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梅里雪山的憤怒
2016/06/09 15:05:43瀏覽5538|回應0|推薦0

  

梅里雪山位於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的德欽縣,

和西藏的察隅縣交界處,距離昆明 849 公里。

那巍峨聳立,直插雲霄的,便是海拔 6740 公尺的主峰:卡瓦格博。

梅里雪山有 20 多座終年積雪的山峰,其中 13 座為 6000 公尺以上的高峰。

在藏文經卷中,梅里雪山的 13 座均被奉為〈修行於太子宮殿的神仙〉,

又稱太子十三峰,在藏民眼中是神聖到最高點的神山,

山下 13 座白塔象徵〈太子十三峰〉。

特別是主峰卡瓦格博被尊奉為〈藏傳佛教的八大神山之首〉。

1908 年法國人馬傑爾戴維斯在《雲南》一書中首次使用〈梅里雪山〉的稱呼。

梅里雪山屬怒山中段的橫斷山脈,

處於世界聞名的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三江併流」地區。

在中生代第三紀以後,伴隨喜瑪拉雅山脈的隆起,

歐亞板塊與印度板塊劇烈碰撞,在兩大板塊的擠壓下發生位移,

產生了一條南北走向的怒山橫斷山脈。

橫斷山脈地質結構極其複雜,山體切割嚴重,

隨處可見如刀劈斧砍的懸崖絕壁。

山的正面伊落瓦底江平原,

連同那加山脈、阿拉干山脈、薩爾溫高原一帶,

像一條巨大的通風管道,將孟加拉灣的暖濕氣流,

源源不斷送到喜瑪拉雅山脈,和橫斷山脈交彙的頂端——梅里,

並且在此產生強烈的上升氣流,與南下的大陸冷空氣相遇,

變成濃霧和大雪,

形成世界上罕見的低緯度、高海拔、季風海洋性現代冰川。

冰川是靠豐富的雨雪而生存的,雨季時冰川向山下延伸,

冰舌直探 2600 公尺的森林;旱季時冰川消融強烈,

又縮回 4000 公尺以上的山腰。

由於水量大、溫度高,使得梅里冰川的運動速度遠遠超過一般海洋性冰川。

劇烈的冰川運動,更加劇對山體的切割,

造就了令山友聞之色變的懸冰川、暗冰縫、冰崩和雪崩。

有時那聲如裂帛的冰崩,和隆隆震響的雪崩竟終日不斷。
而且這樣大幅度的進退,使得整條冰川破碎不堪,

極不穩固,冰裂縫縱橫交錯深不見底,雪山的坡度很大,

平均每百公尺上升 36 公尺,大於 30度

雲南第一高峰梅雪山主峰卡瓦格博,

與西藏岡底斯山主峰岡仁波齊、青海的阿尼瑪卿山、

青海的尕朵覺沃,並稱藏傳佛教四大神山,

雄居八大神山之首 (另四大神山卡瓦格博峰、

墨爾多神山、苯日神山、雅拉神山)

藏族認為,每座山的山神統領一方自然,

而卡瓦格博統領、保護整個自然界的山神,

包括另七大神山及 225 山神,維護自然的和諧與寧靜。

據說梅里雪山最早是出現在國家地理雜誌的封面上,

之後就成為旅人嚮往的美景,也是中國必到 50 個景點之一。

卡瓦格博的日照金山,就是在太陽剛升起時,

光線會先照亮山頂,讓整座神山在反射下,成為亮燦燦的金黃色。

雖然卡瓦格博的高度只有 6740 公尺,

但攀登難度要超過珠穆朗瑪峰,

雖然英國、美國、日本、中國的登山隊,

曾經 5 次試圖攀登,但沒有一次能成功。

藏民認為人類一旦登上峰頂,神便會離他們而去,

人缺少神的護佑,災難將會降臨。

 

史上第二大山難

梅里地區的氣候是變幻無常,雪雨陰晴全在瞬息之間,

惡劣的氣候,成為登山家的大敵。

但是梅里的美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讓每一位旅遊者垂涎。

在藏區,篤信藏傳佛教的藏民們認為萬物有靈,在他們的心中,

卡瓦格博是神,雪山之神,而且是藏區的八大神山之首。

每逢秋末,尤其是藏曆羊年,那些帶著牛皮圍裙和護掌的叩長頭的人,

絡繹不絕,重複無數次〈趴下-起來〉,用身體丈量神的土地。

攀登卡瓦格博峰的路線也就是山上的三條冰川,

它們以山下冰川附近的三個藏族小村子命名,

分別是:〈明永冰川〉、〈雨崩冰川〉和〈斯農冰川〉。

1987 年以前,人們對於卡瓦格博除了它的高度以外,幾乎一無所知。

 

1987 8 月,來自日本上越山嶽會的挑戰者,

毫無準備冒冒失失地闖進梅里時,

等待他們的是滿山的濃霧、大雪和沒完沒了的冰崩、雪崩。

他們選擇的是〈明永冰川〉路線 (距離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最近的路線)

用了近 3 個月的時間,攀登到 5100 公尺高度,

在頻繁的冰崩、雪崩以及難以攀援的陡峭冰壁面前,

連卡瓦格博的影子也沒看見,便宣告登山失敗。

 

1988 年,美國克倫奇登山隊沿著明永路線,

糊塗地再次闖進梅里,同樣,再次失敗。

 

1988 9 月,中國登山隊與日本上越山嶽會聯合探察登山路線,

選擇了〈斯農冰川〉線。

由中日雙方組成的偵察隊沿著山脊向上走,

在一個夏季牧場建立一號營地,沒想到當晚莫名其妙的腹泄,

使 4 個人第二天虛弱無力,建立二號營地以後輕裝前進。

當他們上到 4500 公尺高度時,

已經可以清楚看到登頂路線前面的冰川發藍,存不住雪,

說明坡度很大,但對於這些有 8000 公尺以上攀登經驗的山友來說,

不是克服不了的困難。

於是,他們確定了由卡瓦格博右側登頂的路線。

1989 1 月,正式攀登開始,

一下幾天的鵝毛大雪,把他們罩在一片混沌之中。

雪過天晴,剛剛建立的中轉營地被大雪埋得無影無蹤。

從一號營地往上看,

幽藍色的冰川消融得只剩下一排排猶如刀劍般鋒利的冰柱,

在冷冷的夕陽下,寒光四射,隨時有可能發生致人於死地的冰崩。

經過中日隊員的努力,攀登到 4350 公尺,

眼看就要到達冰川的頂端,但一面超過 90° 的大冰壁橫在面前。

這道無法逾越的障礙,宣告此次登山失敗,

判了〈斯農冰川〉線路的死刑。

 

1990 年,中日聯合登山隊再次偵察上山線路:〈雨崩冰川〉。

一直上到 5500 公尺這一前所未有的高度,

雖然在整個偵察過程中險象環生,

但最終在縝密調查的基礎上,制定了新的攀登路線。

11 月,雙方人馬彙聚深山小城德欽,

由日本著名氣象專家井上治郎教授擔任隊長,

副隊長由有過無數次輝煌登山記錄的中國登山家宋志義擔任。

隊員中,三分之一有 8000 公尺以上的登山經驗,

並配備了最先進的衛星雲圖接收儀器,可謂兵強馬壯,志在必得。

祭壇是用粗大的石塊堆成的,雲霧迷漫的卡瓦格博峰前,

金黃色的朝霞帶著幾分怪異,飛來寺的白色靈塔旁,

插滿五顏六色的經幡,隨風搖動。

深沉悠遠的長角號聲劃破了黎明的寂靜,

隊員們肅立在祭壇前聆聽喇嘛吟誦經文。

煨桑的松柏枝的濃煙裊裊升起,濃煙之中,

人們飲盡杯中的青棵酒。

中日雙方的登山隊長,

神色莊重地將一杯杯酥油茶恭恭敬敬地擺放在祭壇上。

隊員們圍著祭壇,從粗布口袋裏抓起一把青稞,一邊高喊著:

索…羅…羅…索…羅…羅…一邊將手中的青稞拋撒向天空。

喇嘛為每一個撒完青稞的隊員,

在脖子上繫好保佑平安的紅布條,並祝福大家〈劄西德勒〉。

這些去向神挑戰的人,

就用這種藏區特有的古老煨桑儀式,祈求神的保佑。

大本營建立在 3500 公尺高度,三面被雪山環繞,

一面是濃密的森林,景色優美,但周圍隆隆的雪崩聲,令人不安。

按照計畫,一、二號營地的建立還算順利,

但在建立三號營地時,中日隊員之間發生了衝突。

那天,宋志義、孫維琦、廣獺顯、近藤裕史、

船原尚武從二號營地出發,到達主峰卡瓦格博的左側,

大家都認為這是建立三號營地的最佳地點。

但在營地建立的具體位置上產生了分歧,中方認為為了避免雪崩,

應該建立在遠離山脊的地方。

而日方認為為了登頂方便,應該盡可能地靠近山脊。

雙方各執一端誰也不服誰。

無奈,隊長井上治郎只好派米谷佳晃上去看一下,做最終裁判。

遺憾的是,米谷上來時,山上大霧迷漫什麼也看不見。

最後,井上隊長作了決定性的決策,

在雙方爭論的中間地點,建立三號營地。

後來人們才知道,

那場致全隊於死地的大雪崩正好發生在三號營地上。

三號營地一建立,立即代替了大本營,

成為井上隊長的指揮部,所有的重要設備,

包括井上的衛星雲圖接收機,都被運到這

12 21 日以後,梅里雪山出現了少有的大晴天,

乘這個機會,登山隊在 5900 公尺高度的一個大冰壁前,

建立了四號營地,並攀登到 6210 公尺的高度,

觀察了最後衝頂的地形,結論是:已經沒有克服不了的難點了。

當晚,登山隊再次擺酒慶祝,

因為 6210 公尺對攀登卡瓦格博峰來說,

已經是前所未有的高度了,並決定: 12 28 日攻頂。

此時此刻每個人的心中都充滿了喜悅。

12 28 日上午 8 點,宋志義帶領的第一登山隊準時出發,

所有的對講機都打開了,在等待勝利的消息,

井上草擬好登頂成功的電報。

上午 11 36 分,他們突破了第一個難關-陡峭的大冰壁,

到達主峰西側山脊 6200 公尺處。

下午 1 點,登山隊已經攀登到 6470 公尺,

峰頂就在眼前,垂直距離只有 240 公尺了。

但神山震怒了!被人類放肆的挑戰震怒了!

就在三號營地敲盆敲碗,為即將到來的勝利得意忘形時,

烏雲遮沒了山頂。

這雲來得那麼突然,令人手足無措。

這烏雲是如此濃重,猶如黑夜降臨,氣溫急劇下降。

刹那間,五位登山隊員被凍得渾身顫抖。

緊接著,狂風怒卷,石渣般堅硬的雪粒狠狠抽打人們的臉!

登山隊迫不得已拉起了簡易帳蓬以避風寒,

暴風雪掠過尼龍帳蓬,發出如砂紙打磨的聲響。

到了下午 4 點,風雪依然肆虐,全無停止之意。

井上痛苦地命令:取消行動,登山隊返回營地。

但是,登山隊員被黑雲籠罩,無法辨別方向,

幾次試圖衝出黑暗撤回三號營地,都被迫放棄。

最後,井上隊長只得讓他們將剩餘的食品平均分配,

準備在山頂過夜。

在極度低溫下睡著就等於死亡,為了不讓隊員睡覺,

三號營地和大本營輪流用對講機與隊員通話。

直到第二天,登山隊才返回三號營地。

鑒於 28 日攻頂的失敗,中日雙方決定建立五號營地作為營地,

登頂日期改為 1991 1 4 日。

然而事與願違,1991 年的第一天,暴雪突至天地一片迷茫,

積雪達到 1.2 公尺,把三號營地死死封住,

每隔一個小時出來清理帳蓬頂上的積雪。

直到 1 3 日晚上 1030 和大本營的最後一次通話中,隊員還在抱怨:

這雪要下到什麼時候才算完。

第二天,大本營與三號營地通話,

但無論怎麼呼叫三號營地總沒有應答。

三號營地和 17 條生命消失得乾乾淨淨,不留一絲痕跡。

當雪過天晴,卡瓦格博又露出那富有神韻的雄姿,

依然是那麼冰晶玉潔,那麼美麗動人。神啊,愛他們吧!

1 9 日晚,救援小組趕到大本營。

1 16 日,中國登山界實力最強的西藏登山隊,

在仁青平措的率領下由拉薩趕來。

兩支隊伍加在一起,

當今世上的 10  名頂尖高手聚集一堂,準備上山救援。

1 21 日,取證指揮部痛苦地宣佈:行動失敗。

此次行動成果,僅是在被大雪掩埋的二號營地中,

刨出了王建華的一架照相機,三號營地根本無法到達。

17 名隊員的失蹤,給中日登山界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甚至無法向遇難者家屬做最起碼的交代。

 

1991 4 26 日,

由中日雙方組成的聯合搜索隊一行 17 人再次來到梅里。

當他們傍晚抵達大本營時,天陰沈沈的,

堅硬的雪粒迎面撲來,雪山全在濃雲之中。

多次的失敗,讓人增加了對神的敬畏,

由仁青平措主持的朝拜儀式,成為登山計畫中必須執行的程式。

日方隊長岩平五郎特意將從日本帶來的護身符鄭重其事地發給每一名隊員。

儀式結束時,幾個藏族隊員五體投地,對著卡瓦格博峰磕頭。

但神對人的虔誠並不買帳,

回答人們的是隆隆不絕的雪崩和威力無比的冰崩,竟達 48次之多。

其中一次巨大雪崩的轟鳴聲竟長達 6 分鐘。

大本營附近有一片寬 300 公尺、長 400 公尺的冷杉林,

樹的直徑都在 50 公分以上,雪崩過後,杉樹全部倒伏在地,一棵不剩。

但是,該樹林並不在雪崩的路線上,

僅因為雪崩卷起的氣浪就將樹林摧毀。

藏民認為這是卡瓦格博對侵犯和不敬行為的憤怒。

 

1998 7 18 日下午 3 點,明永村村民尚木達瓦等三人,

在從 4000 多公尺的夏季牧場餵牛回家的路上,

突然發現冰川上有一大片五顏六色的東西,

於是三個人下到冰川,想看個究竟。

當他們揀到一個高度表和一架望遠鏡時,他們明白了,

因為,當年的那場山難是盡人皆知的。

他們馬上放棄了原來準備順路採藥的打算,趕回村向村長扎西彙報。

村長馬上派人連夜將這情況通知了德欽縣政府:

91 年山上失蹤的人找到了。他們回來了。」

他們是隨著冰川的蠕動,被卡瓦格博峰送回了人間。

根據 GPS 準確的測定,遺骸和遺物隨著冰崩散落在明永冰川

3700-3800 公尺高度的 50000 平方公尺範圍內,距離出事地點 4 公里。

接到消息,中國登山協會立即派出調查小組,

先期於 7 24 日趕到冰川現場,進行調查。

當搜索隊歷盡艱辛,趕到現場時,

呈現在眼前的是一大片經過冰川擠壓、蹂躪後,

又隨著冰川的崩裂,被隨意拋撒下來的遺物和遺骸。

這情景令所有到場的登山隊員心發麻,

眼前的這一切,他們曾經是那麼的熟悉。

那個精美的筆記本,一定是工藤俊二的,

他總把這個本子帶在身邊,

在本子上認真記下一個 20 歲青年所感興趣的一切。

那架照相機是孫維琦的,機器中的膠捲,

仍然記錄著事發前卡瓦格博的壯美。

那些被撕成碎片的五顏六色的帳蓬,

那把小巧的瑞士軍刀,那個小勺還留在杯中的保溫杯……

每一件都使人們心頭的傷口重淌鮮血。

藍色的睡袋依然躺著宋志義、孫維琦。

這睡袋還是 1988 年中、日、尼三國雙跨珠穆朗瑪峰時發的。

孫維琦的睡袋旁,還放著妻子趙小欣送給他的那件灰白格襯衫。

這對生死同行的難友,相距 30 公尺,

帶著滿腔的遺憾靜靜地躺在那

因為,卡瓦格博是他們所攀登過的最矮的雪山。

暗綠色的冰縫,米谷佳晃鮮紅的羽絨服分外醒目,

他被掛在一根冰柱上,雙手搭在冰柱的兩旁,頭低垂著,

似乎用這個身體語言告訴所有的人:我不想掉下去!

離他不遠,是老父為他精心製作的那架小雪橇。

 

1996 年,日本的梅里雪山首登權的最後一年,

日本登山隊又來到了梅里,對著 91 年山難的紀念碑發誓,誓死登頂。

起先很順利的到達當初的三號營地,

可是東京都氣象廳發來了電報表示印度洋有氣流即將到達,

同時北京與雲南的氣象局也發了同樣的消息,

這個登山隊立刻決定放棄,

深怕雪崩會讓 91 年的山難事件重演原先用 6 天才到達的位置,

只花一天的時間聯滾帶爬的下了山。

在下山之後,氣象廳又發了電報,指北方大陸氣團南下,

與印度洋暖氣團碰撞,當地氣候趨於穩定。

在這樣一番折騰,原本的滿腔熱血與意志已經消失殆盡,

日本的五年首登權在此年宣告結束。

當地藏民深信這是梅里雪山對侵略者發出的警告。

這座美麗非凡又殘酷無比的神山,時至今日,

仍傲立天邊,令所有的登山家扼腕。

不會有比梅里雪山更仇視日本人的山了。

小趙告訴我們:全中國人都知道只要有日本人在,

卡瓦格博就會隱身在雲霧間。

日本人一離開,雲霧立刻散去,卡瓦格博立刻現身!履試不爽。

所以,想看到卡瓦格博的真面目,首先要祈求日本人退散!!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race127&aid=60902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