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賑災的滋味
2009/05/03 14:25:42瀏覽230|回應0|推薦0
焚風吹起,原本就天乾地燥的南加州立刻成為危險區域。新聞不斷警告居民小心火災的發生,但是不幸的消息還是傳出。部份地方風速甚至超過每小時一百英哩,更是助長火苗,南加州再度成了災區。2007 年 10 月 22 日下午,慈濟美國總會執行長與相關單位會議後,個人在工作上被分派到重災區聖地牙哥,承擔協調工作。

「協調」聽起來可能很吸引人,事實上呢?曾經有志工對我說:you have all my sympathy for this job (你有我最深切的同情)。其實也沒那麼慘,應該說是五味俱全 。



走過災區,看著被祝融點名的房子和車子,災民們曾經擁有過種種有形的東西,都已化成無形的記憶與回憶,只能在一堆堆殘留的灰燼裡,試著找尋蛛絲馬跡。面對著數不清的灰燼、與無助又無奈的表情,心酸到不行。這次大火,不但災區面積變大,被撤離的人也是倍數增加,更聽到好多師兄師姐也被撤離了,當下只能希望四年前曾經一起賑災的夥伴們,一切安好。無常是無情,任何人隨時都有可能成為災民。

尤其是往美墨邊境災區杜蘇拉(Dulzura)的路上,好長一段距離,公路兩旁只有一個顏色:焦黑。連路旁鐵製的指示排,都被薰成黑的。偶爾出現另外一個顏色,灰燼。不難想像當時火勢之兇猛,對自然環境的影響與破壞,更是讓人痛心。究竟何時才能讓受傷的地球復原,賑災是治標,與地球共生息才能治本。

最心酸的是,得知四年前被燒毀家園的災民們,如今又再次受傷。心裡的傷口還在復原,好不容易結了痂,卻又被拔起來。更沒想到,他們還記得這群身穿藍天白雲制服的人,四年前曾將肩膀借給他們依靠。他鄉遇故知原是一件喜事,但在這種狀況下相遇,哭卻成為主要的溝通方式。



賑災剛開始的幾天,住宿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幾十萬的人被撤離,幾乎將旅館擠滿,大多師兄師姐也被撤離了,沒被撤離的也早已經協助收容其他人。來聖地牙哥救災的人數也不固定,唯一的解法就是打游擊,每天帶著行李箱,居無定所,更不必去想洗澡的事。不過,也剛好可以體會一下被撤離者的生活。回想自己匆忙離開家就趕到聖地牙哥,打包行李的時間還不到 30 分鐘,這過程還真有幾分像。

除了住宿外,資訊彙整與判斷也是一苦,特別在賑災初期。志工們在各個收容中心蒐集資訊,同時爭取機會讓慈濟人能膚慰災民,大小消息,都傳回來。結果就是會所裡電話鈴聲此起彼落,自己的手機更是難得空閒。一下子可以做這個,一下子又不行,各方資訊多到難以想像,如冰雹般打進腦海裡。而自己必須在一陣混亂的漣漪中,於最短的時間內理出頭緒。只能說,頭髮大概又掉了不少。

整個賑災工作持續兩週,這期間,為了爭取時間,早餐是咖啡加一小片麵包;午餐是香蕉加蘋果(車上用);晚餐則是咖啡配湯。此外,每日平均睡眠時間大約 3 - 4 小時,也因為睡眠時間少,不能多吃,否則頭腦昏沈,根本無法思考判斷。

急難救助告一段落 ,算算里程,一共兩千零八十六英哩(約三千三百多公里),雖然只有兩個星期,卻跑了大多數人兩個月的里程,這也可算是辛苦吧。

最苦的,應該是不讓自己在開車時睡著。隨著賑災的天數增加,開車時的精神狀況也越來越差,很容易就被催眠。各種方式都式過,與同車的人聊天、吃薄荷糖、喝冰可樂、甚至咬手指頭、打自己嘴巴,都很難阻止沈重的眼皮合起來。記得有一次,與同車的人談話,卻發現自己的聲音好像快沒電的收音機,越來越慢,想到同車人的安全,突然驚醒,精神也回復。記得慈師父曾分享過一句話,「提起精神,就是一鼓力量」。心的力量無限,卻也是最難運用的,難怪 上人開示常以「多用心」總結。



慈濟在美國,算是一個很新的團體,因此大部分美國人士對慈濟並不熟悉,賑災工作往往需要與其他團體合作,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開始,計畫在收容中心關懷膚慰被撤離的人,儘管我們的志工裡,有醫療專業人員,也有曾受過專業急難救助訓練的人員,依然吃了許多閉門羹。好在大家心裡都有 上人的法,謙卑誠懇的態度,再加上無比的耐心與毅力,經過不知多少小時的苦苦等候,終於可以在一所收容中心來對災民進行精神關懷。天啊,真是比找第一份工作還難,甚至比找結婚對象還不容易。

除了在收容中心做精神關懷,也計畫到 聯合服務中心(one stop service center)設立攤位,與所有相關機構(如紅十字會、救世軍、保險公司等),共同為災民提供服務。來到服務中心,經幾翻介紹,見到服務中心管理人員,一邊說明慈濟賑災的經驗與來意,一邊秀出現值卡,希望他們會看在災民的需求上,給予依靠慈濟志工肩膀的機會。一位接著一位的主管,會面的階層也越來越高, 何時才能見到最高主管呢? 有希望卻無把握,短短幾分鐘,卻好像病人等待主治醫師宣佈檢查結果般的冗長。

見到最高指揮人員,熟悉的臉孔與髮型, 腦海裡浮現的是四年前被三度拒絕的景象。果然,得到的答覆,與四年前也幾乎相同:空間不夠。雖然服務中心正在向相關單位爭取更多的空間,只要有空間,願意給慈濟擺設攤位。承諾固然好,但賑災事物瞬息萬變,種種的不確定,讓心更急,好像吃到辣椒,急著找水。



一般的觀念裡,甜就是苦的相反,其實應該說是苦盡甘來。

當聯合服務中心不確定能提供慈濟空間的時候,一旁的紅十字會人員卻表示,曾經在中西部賑災時與慈濟志工合作過,非常喜歡慈濟大愛的精神,因此他們願意挪一張桌子給我們做發放,這個意想不到的結局是超甜的,這要感恩全美慈濟人多年來無私付出。

還有當爭取到收容中心關懷災民的機會,師兄師姐們的表情,好像小朋友拿到聖誕禮物一樣,大家內心的喜悅,一定是 high 到最高點,這也是一甜。

最甜的是,每天晚上用完餐,很多師兄師姐自動留下來參加連線會議,儘管白天的發放工作已經非常辛苦,看著師兄師姐們一邊打哈欠,一邊打起精神來開會,真的很窩心,很感恩。還有曾經打電話、或 email、或口頭上給予鼓勵的人,你們的鼓舞就好像巧克力一般,在最累的時候,給予我熱量,讓我巧妙克服壓力。

此外,還有來自全每各地的慈濟人的紛紛投入,其實從大火一開始,很多人就已經準備請假投入賑災;總會、分會、與志業體的同仁們也立即補位投入;醫生護士們不辭辛勞,利用下班時間進行夜間門診,真的很感恩,這種自動自發的精神,讓我了解不請之師的意義。再者,本會精舍師父與同仁們,總是從百忙中抽出時間來陪伴指導每天連線,甚至還動員起來為南加州大火募款。從台灣到美國,是一個甜蜜大家庭,難怪每天晚上用完餐,大家都捨不得離開,留下來參與連線。

還有曾經陪伴我到各點去爭取發放或是關懷機會師兄師姐們,大家在車上談心,共同腦力激盪來克服困難,這種同甘共苦的袍澤情感,是無限的甘甜。

甜不只是苦的相反,因為苦終有盡頭,而甜將隨著記憶與回憶,永恆留在意識裡。



對任何食物而言,鹹是不可或缺的一味,因為鹽是關鍵性的成份。對賑災工作而言,最重要的一環,應該是智慧的累積,慧命的成長。

四年前的那場無情大火,雖燒掉許多人的夢想,卻燒出自己對人生不同的定義。我了解到,真正永恆可貴的,是無形的感動與體會,可惜大部分的人卻忙著追求短暫的有形物質。生命無常,國土危脆,原來都是真的。感恩之餘,決定離開學術工作,加入慈濟全職人員的行列。聖地牙哥對很多人而言,是個風和日麗,世界級的觀光勝地;然而對自己而言,卻是改變一生的聖地。雖因這特殊的因緣,今年的大火讓我加倍心酸,但也更讓我對四年前做的決定,堅信無疑。

此外,也意外發現,儘管這兩週賑災期間,吃少睡少,精神狀態卻比平常好,大慨是因為心裡面比較單純,除了救災外,無其他旁騖。由此可見,平常吃的睡的,遠超過所需要的,期許自己能持續在賑災期間的單純心態,還有精神毅力。

這次賑災工作中,最辛苦的是在美墨邊境災區杜蘇拉(Dulzura)設立發放地點。儘管當地主管人員願意,但其他人卻有不同的看法,需要加倍的忍耐與信心,才能克服種種不友善造成的不方便。幾天下來,志工們的真誠與幫助災民的信念,卻改變了很多人的想法。剛開始要什麼都沒有,到後來卻有許多主動的幫助。曾有紅十字會的人問,如何才能像慈濟人一樣謙卑,把注意力放在正面的事情上,不受負面事物的影響。答案很簡單,就是 上人的法,這也是轉捩點的關鍵。

除了正確的精神理念之外,還要有完善的賑災作業流程,相信主流急難救助團體,已經了解而且願意接納慈濟成為他們的賑災夥伴,現在正是我們要開始作好萬全準備的時刻。

感恩有機會承擔協的工作,其中的滋味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最後,再次感恩所有參與賑災的慈濟志工,沒有你們,這滋味將是平淡無奇。

後記:感恩全美慈濟人的努力,慈濟與美國紅十字會已經於 2008 年 6 月簽署合作備忘錄,這是慈濟志業在美推動的里程碑之一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ankuei&aid=2911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