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與人對話 1 寧靜前的風雨
2014/08/25 11:20:17瀏覽470|回應0|推薦3

The Storm Before the Calm: Book 1 in the Conversations with Humanity Series

作者:尼爾唐納沃許

 

事情的真相

地球上目前發生的一切改變,都不是表面上看起來的樣子。

基本上,這與政治、經濟、軍事力量都毫無關係;因此,政治改革、抗議貧富差距、用軍事力量來解決或平息異議,不是正確的方向,甚至無濟於事。

如果不願正視造成問題的可能原因,我們就會迷失,又如何解決問題呢?

諷刺的是,我們都想解決問題!沒有一個人希望現況無止盡地繼續下去。

現在該是重新開始大翻修 overhaul 的時候了。

 

解決之道

我們需要開始對世界及我們的生活方式進行大翻修:徹底檢查與修復。

大翻修不是摧毀;不是外在的革命,而是心靈的革命。

需要改變的是我們的想法,給自己未來的子子孫孫一個美好的生活環境,安然度過這場風暴;我們將掀開人類歷史上嶄新的一頁。

現在,首先必須改變信念,為過去的一切負起責任,不要逃避這問題,不是自我懲罰。

我們必須溫和、平靜、柔和且慈悲地明白:我們並非人間的受害者,只是「旁觀者」。

 

承認我們在事物結構中扮演的角色

全球暖化、暴風雨、龍捲風、颱風、滿潮和海嘯發生了,但,是我們創造了它們!

那些經由細菌傳染,以不可思議的速度橫掃全球的疾病,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是我們的創造。

當然,我們根本不想承認自己在這些「成就」上也軋了一腳。

是人類故意造成的嗎?當然不是。那麼都是無意識行為的結果嗎?

是不知不覺、缺乏思考或短視,而促成這些事件嗎?這是絕對肯定的。

人類不只是被動的觀察者而已。

地下核子試爆,會造成板塊的鬆動或位移而引發地震;溫室效應造成全球暖化,使海水、地表溫度上升,提高引發強烈的氣流而形成暴風雨和龍捲風。

現在,讓我引述20114月號的《科學人》雜誌裡的幾段話:

50多年來,微生物學家不斷地提出警告:「養殖業使用抗生素來進行,會使農場變成抗藥性細菌滋生的溫床,對人類的健康造成重大的威脅。」

然而,養殖業者卻表示:「限制抗生素的使用會讓畜牧業垮掉,消費者得因此花更多錢來購買肉品。」

畜牧業怎麼可能會垮掉?油價一下子漲了三成,石油工業垮掉了嗎?

難道消費者會不願稍微多花一點錢來讓自己活得更久嗎?

想想看,限制使用抗生素,誰會是贏家?

 

好消息來了

許多科學家、地球物理學家及醫學研究者聲明:事實上,這一切都是息息相關的;我們生活在一個互相連結的世界,每一件事都必然導致另一件事的發生,都逃不了因果的法則。

既然我們是問題的一部分,所以我們也是解決之道的一部分。

那麼,我們就絕非不明不白的被擺佈。

這可是個好消息。

因為,除了自然界變動外,世界各地的政治動盪,也都完全是人為的因素,人性造成的結果。

但這一點我們同樣無能為力。

真的是這樣嗎?

難道人類就是「那副死樣子」,天生就有暴力謀生的傾向,而我們一點辦法都沒有?

人性有改變過嗎?這真的是由我們全體人類來決定的。

我們決定〈怎樣才是我們的真正樣貌〉、〈什麼才是我們的真實本性〉,並透過我們的身、口、意來展現。

同時,我們也要作出決定:我們是否準備好,並願意改變人類過去不成熟的人性。

這一決定將是對未來的表態,成為人類的新宣言。

無庸置疑的是:循著過去的作法,我們人類是不可能進化或進步的。

如同已故的華特凱利 Walt Kelly 筆下的喜劇漫畫人物波哥 Pogo 所說的一句令人難以忘懷的話:「我們碰上敵人了!那敵人,就是我們自己。」

然而,只要我們還繼續堅稱,那些應該改變的事物是無法改變的,並認為那是不可動搖的人性,那麼,我們就註定要滅亡。

果真如此,當周遭的一切開始崩潰時,我們就只能斷臂求生、躲起來囤積食物,或拼了老命自求多福了。

相反的,倘若我們能宣佈放棄「不可能」的信念;拒絕接受我們是無能為力的概念;放棄人性是無法控制的想法;那麼,一個新的未來就會為我們敞開,嶄新的明天將對我們招手,而且是一個我們所想要的未來、我們所選擇的明天。

 

我們是受害者,還是創造者?

要實現這一偉大的結果,首先,就必須先明白我們所扮演的角色的偉大真相。

我們生命中的事件是自行隨機發生?還是因為我們才發生的?

我們甚至必須決定,關於地球的物理狀況與事件(乍看之下,好像無能為力),我們都扮演了一定的角色,可以決定它們的發生與影響。

2011 年發生在日本的 311 大災難就是一個顯著的例子。

就算人類對地震及海嘯無法發揮長遠的影響力(我個人並不認同這一點),但不可否認的是,在隨之而來引發的核子災難中,人類絕對佔有一席之地,並在避免這些災難方面,扮演關鍵的角色。

有些人完全明白這一點……

2011 5 30 日德國正式宣佈,計劃在 11 年內,完全廢止核能。

德國政府表示,該國 17 座核子發電廠中,原本暫停運作的 8 座核電廠將永遠關閉;其餘的 9 座核電廠,也將在 2022 年以前全部關閉。

這是世界開始覺醒的一個顯著例子。

我們逐漸開始了解,並願意承認自己扮演的角色,亦即寧靜到來之前的這些風風雨雨,都是出自於我們自己的創造。

現在,我們不僅是了解 understand 而已,而是開始站定立場 take stand 了。

 

這也關乎你的進化

好消息是,你不必是公眾演說家、暢銷書作家、電視節目主持人、團體帶領人、工作坊主辦者或其他你認為具有影響力的角色,就能對人類歷史的發展方向產生影響,而不必具有知名度、達到靈性的成就、付出大量的時間,或承諾砸下大筆的金錢。

而且……只要你願意接受這個召喚,你就不僅為全體人類盡心盡力,並且也是為了你自己。

事實的真相是:你是透過與自己的靈魂一起合作,來加入這場人類的進化。

人類可以與自己靈魂一起合作,進行一場〈來自天堂的靈性對話〉,開始與你自己對話,必須去質疑前人的假設,包括你對於自己、這世界及生命本身的一切假設。

如此一來,你就能與其他人進行類似的對話,包括對其他靈魂的關懷;因為其實你的靈魂知道,一體的靈魂,不過是分化成無數種個體形式罷了。

因此,關懷所有的靈魂,就是關懷我們自己;與自己的靈魂合作,就是與所有的靈魂合作。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天生會有一股衝動,想要彼此幫助的原因,這是人類既有的基因。

我們會關心彼此,表現出種種的關懷,因為這是我們「靈魂的約定」;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感受到這種衝動。

表達我們關懷彼此的簡單的方式,就是與別人一同來進行一場生動活潑的、有關自我探索的對話。也就是大家一起來進行靈魂的探索,其實無需孤獨地探索。

你是透過與自己的靈魂合作,來加入這次人類的進化。

當人進入靈魂的探索,就會改變;當一個團體一起進入靈魂的探索,那個團體就會改變;當整個社會進入靈魂的探索,整個社會都會改變。

很快的,許多社會的集體文化就會轉變;接著,整個世界就變了。

這一切都是由深深質疑自己本身開始,接著讓大家也開始去反思這些問題。

 

選擇權在你手中

〈與自己的靈魂合作〉有強大力量,足以讓個人、團體、社會、文化及世界轉變。

你可以與你自己的靈魂合作,也可以與其他集體的靈魂合作,選擇權都在你手中。

你是怎麼跟靈魂合作的?我該如何與靈魂連結,才能進行靈魂的探索呢?

改變人生的方法只有三個步驟。

15 年前,我得到神 The Divine 的啟發,於是寫了《與神對話》這本書。

這本書造成全球出版界的轟動,銷售量超過 100 萬冊,被翻譯成 35 種語言,蟬聯《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長達 137 週。

從那時候開始,其他 8 本相關的對話系列書籍就陸續出版,其中有 6 本登上《時代雜誌》的暢銷書排行榜。

我告訴你這些,是想讓你對我接下來所要講的內容有脈絡可尋。

神為我們的世界帶來了足以改變生命的訊息,並使〈與神對話系列〉成為暢銷書,讓全球數百萬人人手一冊分享訊息,這其中的原因,絕非出於偶然。

人類徹底的檢查與修復,已經在發生了,從某方面來說,我們所有人都是救世主。

因為《與神對話》不斷在強調:我們所有人無時無刻都在與神對話。

有時候,我們會稱它為產生「靈感」;「女人的直覺」;「靈光乍現」;「突發奇想」、「深刻的洞見」或「靈顯 epiphany」;往往只是當作是意外的發現、巧合或偶然。

我們認為不可能與神交流互動,認為我們根本不值得擁有這種體驗。

此外,宣稱自己能與神直接的接觸,會被很多人視為是一種褻瀆。

然而,綜觀整個歷史,不論男女都有人體驗過深深與內心、本源及生命本體連結的時刻,姑且不管我們如何稱呼這種經驗;每個時代,也都有平凡人產生不平凡的覺醒,因而獲致覺察力與預知能力的前例。

現在該是我們說出這一點,並展開一場嶄新的對話的時候了;它是我們與神對話的延續。

現在該是我們與自己對話的時候,如同我之前說的。

接著,我們所有人就要進行彼此之間的對談。

現在該是與人類對話的時候了。

現今,我們處處可以看見人們在尋覓智慧、尋求了解、尋找問題的解決之道,試圖去釐清我們到底哪裡出錯了,以致於我們會做出這種彼此殺戮、殘害的行為。

雖然彼此關懷是人類的本能,但我們現在卻無視於人類同胞的迫切需要;雖然我們口口聲聲說愛這個地球,但我們卻在摧毀它;當有數萬人因從未擁有現今其他人已經擁有的一切而開始抗爭之時,我們卻還無止盡地想要更大、更好、更多!

這些對話,將會成為許多人獲得智慧、了解及解決之道的途徑。

然而,它們必須是真實而誠懇的對話,而不是一種自以為是的高談闊論。

它們必須成為彼此了解的開端,繼而成為彼此創造的開始。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race127&aid=16613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