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RSS Feed Link 部落格聯播
[新課開班]

當代大儒 牟宗三先生之《生命的學問》讀書會//寒假推廣班受理報名中


《生命的學問》自序

  本書所集文字乃是三十八年到臺後七八年內在各報刊所已發表過的文章。我自己亦未搜集保存。孫守立君保存無遺,編成此書,以為有便于青年好學之士,乃商之三民書局印行。孫君熱忱淑世,處處為青年著想,至為感佩。

  此書不是一有系統的著作,但當時寫這些文字實在是環繞我的《歷史哲學》、《政道與治道》、《道德的理想主義》這三部書而寫成的,也可以說是以這三部書所表示的觀念為背景而隨機撰為短章以應各報刊之需要。

  這些短篇文字,不管橫說豎說,總有一中心觀念,即在提高人的歷史文化意識,點醒人的真實生命,開啟人的真實理想。此與時下一般專注意于科技之平面的,橫剖的意識有所不同。此所以本書名日《生命的學問》。生命總是縱貫的,立體的。專注意于科技之平面橫剖的意識總是走向腐蝕生命而成為「人」之自我否定。中國文化的核心是生命的學問。由真實生命之覺醒,向外開出建立事業與追求知識之理想,向內滲透此等理想之真實本源,以使理想真成其為理想,此是生命的學問之全體大用。

  現代人都去追求理想,而卻終無理想,遑急迫躁,不可終日。人究竟往那裡走呢?縱使能登陸月球,又有什麼用呢?青年人在此不可不端正其最初的心願,正大其基本方向。恣肆乖戾,虛無邪僻,皆足顛倒其生命,決無關于理想。

  青年的朋友若從這些較淺近的文字循序悟入,能于自己的生命方向有所助益,則你將始而憧憬,終而透徹,必有如孟子所謂「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禦也」。

              中華民國五十九年六月牟宗三自序於香港




日期:105年1月10日起

時間:週日下午02:00-04:00

地址:台北巿北投區致遠三路119巷九號2樓(近捷運唭哩岸站)

報名:(02)2820-0248;0981-000329


                     離中書院 敬啟


書院交通:

1.捷運淡水線,「唭哩岸」站下車,步行約5-10分鐘。

2.公車216;223;550;602等 「陽明大學」站下車。
/216起訖站位:新北投 <--> 捷運劍潭站
/223起訖站位:捷運關渡站 <--> 青年公園
/550起訖站位:關渡宮<--> 洲美運動公園
/602起訖站位:天母 <--> 北投

文章數:2
FW: 到書院參學去 提煉生活的美感
不分類不分類 2013/04/29 21:18:31

 

到書院參學去 提煉生活的美感

發佈日期:2013/4/22 下午 04:48:39 友善列印1

文、圖/張錦德

年來,國內吹起一陣學習風,在各種證照班、學碩士在職專班之外,還有著重美學培養的富邦講堂、強調專業知識的誠品講堂,以及啟發創造力的學學文創等講堂陸續開辦,課程從金庸武俠到清水模建築,從葡萄酒鑑賞到髮型設計、下廚操刀,各式各樣的講堂、課程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撇開課程內容不說,講堂推動的盛況,宛如回到了一千年前書院盛行的宋朝年間。

書院是中國特有的教育機構,始於唐開元六年(718年)唐玄宗所創設的麗正脩書院,興盛於北宋,當時有嶽麓書院、白鹿洞書院、應天書院、嵩陽書院等四大書院。南宋之後書院風氣更盛,延請大儒主持,成為理學書院,專講程朱之學。

傳統書院具有講學、藏書的功能,此外,臺北書院山長林谷芳認為書院還有供祀功能,他在〈生命的安頓—為台北書院而寫〉一文中指出書院會祭祀儒門先哲及鄉里賢人,雖帶有宗教色彩,卻彰顯人格典範,他說:「書院所講必得是立命之學,講者亦必須是以生命體踐引領學子的人師才可的基點。而這立命之學、這人師恰是當代教育所最缺乏的。」

當代教育不乏專業的學科知識,但缺乏將學問與生命連結的人師典範,容易使得教育淪為知識的買賣而產生問題。其實傳統書院未嘗不是如此,明代以後書院由盛轉衰,清兵入主中原後,對書院更加以監管,使其缺乏講學自由,科舉制度更讓書院成為科舉的附庸,等到了科舉考試的廢除,連帶使得書院制度瓦解,被西式所取代。

幸好,近年來書院風潮再起,有海納百川的大型書院,如臺北書院、敏隆講堂;也有一門深入的小班課程,如日月講堂、寶茶講堂。課程包羅萬象,涵蓋古今中外,但更著重人格教育以及生活美學的啟發,適時彌補了現代教育的不足。

臺北書院 傳授立命之學

「希望你們回去找處空曠場地,像是河濱公園、操場,然後在上面走路經行,想像自己是兩千多年前的佛陀,不用管眼前事物,只把心放在腳下,專注安定。」走進位於中山堂3樓的臺北書院,手藝人奚淞老師正要講授佛教原始佛典《阿含經》的七覺支,在之前學員們透過毛筆白描菩薩畫像,一筆一畫,慢慢地讓心安住當下,暫時放開課外的瑣碎雜事。

2011年掛牌的臺北書院,由文化評論家林谷芳出任山長,課程有林谷芳的「只管打坐」,奚松的「手藝禪」,李乾朗的「中國建築精神」等。此外,學院還舉辦茶文化、傳統戲劇文化講座,不論是茶、畫,還是打坐,都離不開修行、學問、藝術、生活四個層面,學員們席地而坐在榻榻米上,宛如置身於道場,讓生命在浮動中找到信仰。

敏隆講堂 推廣人文經典

拉開如同小學時上課的課桌椅,小巧的桌椅上卻有一圈圈的檜木年輪,古樸典雅的造型,讓人一坐就回到一千年前的傳統書院,隨著夫子一起讀經論詩。敏隆講堂以非學院式的都會講堂,推動人文通識教育。在課程上有文學評論家須文蔚的「精讀現代華文文學經典系列」,陳芳明的「入戲的書寫者」,楊照的「中國傳統經典選讀」等,偏重於文學、歷史、哲學、藝術四大領域,已有小型文學院的雛形。

看著哲學教授王邦雄在白板上振筆疾書莊子的「有用」、「無用」之說,深奧的哲理不禁讓人疑惑是否曲高和寡?但訝異的是在快要滿座的六十多位學員中,雖有不少白髮斑斑的銀老族,卻也穿插了幾位剛下課的高中生,「來上課有很多是夫妻、母子、同學一起來的。」講堂主任蔡雅慧笑說:「別小看這些銀老族,有的跟著王老師上課十多年了。」這些學生上過了老子、莊子、韓非子等先秦諸子,即使同樣的課程,過了幾年還會有新的見解跟領悟。

像王邦雄這樣教了十幾年課的夫子,在之前還有傅佩榮、許倬雲等多位,講堂還特地為他們準備刻上名字的專用茶杯。一堂課可以上了十多年,如同追逐偶像,顛覆了學院的學習模式,也說明了書院教育除了著重學問的傳授,更重視人師的人格典範。

離中書院 講學儒家經典

臺北書院、敏隆講堂是大隱隱於市,在鬧區中覓得一地心靈歇腳,而位處郊區的離中書院、素心樓講堂,則帶領學員走出教室,在天光中涵養國學資糧。離中是當代儒學大師牟宗三的字,「離是《易經》的卦象,卦象屬火,離中有光大中道,照亮中道的意涵。」書院負責人,同時也是牟老的收山弟子樊克偉表示,離中書院以牟宗三的儒學研究為主,屬於小型的讀書會,他一個人校長兼撞鐘。

2003 年開始,他與臺北孔廟合作,開辦了「四書章句講習班」,教室就位在孔廟莊嚴的儀門下,前方面對著大成殿及花崗岩中庭,每到晚上,男女老少捧著經書,朗朗讀誦,聽著樊克偉講解,正與大成殿內「有教無類」的匾額相呼應。

過去節錄在高中課本《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的四書,再次提起難免要倒抽一口氣。對此,樊克偉笑說《論語》、《孟子》是為人的基本,「孔子說志於學,所說的學,是人之所以為人之學,人要能呈現仁心,核發為義行,才稱得上為人。」相較於今日層出不窮的社會事件,他認為在「重利」年代,更應從老經典中重新掌握「仁」的本心,提升自我的境界。

素書樓講堂 教授國學之學

素書樓位於外雙溪東吳大學校園內,為國學大師錢穆自港返臺選擇隱居終老之處。在臺期間講學著述不斷,自1968年開始,每週於家中授課兩個小時,20 年來從不間歇,有學生聽成教授後,再帶學生來聽。2002 年,素書樓變更為錢穆故居,保存錢穆生前著作與文物,更開辦素書樓講堂。

講堂以錢穆著作為主,有「人人必讀的七本書系列」、「錢穆著作導讀」等系列講座,以長期性的講座與課程,著力於傳統文化與學術思想之保存與推廣。其中必讀的七本書,深為錢穆注重,分別為《論語》、《孟子》、《莊子》、《老子》、《近思錄》、《傳習錄》、《六祖壇經》等七部經典,找來臺北文化獎得主,同時也是錢穆的學生辛意雲教授,透過儒、釋、道三家的哲學,讓一般大眾在日常生活中,體驗傳統國學之美。

素書樓後方有高聳挺立的竹子,庭園裡的茶花則是錢穆夫人親手植栽,居高臨下可遠觀故宮樓宇,涼風徐徐,在此上課更能體會生命的智慧與喜樂。除了素書樓講堂,錢穆故居還建置了樂齡學堂、成人古琴班及兒童讀經班等各種藝文課程,提供各種年齡層民眾接觸傳統藝文生活,尋得生命的安頓。

人一生尋尋覓覓,不就是求得生命安頓?林谷芳曾以「經典弘傳,生命體踐,人師引領為核心,其立命之學,恰為當世之所需」為傳統書院做全新的詮釋。立命之學聽來嚴肅,其實是透過學科的學習,老師的引領與典範,進而用生命體踐,找到生命的安頓。還在為終日繁忙的工作,忙到毫無頭緒?還在煩惱下班後,要去哪尋找生命的加油站?不妨再當一次學生,走入書院充電學習,讓身心煥然一新。

資料來源:2013年5月號<文化快遞>

 

最新創作
FW: 到書院參學去 提煉生活的美感
2013/04/29 21:18:31 |瀏覽 1415 回應 0 推薦 3 引用 0
1.說懷鄉
2012/05/28 14:49:47 |瀏覽 960 回應 0 推薦 3 引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