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6/05 10:14:20瀏覽1246|回應0|推薦6 | |
【重貼】 【虔誠建議先復印下來多看幾遍,不明白處再請教! 】 【如您能看懂,善根福德必俱足!恭喜!】 《尊重每一位善知識的心得報告。歡迎您來開示:分享心得報告!感恩。》 「心經」在這裡講:一直繼續「觀」下去,一直繼續「觀」下去…,他從受想行識一直「觀」下去。從有形開始「觀」,一直「觀」到無形。裏面的感受也去「觀」啊!你的回憶也去「觀」啊!你的動機、念頭起來,也去「觀」啊!你的觀念,就是累世以來的習性所形成的那種意識判斷價值體系,你也去「觀」啊!一直「觀」,一直「觀」…這個時間一定很久,不會馬上成功,一直「觀」,一直「觀」,「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觀」「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慢慢如是「觀」,如是「觀」…「觀」到有一天,突然發現是誰在「觀」呢?這才是關鍵所在。金山活佛每天晚上都跑到山上念佛:「誰在唸阿彌陀佛」。金山活佛他不是唸:「阿彌陀佛」,金山活佛他是在唸:「誰在唸阿彌陀佛。」你看,金山活佛他多慈悲,他告訴你,重點不在「唸」阿彌陀佛的「名號」。重點是在:「誰」在唸「阿彌陀佛」?同樣的,當你「觀」、「觀」、「觀」…到一個地步的時候,忽然發現是「誰」在「觀」「你的色身」?你在「觀」,那到底四大組合的色身是我,還是會「觀」的那個才是我,因為有一個「觀」,「觀」一個對象,色身只是「觀」的對象,一般人以為色身是自己,然後他突然發現不對啊!有二個啊!那二個裏面,那個是真正的我?同樣的,我們有感受,這情緒是我,還是那「觀」到這個情緒的才是我? 這種感受,我有一個經驗,以前公視曾播放大陸一齣很有名的連續劇「大地之子」,劇情是說當年日本佔據中國東北的時候,有很多日本人移民在那裏生活,二次大戰日本戰敗後,住在中國東北的日本人被遣返日本,其中有一個家庭就變成四分五裂,男主人〈爸爸〉是東北鋼廠的工程師,日本戰敗之前他已先回去日本。只剩媽媽帶著大兒子與小女兒,三人一路步行被遣返日本。不幸在半途中遭遇洪水,可憐的小女兒被大水沖走,就在陷入困境之時,幸運遇到一位善良的東北人收留了他們母子二人,後來,他們母子二人就留下,住在東北,成為中國人,可是那小男孩知道他自己是日本人。戰後他的日本人爸爸,也一直在各地尋找:太太、兒子與女兒三人,一直找不到,而終身未娶。而那小男孩在中國東北長大後,娶了一位在衛生單位服務,當護士的中國妻子,他也與太太一直在四處打聽、尋找他的妹妹。有一天,當護士的中國妻子,終於找到像是他〈丈夫〉的妹妹,而留下一封信在家中。內容是她要趕去外地鄉鎮衛生所服務,而她已發現一位很可能是妹妹,要他〈丈夫〉趕快去看看,因那位女孩子罹患重病已來日無多。他丈夫看到留信後就趕過去,在那個時候電視演出的結果,是終於找到了,真的是他的妹妹,那種「生離死別」相會的情景,真的是很感人。看到那裡,我就情不自禁的哭,因家裡沒人就可以大哭,可是哭的時候就發現,「裏面那個」是不哭的,「外面」是痛哭流涕哦!那個感受是非常自然的,因為在那段時間四年之中:第一年我岳母過世,接著我爸爸過世,再接著我媽媽過世,再接著我岳父過世,所以那個「生離死別」的感覺特別敏銳,正好碰到電視節目那種「生離死別」情景,感受到了特別敏銳。當你感受到了,「外面」當然會哭,但是「裏面那個」不哭的。「裏面那個」是清清楚楚了解,你為什麼這麼哭〈外面那個為什麼這麼哭?〉,當你遇到這種情形,你知道你是那二個人,一個「外面」,一個「裏面」。「裏面那個」是「能觀者」,當你找到這個的時候,你產生了一個疑情,那個是我?對不對?當你佛法越聽越多時,你就知道,我們每次來,就是裏面的那個〈本來面目〉取了外面的那個〈色身〉的某些因緣,外面那個〈色身〉一段時間就沒有了〈毀壞或死亡了〉,所以下輩子再來〈輪迴出生〉,我不一定是同樣的姓,也不一定是男生或女生,甚至不一定是人的樣子出現,外面這些都是不定的,是「自性空」。可是「裏面的那個」是不變異的,你終於找到那個了。終於找到那個的時候,觀自在菩薩就說了:「是諸法空相」因為你找到後面那個能感受自己的「那個能」,是無形無相,所以它叫做「諸法空相」。這是「能」,「能」一作用就是「覺」,再次更深入發現,「那個能」是你真正的「本來面目」。「那個能」的特色是什麼?後面用幾個字來說明,「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可是你千萬不要落在「生滅、垢淨、增減」的文字相上面。「生滅、垢淨、增減」是什麼?是「對立」。落在「外相」的,才會對立。那不會對立的,就是那看不見、摸不到的。卻明明白白、時時在運作的那「能」、那「覺」,那「不二」,「那個」才是最重要的,所以稱之為「無上正等正覺」或叫作「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實「那個」就是我們真正的「本來面目」。你能通通「無遮」,就是真正很大的「覺」。其實因為那個「無形」,也不能用大小來分,所以「真的法」不能用語言表達,反正大家能體會就是。我們是有「覺」,但是時常「不覺」,被「無明」遮住,但時常也會「知道」那個時候自己正好被「無明」遮住,那個「知道」仍然是「覺」。當你從觀照知道「五蘊皆空」,你針對外面有「觀照」的對象去「觀照」的時候,那是第一階段,然後慢慢,「觀照」慢慢…突「觀照」然有一天向後一看,那能「觀」的是「誰」?然後你確實知道了。那一定要有經驗,一定要有一次,「那個」原來在那裡,你找到了!其實是「他」,「他」自己找到自己的,當你真的找到自己的時候,他就說這叫做: 「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其實這幾個字是在告訴你「裏面」是不落「外相」、不落「對立」、不在「方法」,因「方法」是從「他」那邊生出來的,「自性能生萬法」,所以從後面〈經文〉開始不得了。 能到這階段的人,你知道那「能」,也能掌握的時候: 「空中無色。」,前面第一階段是: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與空是相等的。到了第二階段,當你知道本來面目以後,祂就可以跟你講實話了,那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裏面沒有色,因「色」是他去挑選某些「因緣條件」而產生的「有」〈聚〉,那個是可以掌握的。在「能」裏沒有色,但修行者必須要從「色」倒追到「覺」,而真「覺」的人,他不被「色」抓住。所以「空中無色」並不是無色,真正的「覺」裏沒有色。但是我們活在人間時,卻明明有個色身啊!這句話應該要如何運用?我們有色身的時候,有外面的「色」,有內面的「受想行識」。因你生活在人群當中,活在萬物當中,你當然有感受,有記憶,有衝動,有你的價值體系,自然有的。你真知道以後,「五蘊」照樣有,但是你不被「五蘊」所綁,可以應用它而不被它所綁。所以說「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如果我回到最後面「本來面目」裏面,它是「能」而已,哪有「眼耳鼻舌身意」,沒有!沒有「六根」、「六塵」、「六識」,可是這經典用在人間的時候,我們還在人間,我們仍然有。惠能大師〈壇經:定慧一體第三〉說: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所以這裡我們跟人家講解的時候,一定要說清楚,「了義法」裏面,在那「能」裏面沒有「眼耳鼻舌身意」,因為不同的生物不一定要有眼睛,螞蟻就沒有眼睛,可是人有「眼耳鼻舌身意」,所以這裡經文後面「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就是「五蘊」、「六根」,你這下子懂了「五蘊」,因這些都是「修行法」。後面這些都是在「破法執」。五蘊:「色、受、想、行、識」。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合為十八界。十二因緣:「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四聖諦: 「苦、集、滅、道」。祂「一一否決」。這些都是「方便法」也好,「究竟法」也好,其實等你發現「本來面目」時,這些都是「方便法」,「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所以祂說這些都是「無相」的。在我們的「覺」裏面。都不會被這些所「綁」。我們在人間,我們透過:五蘊、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十二因緣、四聖諦、我們透過這些 釋迦牟尼佛教我們的種種法,其實應說是種種「方便法門」來「觀察」,不斷的來「觀察」,從「方便」裏面去發現「般若」,從「般若」裏面又產生「方便」,從「般若」裏面又產生「方便」的意思,輪到你去點燃別人的時候,你要發現他的特點是什麼?你要為他發現什麼「方便法門」;或發現自己的人身肉體有什麼缺點,或要用什麼「方便法門」來幫自己度過,所以從「般若」又產生「方便」。所以從: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一直到無苦集滅道。把一切法通通告訴我們,這些都是「方便法」,你不要被這個〈方便法〉所執着,不要被這個〈方便法〉所執着的時候,才能發現原來這些「法」是 釋迦牟尼佛發明的,而我們能不能發明其他的「法」呢?可以啊!因為,「心佛眾生三者一樣」,祂能,我們也能, 釋迦牟尼佛也是要我們有此氣魄,所以祂才講八萬四千「法門」,其實 釋迦牟尼佛哪有講八萬四千「法門」?祂說不定只講了一千「法門」,剩下八萬三千「法門」,留給讓我們慢慢去發覺。祂的意思是透過這些「法」,你要了解是誰產生這些「法」,「自性能生萬法」,從「法」到追求,倒證說,不錯,我能發現這些「方便法」,不是別人教的,而是我自己所能的,〈你終於掌握到那個了!〉所以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形容不在「外面」,不在「對立」,甚至也不在「法」當中,因「法」也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法也是自性流出的」,所以這時就能離開「外相」,離開「對立」,也能離開這些「法執」。所以 觀自在菩薩說:「無智亦無得」。那有岀來的智慧,因本來就有的,也沒有額外去得到個什麼。因所有的方便法,所有的成就,我們人間講的成就,是他發明的某些法,他修行,他累積了某些福德,累積了那麼多福德,累積了那麼多法,最後的目的是要我們回到對那個「覺」的認識,你如果認識「覺」了以後,後面的這些就不需要的。當你知道那個「覺」了以後,原來本來就是有,所以是無智,你現在把他弄出來的,也沒有超過原來的,也沒有從外面得到些什麼,因為那個「覺」也沒再增加些什麼,這個時候我們這些覺有情者〈菩提薩埵:依〉,這裡的依不是依靠,或依止,是住的意思,是住在這個生活方式裏面。 什麼生活方式?「般若波羅蜜多」:以智慧度彼岸,以智慧得成就。「般若波羅蜜多」是成就。那成就的意思是離開「這裡」到「那邊」。「以智慧得成就」就是住在智慧中,住在智慧裏。其實般若就是自己,自己就是般若,就是實相般若,而不是額外的東西。般若就是自己,你就是般若。就住在般若裏面。住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依「般若波羅蜜多」,其實講得白一點,就是住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都是住在那裏面,沒有跑掉。 「心無罣礙」因為知道,因沒增加也無減少,也沒有額外的智慧,也沒有得到,因你徹底了解宇宙真理,你這個時候才會「心無罣礙」,但是我們剛初學的人,雖然知道這方法,但執行的過程中,會不會有罣礙?會啊!心中也會有罣礙,但慢慢在不斷的累積錯誤的經驗裏,慢慢修改,修改以後,你會發現原來如此,原來如此,越來越「如實知」,你就越來越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你就越不害怕,不會害怕你又丟掉了,因為「恐是恐慌、怖是懼怕」,如果發現本來就在,不管到什麼地步,總有一天他總會恢復的〈恢復那個「覺」的〉,何況就算落到地獄裏面,也有 地藏菩薩在旁邊等着,還要讓你的「覺」恢復。你會太感動了,你會很安心,這個時候你會很安心,這個時候你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 你會「遠離顛倒夢想」。什麼是最大的顛倒?成佛是最大的顛倒。因為有一個的佛可成,然後到了那裡就不來了,你如此想,那就錯了,你看,那尊佛不來?佛尊尊都來,原來我們對佛法裏面,佛的定義,很多定義都搞錯,「顛倒夢想」,可是我們慢慢的會遠離這些「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你真搞懂時,就如〈維摩詰所說經:菩薩行品第十一〉所說:如菩薩者,不盡有為,不住無為。你就了解:如果是一位大菩薩,祂就要做到,不滅盡〈不執着〉入世法,當還要倒駕慈航乘願再來,行慈濟世。〈意思是不捨輪迴的〉。在這個時候你真的懂了以後,你到了那裡,你到了三界註五的那一界,你都沒關係。 剛剛我忽然想到「究竟涅槃。」而想到一個故事,當 釋迦牟尼佛在世時代,迦毗羅衛國釋迦族要被滅亡的時候, 佛陀去擋了三次毗琉璃王的大軍隊伍,那時毗琉璃王在想, 佛陀再來擋一次,我就不滅釋迦族了,結果 佛陀不再擋了,為什麼?釋迦族滅掉的,只是外相的滅掉。 佛陀十大弟子神通第一的目键連尊者還沒看到此地步,用神通藏了五百人,也留不住,這才發現「真的」在裏面,你的覺下次要用什麼〈形象〉展示?有什麼關係呢?沒什麼關係嘛!所以真的知道這個時候「究竟涅槃」。他很安靜,他隨緣「究竟涅槃」,所以三世諸佛也是住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裏面,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依着住在智慧裏面,這智慧就是住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智慧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他就一直住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裏,所以能除一切苦。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智慧成就的法門,其實也不能說法門,其實就是一條路,這個「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大明咒。」清清楚楚的,是最重要的。「無上咒。」是最棒的。「無等等咒。」沒有比這個更好的。「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所以說這個咒語給我們: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揭諦揭諦」度呀! 度呀! 快快的度呀! 「波羅揭諦」度到彼岸去,「波羅僧揭諦」願與眾生同度直達涅槃彼岸,「菩提薩婆訶」息災增益無量福慧,成就無上菩提、無上正等正覺。〈意思是說:依照般若而修,能了解自性、自悟、明白真空實相的真理,直達究竟圓滿的彼岸,成就無上菩提、無上正等正覺。〉 我當時唸此咒的時候,有一天我突然覺得奇怪,所有的咒其實到某種層次,你都要了解其涵義,不能只有它的聲音,如果只有聲音的話,那豈不是正符合金剛經上所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一定是音聲後面告訴你某個真了義,「揭諦揭諦」度呀! 度呀! 快快的度呀!它到底真了義是什麼?我有一天終於搞懂,「心迷是此岸」,什麼是「揭諦」彼岸是心的悟,迷轉悟,誰產生作用才會迷轉悟?還是那裏面的「覺」嘛!用啊! 用啊! 用那個「覺」啊! 用那個「覺」的時候,一次不一定能夠度,每次都這樣度呀! 度呀!依般若智慧 「菩提薩婆訶」但願菩薩如此的成就,原來這成就是怎麼樣來的?你就用它嘛!智慧不用不開,你就這麼用啊!用哪!用的最基本就是觀照啊!觀啊! 觀啊!起觀啊!所以〈觀自在菩薩〉祂是這樣子告訴他〈告訴舍利子〉說: 觀! 觀!觀!你觀到有一天,你自然會起一個或到某一剎那的時候,你內外分開,外面是哭得希哩嘩啦,裏面是清清楚楚,那一剎那你就知道,真的二個,這時候你就抓到那能觀的,剩下來的是什麼?你到能觀的,那能觀的不在外面的對立之相上面,有感受就是有喜、怒、哀、樂,「喜怒哀樂」是對立相,如果「喜」你認為它是「法」的話,那「怒」就是「非法」,對立的。「哀」如果是這一面的話,「樂」就是那一面,也就是對立面是「樂」。「喜怒哀樂」其實就是一種對立。觀那個「觀」本身的能力,不在這個對立上面,那對立的世界是他觀的對象而已,你找到後面,你就曉得外面的那個不是,那就不會被外面的抓走,祂的意思是:真的找到這裏面,你就肯定知道外面的那個不是,當外面起來的時候,你就不會被外面的它抓走。那你就知道「這個」拿出來用,來度這個世間。我們既然被派到這個世間,那要怎麼度?那要怎樣過這個生活?那就是用這個「覺」嘛!因「覺」那我們這一輩子,用三十年、用四十年、用五十年…來回用這個「覺」,那要怎麼用?你在生活裏面慢慢的用,然後你就會發現真正的法,所謂真正的法就是指宇宙的天道。 我今天下午在想,什麼是真正的法?你會發現:天道不是以成敗來論英雄,祂〈上天〉論這個人不是論這個人的成敗,就算這個人是出家人或在家居士,祂第一標準是論什麼?不是論他這個人的外在事業有多大的成就,那祂論什麼?是論「悟」嗎!論他這個人發現「這個」沒有?因他〈這個人〉發現「這個」以後,在三界都通的。他〈這個人〉下次再來,才能負責任,他〈這個人〉才能在宇宙中產生作用,所以天是不以成敗來論英雄的,祂論你〈這個人〉「悟」了沒有?〈壇經:機緣品第七〉說:智隍禪師打坐二十年不得法要,經指點前往參謁惠能大師,經惠能大師開示而大悟,智隍禪師一開悟,其夜河北士庶聞空中有聲云:「隍禪師今日得道!」。智隍禪師多年修行,一定念了很多經典、佛號,這些事,天都不提,只提開悟得道。這裡就告訴我們,整個宇宙裏面比我們高的生命境界,上面不是以成敗來論的,上面是以你〈這個人〉的生命成熟了沒?有發現了沒有?發現了上來才有用,你〈這個人〉在底下,廟蓋得那麼多,人度得那麼多,但你〈這個人〉自己都不覺,你〈這個人〉下次再見以後,中陰身一迷糊,下輩子都不能覺,你〈這個人〉人不覺也帶不出覺的人,那你〈這個人〉有什麼用?沒有用啊!你〈這個人〉下輩子趕快再成為人,派一位「覺」的人來度你〈這個人〉「成覺」。所以你會發現,所有的天道,天來衡量人的標準,是以這個人發現了沒有?悟了沒有?然後你會在生活裏面、接觸裏面常常去發現,天怎麼衡量人的?有一次,我讀大世紀周報,報導有一位瀕死經驗的老阿巴桑〈老太太〉有一次她死而復活,在她昏迷的時候,她到天那裡,天問她:「今生最大的成就是什麼?」老太太講了很多,天都搖頭,說:「不對。」老太太被問急了,反問天:「那我今生最大的成就是什麼?」天給一幕景象,老太太在八歲的時候帶一位老阿嬤過馬路,以無所求、無所得之心,展現生命該展現的。因為那時只有妳與老阿嬤倆個人,老阿嬤走不穩,妳雖然只有八歲,你仍然牽着老阿嬤的手過馬路。天是以妳這個人能適確的:「以無所求、無所得之心,來展現生命該展現的。牽着老阿嬤的手過馬路來稱許妳。」你就會發現,我們在人間生活,有很多法則的,往往這些法則與世間法則不一樣,「覺」在世間的作用就是去發現這個法則,然後依這個法則去做。如果真懂得的時候,你所展現的是越恰當的行為,所以整個人在這一輩子,就是展現你的「覺」,運用你的「覺」,運用出來每個人所遇到的條件不一樣,在不一樣的結果下,你一定會發現天道,你所做所為合乎天道,那就對了! 如果像今天我們能夠知道心經裏面,前面是我們還沒有開悟的時候,一樣就開始用「觀」,用「觀照」的法門,來過這個,觀、觀、觀…、觀照到有一次,突然知道,那個「能觀者」就是你,那個就是你,那受想行識不是你,那就不一樣了,那就離開身見了,統統都會自動離開了,我見也離開了,連當你那個知道時,你會發現,你應用這些法,來離開身見、我見,連那個法執都落了。那什麼是那個時候的關鍵情形?就是你發現:「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些字的意思是,你發現外在的一切對立不是,既然都不是,反過來講,那麼什麼才是?內在不對立,個個都具有的才是,所以發現那個「能觀者」,那個「能」是你自己,以後後面就有了,找到這個,就能讀懂「金剛經」了。所以要讀「金剛經」就是要先懂這個「諸法空相」。
註一 壇經:六祖壇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曹溪原本〉 註二 五蘊:蘊是積集的意思,五蘊就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1色:就是一般所說的物質,變礙為義,是地、水、火、風四大種所造。 ○2受:就是感受,領納為義,其中包括苦、樂、捨三受。 ○3想:就是想像,於善惡憎愛等境界中,取種種相,作種種想。 ○4行:就是行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動去造作種種的善惡業。 ○5識:就是了別的意思,由識去辨別所緣所對的境界。 在此五蘊中,前一種〈色蘊〉屬於物質。後四種〈受蘊、想蘊、行蘊、識蘊〉屬於精神。乃是構成人身〈心〉的五種要素。 註三 法:指一切的事物。一切事物,不論大的小的,有形的或無形的,都叫做法。 有形的叫色法,無形的叫心法。 ○1.有為法:指因緣和合而生的一切理法註。 ○2.無為法:無因緣造作的理法,也就是無生滅變化而寂然常住之法。 註 理法:法寶中的四法「教法、理法、行法、果法」。教是佛所說的言教。理是教中所詮的義理。行是依理而起修的行持。果是由行而證的覺果。 註四 聚散相對於生滅,一切萬法皆:因緣聚而生,因緣散則滅。 生滅:依因緣和合而有叫做生;依因緣分散而無叫做滅。 有生有滅是有為法。不生不滅是無為法。 根據佛教的中道思想來說,一切有為 法的生滅,都是假生假滅,不是實生實滅,若是實生實滅便是無生無滅。 註五 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1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眾生居住的世界。 ○2色界: 是無淫食二欲還有色相的眾生居住的世界。 ○3無色界:是色相俱無但住心識於深妙禪定的眾生居住的世界。 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往來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是以跳出三界為目的。
心得報告者的祈願: 《不願聖教衰!不甘正法絕!》 《不惟為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 《心懷感恩勤修習,早日自悟覺真如註。》
註 真如: ○1真是真實不虛,如是如常不變,合真實與如常二義謂之真如。 ○2真是真相,如是如此,真相如此,故名真如。 ○3真如就是萬法。 ○4真如是法界相性真實如此之本來面目:恆常如此,不變不異,不 生不滅,不增不 減,不垢不淨,即無為法。亦即一切眾生的自性清淨心。亦稱:佛性、法身、如來藏、實相、法界、法相、圓成實性、真諦、真空、真實、真相、真性、不二、聖智、涅槃、究竟、覺、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等。 〈參誰在唸佛的那個「誰」、能自見己過的「那個」「能」、…〉 ○5起信論說:「一切諸法,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生命愛徒老師演說心得與校正》 【 Paul‧明心 Give me 5‧小保羅恭聆於 940126 敬謹謄寫】
《祝您明心見性。感恩!》 【虔誠建議先復印下來多看幾遍,不明白處再請教! 】 【如您能看懂,善根福德必俱足!恭喜!】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