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當快樂已不再是快樂,學習已不再是學習.....
2009/11/09 23:06:55瀏覽487|回應0|推薦2

當快樂已不再是快樂,學習已不再是學習,那就是壓力的開始...!

學習總有不同的行進階段,而且因人而異。每個階段的轉折點,中國人常有個思維,得以往上繼續深入學習,名之為「突破」。學習停滯甚至往下無法前進,則名之為「瓶頸」。無論是突破的喜悅或是瓶頸的挫敗感,都是自我期許與目標達成與否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應該是極私密與個人化的。但是,我們從小就被養成學習的習慣,不是被要求就是要自我要求,不是被評比就是要懂得自省。好像如此才能表現出具有上進心,更慘的是「有為者亦若是」的觀念,讓大家痛苦不堪,更戕害了學習的樂趣,我們就是這樣成長過來的。

有時候總結自己從孩提到長大的學習過程,我們能記得住哪幾次、哪個科目考過100分?(倒是很清礎哪位老師經常揍人,至於被揍的原因大概也不是很鮮明了)不過,總有某位老師深深地影響著我們,也許只是一個眼神、一句話、一個輕微地關懷,卻是足以讓我們一輩子記在心裡。所以學習不應該是錙珠必較,而是汲取你要的,滿足自我的部分即可。

我從來不敢自臾是老師,古有名訓「教學相長」,其實這句話我的解讀,那是給老師面子的一句話。應該切確認知的是,沒有萬能、無所不知的老師,所謂博士充其量也不過是精通其專業領域而已。所以即便是小學生,他的人格特質與舉止,都有可能令身為老師欣賞甚至學習的地方,何況面對的是社大的同學呢?因此在社大的藝能課程領域,授課者與學習者更不該僅有技藝上的互動,甚至更需要拋開我們一輩子的學習魔咒,那就是無來由地評比。我們都是在此壓力下長大的,何苦老來還是如此的中規中矩呢?所以放任、恣意又何仿?畢竟快樂學琴才是初衷,不是嗎?

最近讀了兩本書,一本是黃春明的「大便老師」,一本是探討芬蘭教育的「每個孩子都是第一名」,前者是以關懷、同理心為出發的懷人教育,後者是以孩子為主的人本教育。兩者都有尊重生命的本質,所以處於個人學習的我們,是該更尊重自己的學習情緒,偶而放任沒啥大不了的,畢竟興趣的培養終究是為了興趣,必須高興、有趣味才能成為興趣。

感謝最近同學陸陸續續的分享自己的學習歷程,也教導我該如何去學習同學面對生活、與學習的態度,如果說我們是「以口傳琴」,倒不如說我們是「以琴傳情」。就讓我們彼此體會「人生,就是用生命不斷地去碰觸另一生命的過程」,做到彼此陪伴、彼此豐富,這就夠囉!感恩….!

仁傑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armonicakeelung&aid=3482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