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產學合作 一場學術騙局?
2012/08/18 12:42:12瀏覽946|回應2|推薦0
引用文章【學生及 社會新鮮人 必知】全台上百系所 約500 位頂尖教授 假發票 A公款!?

觀念平台-產學合作 一場學術騙局?

2012-08-10 01:16 中國時報 【周平】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1/112012081000504.html

 就理念層次而言,一個人的行動只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就應該問心無愧了。但如果無愧的行動在現實世界中產生了非預期的惡果,則我們有必要對行動的結果負起責任。否則,這個行動在倫理上仍是不道德的。

 為了促使大學學術研究能對國內產業的發展產生相得益彰的助益,並將研發成果反饋教學,以落實務實致用特色,教育部特訂定「大專校院產學合作實施辦法」。其中第二條對產學合作目標做了理念上的界定:「大學及專科學校辦理產學合作,應以促進知識之累積與擴散作為目標,發揮教育、訓練、研究、服務之功能,並裨益國家教育與經濟發展。」而國科會也訂定「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產學合作研究計畫作業要點」。

 從規範性層面來看,上述官方界定下的產學合作政策似乎立意良善,操作得當將對學術研究和產業需求產生良好的媒合作用。然而,從事實性層面來看,除了部分成功案例之外,產學合作政策在各技專校院發生了許多令人瞠目結舌並違背上述理念的舞弊實例。從中,我們看到傳統文化中「陽奉陰違」、「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行事邏輯得以發揮得淋漓盡致。

 高教工會成立以來,不少會員分享了他們親身經歷的「假產學合作」案。由於教育部獎補助的核配申請要點規定,每一案簽約金至少須五萬元以上才能列計學校績效。許多學校便在校內以教師評鑑辦法規定相同的金額來脅迫每一位教師,無論用甚麼方式,都必須要每年(或兩年)至少成案一件。某私立技術學院,甚至可以在去年六、七月間成案一百多件。(真是另類台灣奇蹟!)

 為了升等或不被解聘,許多教師只得出賣學術良心,自己出這五萬元(或更多)與業者共謀偽造出一個假產學案,然後再跟學校核銷該筆款項。學校還從中收取百分之十的管理費,再據此向官方申請補助,官方也睜一眼閉一眼配合作弊,以完成這個心照不宣的績效共謀。有些大學為了貫徹產學合作,特別找聽話的親信擔任研發長系主任,以擔任執行「假產學之名行壓榨教師之實」的第一線打手。

 產學合作的怪譚五花八門令人瞠目結舌。例如,有中文系教授與診所合作,研究病歷寫作與修辭之關係。也有外文系教授與養豬戶合作,以提升豬農之外語能力。面對諸多亂象,主管機關不應漠視自身的責任倫理。當然,教育部最近確實做了一個軟弱的提示,提醒各校「應注意產學合作實施之實際效益,實務解決業界問題…,避免過度追求產學合作件數與金額等」。筆者擔心,這又是一個雷聲大雨點小的虛應故事。

 筆者建議,教育部應積極追查各校「偽造文書」和「詐領教育部補助款」的假產學案,並建立吹哨者條款,保護拒絕作弊並勇於揭弊的教師,以匡正作弊者升等、拒絕配合者不續聘的顛倒亂象。如果教育部沒有認清執行上的疏失並承擔責任,監察院不應坐視不管。

 (作者為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主任、台灣高教工會理事)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lee&aid=6726097
 引用者清單(2)  
2012/08/18 12:43 【★★ 李深耕 虛擬世界的虛擬信賴 ★★】 知識界 幫派化、圍標、假發票...是個案嗎?
2012/08/18 12:43 【★★ 李深耕 虛擬世界的虛擬信賴 ★★】 【知識界 幫派化 是因? 教授被陷害 成噤聲把柄?】 檢方偵辦500教授 假發票 A公款!?

 回應文章

李深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上源國家資源分配利益不迴避及錯誤政策,那來好的下游產學合作?
2012/10/11 09:51

上源國家資源分配利益不迴避及錯誤政策,那來好的下游產學合作?

**************

台灣產業為何沒升級 2012-10-11 01:22 中國時報 張錦特

http://money.chinatimes.com/news/news-content.aspx?id=20121011000657&cid=1206  


沒有一流的師資辦不了一流的大學,沒有一流的公務員帶領不出一流的國家。產業升級才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道理應該大部分的人都懂,但是很多有權力做決策的人卻常常帶錯方向了,台灣到底出了什麼問題?產業升級與人才息息相關,以下舉例說明為何台灣的產業沒有升級。  首先是不重視人才,也沒有重用人才。例如:訂了「半官方研究機構的高階人才薪水不可以比部長高」,如此規定如何留才?靠民族主義嗎?只要某單位某職位薪水比較高些就被罵肥貓,而不論其貢獻與能力。有能力有骨氣的人才不走才怪。所以常常聽到大陸、香港、韓國用好幾倍的薪資挖走這些在台灣會被罵肥貓的人。積極的外國政府已有類似獵人頭的機制,提供最好的薪資、安家、福利等方式在找世界的ㄧ流人才。反觀台灣,非但沒有類似的機制,還設了很多限制條件,讓人才很不方便來台服務。  沒有一流的公務員帶領不出一流的國家,台灣公務人力的薪資與亞洲四小龍相比相對的偏低,雖然每年有大量的人報考高普考,但台、清、交的畢業生報考的比率相對是很少的。原因很簡單,台灣公務人力的薪資不足以吸引這群人進入公務體系。又,近來民粹高漲,常常拿公務人員退休的十八%、年終慰問金等大作文章。殊不知那些都是當年政府與公務員的合約關係,因為這些制度,所以他們選擇考入公務體系服務,在為國服務一輩子,年老退休後卻被說成不公不義,情何以堪。倘若公務人力的薪資被此等民粹再拉低,那就很快看到台灣變成三流國家了。  其次,大學學費不准漲。大學沒有資源如何聘請世界級的師資來任教?如何在台灣辦出哈佛、史丹佛之類的頂尖大學?沒有一流的大學,如何吸引世界一流的學生來台灣讀書,進而在其畢業後可留下來幫助台灣產業/科技升級?教育部為何一直不准大學學費自由化?因為怕被罵:「景氣已很不好了,還在帶頭漲價」!  其實這事是可以用方法解套的,如先不漲公立學校,但讓辦學績優的私立學校(先挑幾所)可以自行決定他們的學費。如此衝擊應該不大,若他們調高學費但辦學沒有相對等價,學生自然不會選讀該校,回歸市場機制。再慢慢擴大到辦學績優的公立學校,這才是良性競爭的機制,台灣才會有可能辦出哈佛、史丹佛之類的頂尖大學。  還有,公教不分途。全國有七十%的博士被鎖在校園,真的是浪費高級人力資源。常見教育部來文規定這個不准、那個不可以,把老師也當成公務人員在管,其實是沒必要的。公務人員有權力,所以「可能」有很多貪汙的機會,但老師沒有任何行政權力,所以真的不用管那麼多。讓這群老師能更自由從事研究、產學合作幫忙產業升級,才是正確的方向。教育部可能會說,我們有要求技職體系的學校產學合作呀,其實學校為了獲得補助,於是也訂了很多的指標給老師,老師為了生存,所以整天為這些指標忙碌而無心於教學工作,甚至自掏腰包做假的產學合作案者亦比比皆是。  一套良意為何淪落如此?產學合作的指標是需要分類的,工科容易找到合作的案子,但商管、人文等領域就比較不容易了,訂此制度者卻把它簡化成只計算件數與金額。其實應該訂出不同的指標來衡量不同領域的成效才適宜。教育部管得愈多,評鑑愈多,大學只會趨於一致性的發展,辦不出有特色的學校,相對的培養不出各領域的頂尖人才。凡此種種,都是台灣產業無法升級的根源。(作者為長庚大學特聘教授兼企管所所長)



李深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口號 遠大於真正助益?] 教部推動 產學策略聯盟
2012/08/31 22:02

教部推動 產學策略聯盟 2012/08/30 【聯合晚報】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409711

教育部長蔣偉寧今天表示,人才培育需要跨部會合作,但教育部自己要先動起來,積極建構產學「有機」互動平台。他並回應李家同教授呼籲重視工業基礎技術的建言,表示教育部已選定化工材料、機械、電子機械與軟體等十項工業基礎技術,要媒合頂尖大學及典範科技大學一起認養各項技術,形成策略聯盟。

蔣偉寧表示,「產業跟學校是雞生蛋、蛋生雞的關係。」他認為,產業和人才供需,需要以更有效的方式來做。例如,新興產業要更有系統規畫,提早培養人才;已有的產業則要加強互動,形成產學策略聯盟。

他指出,這些過去也有在做,但只是比較積極的學校或企業個別在做,這樣力量不夠。教育部已促成頂尖大學和典範科技大學建立學界和業界合作的策略聯盟,針對人才培育、產學合作、產業升級、研發推展等進行合作。

蔣偉寧說,產學策略聯盟的成立,就是要促成學界和產業界的「有機整合」,訊息互通、彼此了解,共同找出方法。對台北科大今天、木柵高工與企業界合作學徒制,他說,科技大學能帶著高職一起前進是好事,未來要鼓勵更大的典範科大及教學卓越學校,來提升高職的產學合作能量。但他強調,大學除了教學生謀生能力,也不能忽略人文素養。


李深耕(glee) 於 2012-08-31 22:04 回覆:

產學聯盟 深耕基礎工業 2012/08/31【聯合報】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409831

為了加強基礎工業人才培育,教育部長蔣偉寧昨天宣布,已選定材料化工、機械、電子電機與軟體等十項工業基礎技術,要媒合頂尖大學及典範科技大學一起認養各項技術,形成策略聯盟,共同開設基礎課程。 日前總統府資政李家同批評國內產業發展「誤以為新科技才是高科技」,忽略基礎工業人才培養,導致國內沒有「科技業的百年老店」。 為回應李家同,教育部長蔣偉寧昨天宣布,已訂定「國內工業基礎國家型科技計畫」,由教育部、經濟部和國科會規劃十項工業基礎技術項目,由「頂尖大學」和「典範科大」規劃基礎工業課程深耕國內基礎工業。 有別於過去只追求新技術,造成基礎能力荒廢,黃雯玲表示,工業基礎課程希望讓學生不要只有抽象想法,也要有實作能力,就像德國能發展精密機械工業。 黃雯玲說,最快下學期就能開出學程讓學生選修,初步計畫成果將於今年底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