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FW: 到書院參學去 提煉生活的美感
2013/04/29 21:18:31瀏覽1375|回應0|推薦3

 

到書院參學去 提煉生活的美感

發佈日期:2013/4/22 下午 04:48:39 友善列印1

文、圖/張錦德

年來,國內吹起一陣學習風,在各種證照班、學碩士在職專班之外,還有著重美學培養的富邦講堂、強調專業知識的誠品講堂,以及啟發創造力的學學文創等講堂陸續開辦,課程從金庸武俠到清水模建築,從葡萄酒鑑賞到髮型設計、下廚操刀,各式各樣的講堂、課程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撇開課程內容不說,講堂推動的盛況,宛如回到了一千年前書院盛行的宋朝年間。

書院是中國特有的教育機構,始於唐開元六年(718年)唐玄宗所創設的麗正脩書院,興盛於北宋,當時有嶽麓書院、白鹿洞書院、應天書院、嵩陽書院等四大書院。南宋之後書院風氣更盛,延請大儒主持,成為理學書院,專講程朱之學。

傳統書院具有講學、藏書的功能,此外,臺北書院山長林谷芳認為書院還有供祀功能,他在〈生命的安頓—為台北書院而寫〉一文中指出書院會祭祀儒門先哲及鄉里賢人,雖帶有宗教色彩,卻彰顯人格典範,他說:「書院所講必得是立命之學,講者亦必須是以生命體踐引領學子的人師才可的基點。而這立命之學、這人師恰是當代教育所最缺乏的。」

當代教育不乏專業的學科知識,但缺乏將學問與生命連結的人師典範,容易使得教育淪為知識的買賣而產生問題。其實傳統書院未嘗不是如此,明代以後書院由盛轉衰,清兵入主中原後,對書院更加以監管,使其缺乏講學自由,科舉制度更讓書院成為科舉的附庸,等到了科舉考試的廢除,連帶使得書院制度瓦解,被西式所取代。

幸好,近年來書院風潮再起,有海納百川的大型書院,如臺北書院、敏隆講堂;也有一門深入的小班課程,如日月講堂、寶茶講堂。課程包羅萬象,涵蓋古今中外,但更著重人格教育以及生活美學的啟發,適時彌補了現代教育的不足。

臺北書院 傳授立命之學

「希望你們回去找處空曠場地,像是河濱公園、操場,然後在上面走路經行,想像自己是兩千多年前的佛陀,不用管眼前事物,只把心放在腳下,專注安定。」走進位於中山堂3樓的臺北書院,手藝人奚淞老師正要講授佛教原始佛典《阿含經》的七覺支,在之前學員們透過毛筆白描菩薩畫像,一筆一畫,慢慢地讓心安住當下,暫時放開課外的瑣碎雜事。

2011年掛牌的臺北書院,由文化評論家林谷芳出任山長,課程有林谷芳的「只管打坐」,奚松的「手藝禪」,李乾朗的「中國建築精神」等。此外,學院還舉辦茶文化、傳統戲劇文化講座,不論是茶、畫,還是打坐,都離不開修行、學問、藝術、生活四個層面,學員們席地而坐在榻榻米上,宛如置身於道場,讓生命在浮動中找到信仰。

敏隆講堂 推廣人文經典

拉開如同小學時上課的課桌椅,小巧的桌椅上卻有一圈圈的檜木年輪,古樸典雅的造型,讓人一坐就回到一千年前的傳統書院,隨著夫子一起讀經論詩。敏隆講堂以非學院式的都會講堂,推動人文通識教育。在課程上有文學評論家須文蔚的「精讀現代華文文學經典系列」,陳芳明的「入戲的書寫者」,楊照的「中國傳統經典選讀」等,偏重於文學、歷史、哲學、藝術四大領域,已有小型文學院的雛形。

看著哲學教授王邦雄在白板上振筆疾書莊子的「有用」、「無用」之說,深奧的哲理不禁讓人疑惑是否曲高和寡?但訝異的是在快要滿座的六十多位學員中,雖有不少白髮斑斑的銀老族,卻也穿插了幾位剛下課的高中生,「來上課有很多是夫妻、母子、同學一起來的。」講堂主任蔡雅慧笑說:「別小看這些銀老族,有的跟著王老師上課十多年了。」這些學生上過了老子、莊子、韓非子等先秦諸子,即使同樣的課程,過了幾年還會有新的見解跟領悟。

像王邦雄這樣教了十幾年課的夫子,在之前還有傅佩榮、許倬雲等多位,講堂還特地為他們準備刻上名字的專用茶杯。一堂課可以上了十多年,如同追逐偶像,顛覆了學院的學習模式,也說明了書院教育除了著重學問的傳授,更重視人師的人格典範。

離中書院 講學儒家經典

臺北書院、敏隆講堂是大隱隱於市,在鬧區中覓得一地心靈歇腳,而位處郊區的離中書院、素心樓講堂,則帶領學員走出教室,在天光中涵養國學資糧。離中是當代儒學大師牟宗三的字,「離是《易經》的卦象,卦象屬火,離中有光大中道,照亮中道的意涵。」書院負責人,同時也是牟老的收山弟子樊克偉表示,離中書院以牟宗三的儒學研究為主,屬於小型的讀書會,他一個人校長兼撞鐘。

2003 年開始,他與臺北孔廟合作,開辦了「四書章句講習班」,教室就位在孔廟莊嚴的儀門下,前方面對著大成殿及花崗岩中庭,每到晚上,男女老少捧著經書,朗朗讀誦,聽著樊克偉講解,正與大成殿內「有教無類」的匾額相呼應。

過去節錄在高中課本《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的四書,再次提起難免要倒抽一口氣。對此,樊克偉笑說《論語》、《孟子》是為人的基本,「孔子說志於學,所說的學,是人之所以為人之學,人要能呈現仁心,核發為義行,才稱得上為人。」相較於今日層出不窮的社會事件,他認為在「重利」年代,更應從老經典中重新掌握「仁」的本心,提升自我的境界。

素書樓講堂 教授國學之學

素書樓位於外雙溪東吳大學校園內,為國學大師錢穆自港返臺選擇隱居終老之處。在臺期間講學著述不斷,自1968年開始,每週於家中授課兩個小時,20 年來從不間歇,有學生聽成教授後,再帶學生來聽。2002 年,素書樓變更為錢穆故居,保存錢穆生前著作與文物,更開辦素書樓講堂。

講堂以錢穆著作為主,有「人人必讀的七本書系列」、「錢穆著作導讀」等系列講座,以長期性的講座與課程,著力於傳統文化與學術思想之保存與推廣。其中必讀的七本書,深為錢穆注重,分別為《論語》、《孟子》、《莊子》、《老子》、《近思錄》、《傳習錄》、《六祖壇經》等七部經典,找來臺北文化獎得主,同時也是錢穆的學生辛意雲教授,透過儒、釋、道三家的哲學,讓一般大眾在日常生活中,體驗傳統國學之美。

素書樓後方有高聳挺立的竹子,庭園裡的茶花則是錢穆夫人親手植栽,居高臨下可遠觀故宮樓宇,涼風徐徐,在此上課更能體會生命的智慧與喜樂。除了素書樓講堂,錢穆故居還建置了樂齡學堂、成人古琴班及兒童讀經班等各種藝文課程,提供各種年齡層民眾接觸傳統藝文生活,尋得生命的安頓。

人一生尋尋覓覓,不就是求得生命安頓?林谷芳曾以「經典弘傳,生命體踐,人師引領為核心,其立命之學,恰為當世之所需」為傳統書院做全新的詮釋。立命之學聽來嚴肅,其實是透過學科的學習,老師的引領與典範,進而用生命體踐,找到生命的安頓。還在為終日繁忙的工作,忙到毫無頭緒?還在煩惱下班後,要去哪尋找生命的加油站?不妨再當一次學生,走入書院充電學習,讓身心煥然一新。

資料來源:2013年5月號<文化快遞>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oing99&aid=7560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