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6/04 15:48:58瀏覽428|回應0|推薦4 | |
股票市場有一個奇特的現象,就是,股價漲時會超漲,跌時會超跌。 超漲、超跌的道理人人都懂,但超漲時,投資人不捨得賣;超跌時,投資人又不敢砸錢買股票。這使得人們心中所想與所行,產生極為矛盾的兩極化現象。 許多人認為這是人性必然的弱點,使得我們的投資行為常在貪婪與恐懼的兩條毒龍間穿梭。 所以許多投資專家都建議我們,一定要克服人性易於恐慌的弱點,懂得危機入市,或者,反市場操作。 我覺得這建議固然不錯,但多數人還是做不到,這是因為,並不是人性的弱點難以克服,而是我們腦袋裡對什麼是超漲?什麼是超跌?缺乏衡量的標準,因此我們無從判別此時的股價究竟是不合理的高?或不合理的低? 簡單來說,所謂的超漲或超跌,總得有個平均基準線,來代表跨越那個價位是超漲,跌破那個價位是超跌。而人們對那條線,多數時候是沒有標準答案的。 技術分析工具的運用者,會用五日、十日、二十日平均線或季線、年線來代表一個合理股價的均值。但事實上,這只能反應一個多數持股者的平均持股成本,不代表那是一個合理的股價價位。 基本面學派者會用合理的本益比,也就是這個投資價位與來年的分紅配股之報酬率相比,兩者權衡後是否划算等等,來估算一個合理的股價區間。 但事實上,基本面常常在變動,一家公司的營收、獲利與配股配息狀態,在未來的日子裡是會變動的,而投資人對一家公司基本面的主觀反應,則更是會提前變化。公司自己的營運,與投資人的主觀預期,都在變、變、變,一個概略性的本益比估算,又怎能作為合理股價的標準呢? 所以,認真分析起來,彷彿投資股票的行為本身,是沒有一套衡量合理股價的客觀標準了喔? 許多人談到投資股票,都說到要做功課、做功課、做功課,彷彿認真研究一檔股票,就能掌握到那把衡量合理股價的一把尺,而掌握到這把尺,我們就能據以在超跌時買股票,超漲時賣出。 但如果根據剛剛前述的簡單分析,衡量合理股價是什麼的客觀標準,如果完全不存在的話,也就是說,世界上根本沒有這把尺的話,我們還需要做什麼功課呢? 投資股票是很難的,連證券專家、基金經理人,每天十二小時投入研究股票的合理價位,都覺得很難了,更何況一般小散戶呢? 照此來說,不要說散戶不要投資股票了,就連投資專家都不應該進行一場毫無遊戲規則或邏輯可循的遊戲了,這不就根本是一場不理性的喊價遊戲嗎?股票上漲時,大家可以漫天出價;下跌時,又可以棄之如敝屣。 如果投資這麼不理性的話,還有什麼可玩的呢? 我覺得大家如果這樣想事情的話,真的是偏離投資市場的本質了。投資其實就是一件:用錢,去投資某種營利模式,並企圖獲取投資報酬率的行為。只要我們能花錢,透過一段時間以後,取得合理的回報,就是一樁好投資。 決定這是不是一樁好買賣的邏輯,有非常多種。比如說,買價合不合理?投資這家公司以後,經營管理層面、營運模式與市場景氣有沒有出現變化?如果有變化的話,我們需不需要繼續持有該公司股票? 另外,用此時買入股票以後,會不會有將來有人願意出更高價位來蒐購這家公司的股票,也是一種評估法。此時的評估方向就不一樣了,得去衡量這家公司的賣相好不好?將來有沒有可供宣傳以賣出個好價位的利多題材呢? 投資就是在做生意,做生意就不可能死板板的一口價。想要買不二價的投資商品,就請到銀行儲蓄櫃檯辦理存摺簿申請,因為定存利率是一口價的。如果想要進入股票市場,就不要忘記,這是個果菜批發市場,價錢隨時在變的,但我們不可能因為價錢沒有道理的變動,而不買菜了呀? 認真去研究地瓜葉、青江菜、高麗菜、紅蘿蔔等等的合理價位是多少,是投資專家、大廚師或大批發商的事情,對一個散戶菜籃族來說,應該先去想想自己懂得做哪種菜?對哪種菜色有了解?然後再看這些菜色的價錢夠不夠便宜?如果不夠便宜,就應該換菜色,改挑便宜的菜,或者,就少買一點,少賺一點。 每個上市場買菜的人,心中都有決定怎麼買菜的那把尺,而那把尺並不是存在於客觀市場的價格波動中的。 價格波動是沒道理可循的,就像果菜批發市場裡,蔬菜價格會受到天氣氣候(景氣)、人為烘抬(做手炒作)、流行趨勢(概念股)、市場買氣(資金面)等等的因素所左右,因此,認真去研究每種蔬菜的合理價格,並沒有太大意義。 正確的散戶投資之道,是先設想自己的投資需求是什麼?弄懂自己懂哪些股票?而這些股票的價格購不夠便宜?因為你懂那樣菜,你才有判斷這家公司夠不夠便宜的腦袋,而這種判斷,是很主觀的,卻也非常實用。這就跟上市場買菜一樣,決定怎麼喊價、殺價,是很主觀的,是要與賣方議價的,但只要買到合於預期的價位,就是一樁好買賣,跟它明天、後天的市場開價如何,有何關係呢? 投資並非沒有一把尺,而是多數人忽略了 其他人對於這把尺的看法,我心中的寶可能是其他人眼中的垃圾。投資人的那把尺因人而異,萬一與多數人不同也只好徒呼負負了 |
|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