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3/20 18:26:07瀏覽648|回應0|推薦6 | |
疾管局籲請落實「勤用肥皂洗手」 近日已檢出第 4 例腸病毒 71 型輕症個案,顯示已在社區中流行,而鄰近之中國大陸與東南亞國家的疫情亦逐漸升溫,並出現死亡病例。 根據台灣地區歷年腸病毒疫情統計,腸病毒流行曲線形態;第一形態,在 4-6 月,第二形態,在 9-10 月。隨著氣溫升高,腸病毒更為活躍。 腸病毒屬於冠狀病毒,冠狀病毒 Coronavirus 為正股單鏈 5’ RNA 病毒,形似花冠,含 RNA、蛋白質、糖類和脂質,粒子本身結構複雜。 目前所知,冠狀病毒科病毒只感染脊椎動物,能在多種細胞上增殖,自然宿主範圍很廣,從多種動物,禽鳥、牲畜至人的疾病有關。 冠狀病毒屬主要包括 SARS 病原體 SARS-CoV、人腸病毒 HECV、人呼吸道冠狀病毒 HCV。臨床上腸病毒可以引起多種疾病,其中很多是無症狀,有些則只有發燒或類似一般感冒症狀,但有些則會出現特殊的臨床表現,如手足口病 hand-foot-mouth disease、泡疹性咽峽炎 herpangina、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肢體麻痺症候群、急性出血性結膜炎 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嬰兒急性心肌炎及成人心包膜炎、流行性肌肋痛、急性淋巴結性咽炎 acute lymphonodular pharyngitis、發燒合併皮疹 febrile illness with rash 等。
臨床表現: 病毒經口、鼻感染後,潛伏期 2~5 天,進入淋巴球、網狀內皮細胞、上皮細胞等殺死細胞,而損害多種器官,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有發熱、發冷、頭痛、不適、流涕、咽痛及咳嗽,約 77% 為輕症,15%~20% 為中等症狀感冒,重症者占 8%~9%。病程 2~18 天,平均一周。 少數可致腹瀉、支氣管炎、肺炎、胸腔積液等。 冠狀病毒形態結構 病毒吸附過程與細胞表面的受體和病毒的纖突有關。 病毒粒子囊膜由雙層脂質組成,在脂質雙層中穿插有兩種糖蛋白:M(E1) 和 S(E2)。 在某些冠狀病毒的囊膜上還含有第三種糖蛋白 HE(E3),主要包括牛冠狀病毒、豬血凝性腦脊髓炎病毒、人類冠狀病毒 OC43 和火雞藍冠病病毒、小鼠肝炎病毒的部分毒株 DVIM 株。 病毒粒子內部為 RNA 和蛋白質組成的核蛋白核心,呈螺旋式結構,直徑 9~16nm。 病毒粒子囊膜上的糖蛋白具有不同的功能:M(20~30kDa) 是一種轉膜糖蛋白,通過 3 個 hydrophobic 拒水 α 擬螺旋區,3 次插入脂質雙層,故其大部分 (85%) 位於脂蛋白內,僅有 N 端糖基化的小部分暴露在雙層脂質外面。 M 的功能類似正黏液病毒 Orthomyxoviridae、副粘病毒以及彈狀病毒的非糖基化膜蛋白,在病毒裝配期間將核衣殼連接到囊膜上,抗 M 抗體在補體存在時可中和病毒感染性。 S 糖蛋白 (180~200kDa) 大部分暴露在脂質層外面,是構成囊膜突起的主要成分,由 2 個同樣大小的多肽組成。S 直接與宿主細胞受體結合,引起細胞融合,並具有誘導產生中和抗體和細胞介導免疫等功能。 HE (120~140kDa) 是具有血凝特性的冠狀病毒所特有的一種糖蛋白,能引起紅細胞凝集,並具有乙醯脂酶活性。 病毒複製 病毒侵入細胞的方式有二: ①細胞對病毒的吞飲 pinocytosis,②病毒囊膜與細胞膜融合 endocytosis。 IBV以病毒吞飲為主要方式,NCDCV 通過囊膜與細胞膜融合的方式侵入犢牛的小腸細胞,其它病毒則同時存在兩種侵入方式。 冠狀病毒在感染敏感細胞後,冠狀病毒進入細胞後,毒粒脫殼,RNA 的基因組進入細胞質中。冠狀病毒基因組中具有有一個 5 ' 甲基化帽子結構和 3'polA 尾巴 ,結構與宿主 RNA 相似。這使得病毒 RNA 能夠在核糖體上進行轉譯。 病毒 RNA 首先指導早期翻譯病毒特異性 RNA 聚合酶,由此複製出互補的負股 RNA。 在轉錄酶參與下,由負股 RNA 轉錄出正股 RNA 和許多散在的 mRNA,一般為 6 個,它們具有相同的 3' 末端和 65 個核苷酸的 5' 端先導序列,分別編碼結構蛋白 M、S、N 和非結構蛋白 (NS)。
|
|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