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暗物質 Dark matter
2010/12/04 17:52:43瀏覽795|回應0|推薦3

在宇宙學中,暗物質是指那些不發射任何光及電磁輻射的物質。

人們目前只能通過引力產生的效應得知宇宙中有大量暗物質的存在。

現代天文學通過引力透鏡、宇宙中大尺度結構形成、微波背景輻射等研究表明:

我們目前所認知的部分,大概只占宇宙的 4%,暗物質占了宇宙的 23%,還有 73 是一種導致宇宙加速膨脹的暗能量。

暗物質很有可能是一種(或幾種)粒子物理標準模型以外的新粒子。

暗物質與普通物質的區別

普通物質是那些在一般情況下能用眼睛或借助工具看的見、摸得著的東西,小到原子、大到宇宙星體。

普通物質總是能與光或者部分波發生相互作用,或者在一定的條件下自身就能發光,或折射光線,因此能夠被人們感知、看見、摸到或者借助儀器測量得到。

但是暗物質恰恰相反,它根本不與光發生作用,更不會發光,所以對各種波和光不會反射、折射或散射。

它們都是百分之百的透明體,所以在天文上不管是電磁波、無線電還是紅外射線、伽馬射線、X射線,統統都不能看到暗物質。

暗物質存在的證據

2006 年,美國天文學家利用錢德拉 X 射線望遠鏡對星系團 1E 0657-56 進行觀測,無意間觀測到星系碰撞的過程,其碰撞威力之猛,使得黑暗物質與正常物質分離開來,因此這成為了暗物質存在的直接證據。

尋找暗物質存在的證據

誰最先發現暗物質呢?

1930年代,瑞士天文學家弗里茨 威基 Fritz Zwicky1898-1974)發表了一個驚人結果:

在星系團中,看得見的星系只占總質量的 1/300 以下,而 99% 以上的質量是看不見的。

茨威基首先發現了暗物質的存在,他的發現大大推動了物理學的發展,對科學的重大貢獻是不可估量的。但當時許多人並不相信茨威基的結果。

由於暗物質根本不與光發生作用,更不會發光,在天文上用光的手段絕對看不到暗物質。

萬物之間存在萬有引力,太陽系的九大行星圍繞太陽旋轉,越往外其轉動的速度越低,比如地球繞日速度是每秒 30 公里,高於火星,而火星的速度又高於位於它之外的木星,這是典型的中間有一顆大恒星的行星系表現。

1970 年代初,科學家在觀測宇宙一些星系(包括銀河系中的恒星)運行速度時,就發現越往外,圍繞中心的速度並不都是衰減下去,而是和內圈恒星的速度差不多。

這與越往外,物質越少,引力也越小,速度也應該越低的常規不符。

由此反推,此時雖然外圈的那些能被直接觀測到,數出來的星星數目變少了,但其實內部的物質數量並沒有減少,引力也沒有變小,只不過觀測不到而已。

科學家們大膽地猜測:宇宙中一定有某些物質沒有被我們的天文觀測所發現,這些物質被稱為〈暗物質〉。

UGC10214 星系〈中圖〉

UGC10214 星系是天文學家們發現的一個典型例子,其中的物質不停地向它自己的週邊流出,但在其週邊卻看不到任何別的星系存在。

據猜測,該星系的旁邊存在著一種〈暗星系〉,這些物質流就是在暗星系引力的作用下才流出來的。

科學家認為,通過測量物體圍繞星系轉動的速度,可以找到暗物質存在的證據。

根據人造衛星運行的速度和高度,就可以測出地球的總質量。

根據地球繞太陽運行的速度和地球與太陽的距離,就可以測出太陽的總質量。

同理,根據物體(星體或氣團)圍繞星系運行的速度和該物體距星系中心的距離,就可以估算出星系範圍內的總質量。

結果發現,星系的總質量遠大於星系中可見星體的質量總和,推算的結果:

星系中的暗物質約占宇宙物質總量的 20-30%

2003728日,以亨克-霍克斯特 Henk Hoekstra 為首的加拿大多倫多約克大學 York University in Toronto 的天文學家成功測出了看不見的 (暈圈,星系光環) 的大小並確定了其形狀。

根據最新的天文學理論,這些星系由暗物質構成。

多倫多約克大學的天文學家解釋稱,這些光暈的體積要比看得見的發光星系體積大 5—8 倍。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race127&aid=4664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