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从C型到O型 围堵已经收紧(图文)
2013/02/12 22:02:07瀏覽297|回應0|推薦2

新华网:日本指责中方恢复“挑衅行为” 美日举行最大规模夺岛演习
http://www.rfa.org/mandarin/yataibaodao/junshiwaijiao/nz-02112013143056.html


从C型到O型   围堵已经收紧(图文)
——再谈“东海南海无战事”

文章笑拳子


中国军事评论家戴旭有两篇演说值得关注,继09年他提出著名的“西方对中国的C型包围圈”之后,前年他的《2030肢解中国——美国的全球战略与中国的危机》也引发普遍的关注。

戴旭虽属中国军队的少壮鹰派,颇受搏系国防部长梁光烈赏识,但他比一般的左派愤青头脑更清晰,更具有国家民族危机感,与其他中美问题专家奢谈“中美竞争与伙伴关系”不同,他能够意识到西方,尤其是美国对中国正在实行“围堵政策”,而且这种围堵正以咄咄逼人之势步步逼近。

戴大校的话尽管是几年前说的,可近年的现实都不幸地被他言中。

前 年,自从美国航母冒着梁防长的“饱和轰炸”威慑,长驱直入黄海,大有“兵临京津城下”之势,并游弋东海至台湾海峡,如入无人之境,加上去年主办将中国排斥 在外的22国大型军事演习,这一切的肢体语言都已清楚地表明:西方的“假想敌”已经从中东的恐怖主义转移到伊朗朝鲜等“流氓国家”的大本营——赤色专制大 国CHINA。

年前,美国在加紧与蒙古发展军事经济合作之后,又将“黑手”伸到中国的又一后门口缅甸,不仅使得这个昨天还是中国同伙的专制国家和平转型,而且也以逐步解除经济制裁,诱使缅甸加入了对中国的经济及军事围堵的行列。

这 样,现代十字军,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北约对中国包围,已经从数年前的C型发展到了O型,而且是一个军事加经济全方位形式的双重包围圈。由此可见,戴旭同学警 告2030年中国将“被肢解”,已经初见端倪,并非危言耸听。而这个时间表,因为美国欲借中日钓鱼岛冲突为契机,瓦解世界共产主义的最后堡垒而大为提前。

现在,有很多人担心中日为钓鱼岛之争,很可能从擦枪走火事件,导致局部战争,甚至引发中日大战。特别是新年以来,形势陡然升级,但这只是表面现象,面临帝国主义的围堵,加上中国内部矛盾正烈,我还是那句话:东海无战事,南海无战事。

这不是笑话。

从一月下旬到春节前,中国做了一个大动作,即用火控雷达锁定日本自卫队军舰及直升机,当事件引起日本震惊,并受到美国重视之后,中国从军方宣称“正当行为”,到国务院矢口否认,显示中国“鹰派”“鸽派”对日政策存在严重分歧。

鉴于中方军事行动频繁升级,日本自卫队和美国海军陆战队亦针锋相对,9日举行联合登陆演习,模拟夺岛作战。美军在演习中投入了M V-22“鱼鹰”垂直起降运输机。 这是美日从2006年起开始在美国本土举行联合军演,今年的演习是第8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

由 此可见,尽管钓鱼岛对峙加剧,实际上和上世纪美苏加勒比海及地中海对峙一样,今天的美国仍然稳操胜券,对再次“不战而屈人之兵”充满信心:虽然中国的军事 行动看似气势汹汹,但是一旦谈到打真军,如张召忠将军所说的那样:就打几炮看看,看美国佬能怎么样?当然只是说说罢了。

依我看,那将不是“误炸”的后果了。道理很简单:中国目前已经陷入西方的重重包围圈,帝国主义阴谋家恨2030年太晚,这也是美军把战略重点转移到亚太的根本原因,因为他们时刻准备:“必要时动武”,这已被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一语泄露天机。

其 实,张将军与百年前“刀枪不入”的义和拳一样,就是张大嘴巴子,他上次如果陪同陈炳德参谋总长,或梁防长亲自到美国走访一下,他今天就绝对不会这么说了: 因为陈总在参观了美军之后,就禁不住的说:为差距太大而难过!梁防长则在告别西点军校时,戴上美军的高帽子,然后自我解嘲: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这次打不 过,下次再来。

重操“刀枪不入”,何日君再来?

这 一切,不要说胡温,就是习李,他们都比陈炳德梁光烈看得更清楚,跟百年前的太后宦臣们相比,他们应是精英。从胡温到习李都深知:现在任何外战,不但打不 赢,而且输不起。而他们眼下在钓鱼岛玩火,一方面是在做秀,目的是为了转移国内内斗的焦点;另一方面,则反映了中国内部矛盾相当激烈。

当然,薄熙来的人马,这帮伪民运(民族主义运动)分子,顾不上国家崩溃的结局,在这个时候,居然与帝国主义不谋而合,也盼望打一仗,因为这只能是他们死鱼翻身重新掌权的唯一机会了。

然而,广大愤青愚民们不知道:已经深陷西方包围圈的中国,今天如果开打,明天就是苏联,而绝对不需要等到2030。

君若不信,不妨试目以待。


西元2013年 正月感慨半仙斋











( 時事評論國際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swang2000&aid=7300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