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天才殞落(The Rise and Fall of LTCM)
2010/09/02 20:39:33瀏覽1852|回應0|推薦0

市場可以撐得比你久;它回歸理性之前,你可能早已破產。——凱因斯


如果馬利威瑟曾在所羅門發現一條座右銘,那就是:緊抱你的損失,直到它變成獲利為止。這是馬利威瑟畢生事業的源頭。

前所羅門明星交易員--馬利威瑟,以其在套利部門當主管時的老班底創立了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LTCM)。
LTCM自立門戶於1994年,由一群極端聰明、具博士學位的交易員所組成。其引人注目的,不只是優異的獲利能力(扣除管理費及抽成之前的獲利率1994:28%、1995:59%、1996:57%、1997:25%),其中樞【合夥人】許多是教授,其中有兩位(莫頓、休斯)甚至贏得諾貝爾獎。
但是1998年八月中至九月底,短短不到兩個月,這群天才竟把一切都賠光了!這是怎麼一回事?
華爾街歷史上,LTCM如眩目火箭畫過財務界巨大天空,然後炸毀

LT的傾覆,由結果來看,係由於「市場流動性」忽然消失。不過更深層的原因值得探究。


其主要成員,除了馬利威瑟以外,令人印象深刻的合夥人還有:
–羅森孚:哈佛商學院的教授,是馬利威瑟在所羅門成立套利部門後第一個雇用的學者交易員。
–希利博蘭:擁有兩個MIT博士學位,最初在所羅門研究部門工作。
–黑格哈尼:伊朗裔美國人,倫敦政經學院財務碩士。
–羅博.C.莫頓:哈佛財務領域居領導地位的學者,他訓練許多世代的華爾街交易員,包括羅森孚。馬利威瑟創立LT之初,為使大膽的投資計劃能取信於投資人,而積極遊說莫頓加入LT團隊。後來休斯的加入更加強了LT「學術」、「天才」、「權威」等強有力的品牌形象。
–麥隆.S.休斯:建立了著名股票選擇權定價公式,「布萊克-休斯」模型(Black-Scholes Model),而後莫頓掌握選擇權與標的資產間的密切關係,以高雅的數學公式完成了整個拼圖。莫頓是集大成的理論家,而休斯則被認為是有找出絕佳方法測試理論的長才。
–穆林斯:這是馬利威瑟網羅最令人驚訝的人物,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副主席,大衛.穆林在當時的地位僅次於葛林斯班,是第二把交椅。
-麥克安堤:馬利威瑟的自營債券商密友,不同於蛋頭學者,麥克安堤是傳統的交易員,用膽識作交易。


馬利威瑟是LT這夥蛋頭學者的精神領袖,羅森孚負責公司的營運;休斯與莫頓為LT帶來聲望,但充其量不過是顧問性質(兩人仍有教職)。
LT真正的舵手是希利博蘭與黑格哈尼,只有他們能讓「收銀機動個不停」。


馬利威瑟是優秀的交易員,更是出色的公關與業務,他懂得如何討好華爾街的銀行家。「你就是沒辦法不喜歡他」。
LT對投資人收取極高的管理費(包括往來的投資銀行),卻在交易時極盡威脅利誘,僅繳交極少的保證金,同時極度擴張信用。


LT一開始主要從交換交易利差獲利,專注於極微小的價格偏差,透過財務槓桿擴大獲利。LT的強項主要在於(一)解讀這些數學模型的經驗,(二)資金調度做的很出色。起初幾年這些交易獲利頗豐,因此隨後套用拓展到各種套利交易、各式衍生性金融商品,包括「股票波動度」交易。

LT採合議開會的方式決定重大投資方針,但缺乏獨立監督的機制,以至於到後來開會流於形式,因為到最後總是希利博蘭與黑格哈尼說了算,沒有人拗得過他們。當市場趨勢反轉,LT能夠贏得不多卻仍擴大財務槓捍持續下賭注,以致於暴露於巨大風險中而不自知。馬利威瑟為維持團隊的和諧而鄉愿的作風也因此種下日後LT覆滅的遠因。

當市場恐慌,「你不是賣出你應該賣的,而是賣出你賣得出去的。」當你在一種證券上擴張信用,即可能放棄對所有其他證券的控制權。這項鐵財值得牢牢記住:不同證券間可能毫不相關,但只要同一位投資人持有它們,便隱然在某些非常時刻被連結。藉由分散投資標的保障資產安全的概念(也是LT自己安全感的基礎)值得三思。


LT危機事件充斥對投資人的教訓。它驚人的獲利與隨之而來的損失相較,似乎並對令人印象深刻。就像暴風來襲後,到處收取小額保費的保險公司把保費全部吐回去,某個角度看,LT利潤並非全部賺到手,而是借來的,情況改變就得還回去。沒有任何投資(包括網路投資熱潮)能夠單憑半個循環判斷成敗。

事實上,LT早已看到整個循環已經反轉,但就是排拒降低涉險程度。
LT放膽增加財務槓桿,好像借貸本身可以讓一宗不太有賺頭而非風險較高的生意變好。
曾經,LT有過機會避免悲劇發生,但馬利威瑟及其合夥人放手讓交易沒有任何獨立的牽制,這在任何企業都是公司理的嚴重瑕疵。
每個合夥人都從頭到尾出席風險管理會議,結果大家只是在那裡默許交易進行。就此而言,每個合夥人都必須負責。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rayzwill&aid=4363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