺功能不全、反復上呼吸道感染、慢性鼻炎、慢性鼻竇炎、慢性咽喉炎、扁朓體炎等。
《三伏貼》的療程時間,臨床研究顯示,要提高機體的免疫力,特別是年久患者,起碼要堅持三年(三年為一療程)以上才有明顯效果。
但是《三伏貼》不是治療慢性病的特效藥,它只是疾病治療方法中的一種,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治療,因此原本在服藥的慢性病患者,在進行《三伏貼》期間也不要盲目減藥、停藥。
為了真正做到《冬病夏治》,除了遵照醫師指示治療以外,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也相當重要。
另外,夏天接受《三伏貼》治療後,在冬天症狀減緩時應該再配合《三九貼》治療。
《三九貼》是《三伏貼》的 補充。在功用方面《三九貼》是《冬病冬防》,重在養陰;而《三伏貼》是冬病夏治,重在養陽。兩者配合,陰 陽並調,更可提高機體素質與抗病能力。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ausky&aid=3144531

 回應文章

ihealth
share
2009/07/28 16:30

分享一下,民眾如果領有慢性便處方箋,每個月需要回醫院領藥,現在有更方便的服務,拿到處方後,只要上網(www.ihealth.com.tw)預約宅配時間,藥師會親自把藥宅配到公司或家裡,完全不用費用,真的很方便,台大、慈濟、榮總、新光等各大醫院都可以拿喔。藥師順便可以幫忙整理一下家中藥品及健康食品,有任何藥品及健康相關問題都可以詢問。


hausky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三伏貼的日子
2009/07/23 00:19

三伏貼所說的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那幾天都很多人排隊在那等者貼。

我查了一下,以中醫來講,要治鼻病應該要在辛日可能會比較好吧,因為庚在五行是大腸,辛金才是主肺,所以何必跟人家搶在那幾天,慢一天不是更好。


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