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科技界的「東廠」 造就 台灣薪水低 很大 !? (國科會「救博士」 57K送進業界) 2011/10/18
2011/10/18 22:43:51瀏覽5339|回應0|推薦0

 科技界的「東廠」 造就 台灣薪水低 很大 !?

《產業提昇: 研發為本,應用為末》 本末倒置 台灣薪水低 很大 虧很大
http://blog.udn.com/glee/3752860
中華民國 科技界的「東廠」 歷久不衰 2011/09/11
http://blog.udn.com/glee/5631860
****************

引用文章台灣薪水低,別怪錯人  2010/4/7

"
個人看法:
1. 在台灣一般平均薪資,與台灣的整體產業是否有提昇息息相關。
台灣一般平均薪資低,其實最主要的原因是,台灣的整體產業沒有真正的被提昇起來。
台灣的整體產業沒有真正的被提昇起來,最該怪誰呢?
其實最該怪的是政府的高官及政府的科技政庫,因為政府有一堆無法真正提昇產業的政策。
錯誤的「雲端運算」政策是一例。
誰是政府的高官? 大家應清楚。
誰是政府的科技政庫? 是私財團法人 資策會。依照最新的「財團法人法」草案,它因不是公設財團法人如工研院,因此不須像工研院一樣被政府高度的監督,但其實它的政府科技決策權卻遠大於工研院。

台灣一般平均薪資低,其實可以怪政府智庫 私財團法人 資策會很大部份。因為一堆無法真正提昇產業的科技政策,皆出自資策會!?

在台灣一般平均薪資低,怪資策會!?
資策會員工及高官可能也很無辜,因為他們也很可能只是奉命行事!?

大家都很好奇 誰是資策會的藏鏡人?
http://blog.udn.com/glee/3883952

為什麼 政府高官 對 資策會 有矛盾?
http://blog.udn.com/glee/3908949

為什麼 媒體 對 資策會 也有矛盾?
http://blog.udn.com/glee/3909249

也該怪國民黨高官一直想通過 獎勵補助無法真正提昇產業的一堆錯誤國家政策、劫貧濟富的【產業創新條例】...


********

"

>>>>>>>>>>>

國科會「救博士」 57K送進業界 蘋果日報
月撥3萬 民譏「靠政府 真笑話」
2011年 10月18日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3746555/IssueID/20111018
國科會為解決博士就業問題、提升科技產業研發能力,明年初將推「促進博士後研究人員到產業界就業方案」,企業聘請博士後研究員月薪自五萬七千六百元起,但其中三萬元由國科會負擔,預計兩年二百個名額共需一億四千多萬元。此舉引發產學界「獨厚博士、沒有誘因」等批評,更有民眾嘲諷,若讀完博士還要政府幫忙求職,「實在是笑話。」

國科會主委李羅權昨在立法院備詢時指出,國科會每年核定一千九百名博士後研究員預算,將從中提撥經費,推動促進博士後研究員就業方案,企業與大學提出產學合作計劃經國科會審核後,由企業聘任博士後研究員,每人月薪不得少於五萬七千六百元,其中三萬元由國科會負擔,企業負責其餘薪水與勞健保。


供200名促進研發
方案初步規劃推動兩年,提供兩百個名額,最快明年農曆春節後上路。李羅權說,將以科技產業為主,盼大幅拉近學界與業界落差,並提高企業創新、研發能量,當企業習慣延攬博士人才,也能逐漸解決博士失業問題。
據教育部最新統計,二○○八年三千兩百多人在國內取得博士學位,但全職就業率僅六成七;本土博士畢業生約八成留在學界繼續做研究,僅二成進入業界工作,與歐美八成博士畢業生任職業界相反。


被質疑排擠碩士
教育部次長林聰明坦言,本土博士太多,就業問題亟需解決,國科會方案將能解決博士就業問題,也鼓勵業界聘用高學歷人才,藉此累積研發能量;另教育部將嚴格管控大學博士班招生名額,避免博士供過於求。
立委陳淑慧昨在立院當場質疑,方案將排擠國科會研究經費,鼓勵企業晉用博士更可能造成碩士失業,況且「國科會工作是政策輔導,就業輔導是勞委會責任,怎麼會輪到國科會在做?」


產業界:沒誘因
產學界對此也不表支持。宏正自動科技人力資源中心協理王安倫直言:「國內有研發能力和需求的企業不多,該聘博士的早就聘了。保守估計搞研發要五到十年,方案只有兩年實在沒誘因,企業可能不願投入。」
交通大學博士後研究員陳昱勳說,若能憑方案任職所學相關的企業才有意義,否則兩年一到仍恐失業。台灣大學林姓碩士生認為,若政府有心解決失業問題,應提出全民受惠政策,別獨厚博士。蔡姓民眾批:「念完博士都快三十歲,還要政府幫忙找工作,實在是笑話。」


「方案便宜行事」
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辛炳隆指出,此方案是國科會簡化問題、便宜行事的產物,有能力研發的博士不會失業,文史、社會科學類博士謀職困難,方案也幫不了忙,甚至恐讓人誤認政府將協助失業博士,造成更多碩士盲目升學。
台灣勞工陣線祕書長孫友聯也認為,許多博士後研究員立志學術、教學工作,方案很難吸引他們,「最後可能什麼問題都解決不了。」


促進博士後研究員到產業就業方案
◎目的:企業與大學提出產學合作劃經國科會審核,由企業聘任博士後研究員,藉此解決博士就業問題,提升科技產業研發能力
◎時程:最快明年農曆春節後上路,為期2年
◎名額:200個
◎產業:以科技產業為主
◎月薪:不低於5萬7600元,其中3萬元由國科會博士後研究人員預算負擔,其餘薪資和勞健保由企業負責
◎內容:從事創新、研發工作
資料來源:國科會

************

四年內投入601.07億元,要讓台灣成為亞太地區優秀人才的聚集中心。

*************

 

政院育才 四年砸600億
【經濟日報】 2011.08.16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2/6528716.shtml

中研院院長翁啟惠等提出台灣已成為「人才輸出國」;行政院發言人楊永明昨(15)日表示,行政院已推動「人才培育方案」,四年內投入601.07億元,要讓台灣成為亞太地區優秀人才的聚集中心。

總統府發言人范姜泰基表示,馬英九總統相當重視人才流失問題,對於各界提出「人才宣言」深表贊同,並已指示行政院,就人才培育、晉用、留用,以及吸引境外優質學生、人才來台工作政策,進行相關規劃。

政府從民國99年至102年實施「人才培育方案」,由27個部會推動五大子計畫,修正與放寬31項法令,包括培育量足質精的優質人力、新興及重點產業人才培育、精進公共事務人力、強化教育與產業聯結,以及布局全球人才。
【2011/08/16 經濟日報】
***************

人才供需失衡 薪資不佳 大咖級人才不來台
2011-08-16 01:21 工商時報
http://money.chinatimes.com/news/news-content.aspx?id=20110816000043&cid=1206

 產學藝文界連署呼籲政府重視人才供需失衡問題,總統馬英九昨立即回應,指示提出因應方案。相關人士透露,政府延攬國際級「大咖」專業困難,薪資與待遇不佳確是原因。

 包括中研院院長翁啟惠等產學界領袖都認為,台灣已成為高階人力淨輸出國,且對外籍人士不夠友善,無法吸引高階人力。國科會去年雖開始實施的26億元彈薪方案,為學術及研究機構進行彈性加薪,但各界仍認為如杯水車薪,無法吸引頂級人才留在國內。

 據悉,政務委員朱敬一日前赴美邀請曾任BiogenIdec資深副總裁的蘇懷仁返台主持超級生技育成中心(SIC),原本政府有意比照國家衛生研究院長院長級待遇,月薪近48萬元,擬以專案報院核定,這已是財團法人的最高薪資,但離國際標準仍有一大段距離。

 人事局在4月公佈「財團法人支給規定」,凡此規定公布後延攬的人才,董、總座最高月薪只能比照部長級,約相當18、9萬元,若具特殊貢獻者,要核給30萬元以內,必須主管部會組成專案小組核定,而30萬以上,須報請行政院專案核定。

 最近經部又向人事局建議,工研院等財團法人的一級主管,目前比照政次級薪資(約15、6萬元)也能有所鬆綁,目前人事局正會同各部會意見中。

 官員說,為了打肥貓,政府可能打過頭,財團法人或中研院等學術機構都無法聘用國際頂尖人才,形同拒國際級優秀人才於門外。

 政院發言人楊永明也表示,政院已核定人才培育方案,從民國99年到102年前,預計投入600億元,修正與放寬的法令有31項,希望藉此發展台灣成為培育量足質精的優質人力基地,讓台灣成為亞太地區優秀人才聚集中心。

 對於國內的人才荒,經建會主委劉憶如昨日呼籲,我國目前對白領與藍領的輸入限制均要鬆綁,才能解決台灣的人才與人力荒。

 但是勞委會回應,應先思考企業需要的是人力還是人才,若欠缺的是人才,就絕非法規鬆綁可解決,若鬆綁薪資下限,恐引發更多反效果,經建會應該更審慎的處理相關議題。
******************

沒有這樣的經濟日報╱社論,對台灣可能更好!?

**************

我國高階公務員的工資比民間低了20%至60% (正視公部門的人才困境)

****************

 

正視公部門的人才困境 【經濟日報╱社論】2010.07.06 01

http://udn.com/1024/AD/OPINION_BQ.html

台灣的電子資訊產業從1980年代開始快速發展,在台灣的經濟成長過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無論是從它在製造業的比重或是在出口中的比重來看,電子資訊業始終是台灣經濟的明星,歷20多年而不衰。

許多人將台灣電子資訊業的成功,歸因於工業技術研究院的成立(1973年),或新竹科學園區的設立(1980年)。這兩者當然都是成功的要素;前者為電子資訊業奠定了技術基礎,後者則藉由產業群聚,形成了電子資訊業發展的新模式。但我們也必須看清楚,發揮著關鍵作用的還是「人」。

工研院肇始於孫運璿先生的決策,新竹科學園區則可歸功於徐賢修先生與李國鼎先生的推動。但光靠這幾位先生尚不足以成事;還有更多的科學家與工程師相繼投入各種相關技術的開發、移轉,以及後來的商業運轉,才成就了整個產業鏈的蓬勃發展。此外,幾十年來台灣最好的一批學生,在大學時選擇了理工科系;正是這些年輕腦力,為產業源源不絕注入了新想法與新動能。

這些年來,台灣經濟經歷了許多困頓,政府最常想到的是,如何投入更多資源而創造出新的明星產業?如何在別的產業,也能複製新竹科學園區成功的模式?但是,產業發展不能只靠硬體資源,人力資本才是產業發展成功的關鍵。而台灣現在最大的危機,正是人才的流失。

台灣人才的流失已經是全面的問題。私部門的人才外流到其他國家,是勞動要素的移動,這對台灣經濟發展當然是警訊,但這一問題至少還有市場機制可以調節。所以,我們在這主要討論的是公部門的人才問題。

這些年來,許多人對政務官職務卻步,許多高階文官也選擇提早退休,究其原因,就是不願意受辱。我們的民意代表很少在專業問題上下功夫,反而經常在質詢時無的放矢,任意辱罵官員;電子媒體的名嘴也同樣缺少專業的訓練,但卻經常捕風捉影,大肆批評。任何有尊嚴的人當然不願意平白受辱,所以有志之士不願意來,有才之人則紛紛求去,寧可退休選擇轉任民間企業。

此外,我國公務員的薪資結構極不合理,也是人才不願投入的一項原因。根據一項國內學界的研究,我國高階公務員的工資與民間相當級別的工作相比,低了20%至60%,而且職務位階愈高,薪資損失愈大。如今大學即將實施「彈性薪資」制度,以後大學中的優秀人才願意出任政務官者一定更少。

在國營事業或政府相關的事業與法人方面,也有類似問題。民意代表關心的不是董事長與總經理的績效,而是座車引擎的大小,甚至規定薪資不能超過部長薪資的一定比率。結果,從善如流的政府沒想到替薪資偏低的部長加薪,反倒是將績效卓著的事業首長減了薪。真是荒唐可笑。

政府絕不要以為人才不虞匱乏,覺得總有低階公務員想要向上爬,也還有很多人盼望「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能夠當上政務官。政府反而要特別注意未來可能產生的「反向選擇」:也就是越沒能力的,或者另有圖謀的,才會去爭取這些工作。

如果沒有人才,就不會有好的決策;沒有許多人才的共同努力,政策也很難付諸實現。政府若想打造黃金十年,就一定要知道,唯有人才,才能帶來數十年的榮景;電子資訊業如此,其他產業與整個經濟也會是如此。因此我們誠懇的呼籲政府重視此一問題,改善現有制度,讓我們高階公務員與政務官得到尊重,免於不合理的羞辱,也得到相對應的合理報酬。這樣的制度,才是國家之福。

*************

 

捨批大咖的社論?
********
僱用補助也可能傷害勞工
【經濟日報╱社論】 2010.04.11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5529908.shtml

去年政府為了降低失業率,提出了「大專畢業生至企業職場實習方案」,企業依此方案僱用的人員由政府負擔每人每月22,000元薪資,一般人稱之為22K方案。不過,政府這項美意卻受到很多大學生批評,認為大學畢業生的薪水反而被拉低了。針對這種批評,勞委會主委王如玄反擊說,要是沒有這個方案,這些人一毛都沒有,所以這些大學生不該嫌22,000元太少。這種回應的問題之一是缺乏尊重,好像政府在施捨;但更嚴重的是它暴露政府或官員對政策效果的無知,因為22K方案確可能不公平地拉低一些人的薪資。

如果勞動市場是資訊充分的自由競爭市場,而且每個勞工的品質都相同,則政府訂的22,000元補貼並不會拉低市場的薪資。多了這項補貼後,企業僱用員工的成本會低於市場的薪資,所以在同樣的市場薪資下,企業願意僱用的人數比沒有補貼時多,也就是對勞工的需求會增加。於是,若勞工的供給不變,不僅總僱用量會增加,市場工資也會上漲。在這種假設下,王主委的主張是對的;若沒有這補貼方案,工資會更低,有些人更會因沒工作而一毛錢也拿不到;但即使是這種情況,拿掉22K方案也只有一部分用22K方案僱用的人會失業,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像王主委所說的「一毛也沒有」。

此外,每個人的生產力不一定相同,上述推論也就不能一體適用。假設張三的生產力頗高,每個月能幫老板多賺45,000元,則在沒有政策介入的情況下,老板最高願意用45,000元的月薪僱用他。但有了22K方案之後,老板僱用那些願接受22,000元薪資的員工等於是沒有成本,因為薪資是由政府支付的。這些員工即使生產力不如張三,但幾個人加起來就可以比張三做更多事,而老板卻不必花一毛錢薪資。所以,除非張三願意接受22,000元的月薪,讓老板不必自己花錢就僱用他,否則老板就會想多僱用幾個生產力較差的人來代替張三。由此可見,22K方案確可能使一些生產力較高者的薪資被拉低到22,000元,或者使這些人沒工作而一毛錢也拿不到。

工資會被拉低的情況也不只這種。例如老板們若聯合起來形成專買力量而不相互競價,工資即可能被壓低,但這種勾結不易形成。22K方案卻可能讓很多業者都想只付22,000的月薪,大家出價的一致性形成了無意中的勾結,並壓低了工資;這種情況,更可能使就業量也下降,不像前述勞工生產力不同的情況可有減少失業的好處,所以22K方案對勞工的傷害就更大。

由這些例子看來,22K方案確可能將工資拉低到22,000元,甚至使一部分人失去工作。王主委在政策擬定前沒想到這些情況,情有可原;但在外界批評後,不只沒有想到,還指責起批評的人,實在該自我檢討。王主委所犯的錯也顯示,政府決策時應有更仔細的研究,而且該先有更多公開的討論,才不會像這樣,因疏忽或用錯學術分析方法,以致只見其利未見其弊。

近日政府決定把22K方案的補助降為每人每月10,000元,所以企業利用這方案時,自己也要負擔部分成本,而且也不再有一個是政府公定的22,000元薪資,因此前述傷害部分勞工的現象應可以減輕。不過,由於補貼是按人數計算,僱用兩個低生產力勞工而得到20,000元補貼,仍可能比僱用一個高生產力勞工而只得10,000元補貼划算,因此低生產力勞工排擠高生產力勞工的情況仍可能存在。同樣的道理,產創條例草案飽受批評的僱用補助也有相同的副作用,所以也該檢討或刪除。

【2010/04/11 經濟日報】
***************

*********
王如玄:領2萬2還嫌少? 網友痛罵 聯合新聞網 2010.04.07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1/5521918.shtml


教育部去年推出「大專畢業生企業實習方案」(俗稱22k方案),遭外界批評壓低大學生起薪。勞委會主委王如玄接受天下雜誌專訪時認為,大學畢業生不該嫌兩萬二太少,若不是這個方案,他們可能連工作都沒有。

政府為救失業,去年推出大專畢業生到企業實習方案,一個月薪水2萬2,政府完全補貼,最近還擬延辦半年。不過有不少人批評這項方案拉低整體起薪,很多企業主都在等待免費使用22K實習生,就算新聘用,薪水也以22K為參考值。

王如玄在專訪中表示,去年金融海嘯,市場根本沒有職缺,「還嫌兩萬二少?」,要是沒有這個方案,這些人「是一毛都沒有的」。王如玄也認為台灣低工資的情形是產業結構的問題,政府無法干預,去年求職人數多過職缺,供過於求的結果,就算沒有22k方案,新鮮人還是會「降價以求」。

聽到此種言論,青年勞動九五聯盟執委林奕志聽到後覺得「難以置信」,覺得「王如玄是最沒有資格講這句話的人」。PTT網友則罵聲大斷、大罵粗口,Balders痛批:「這就是傳說中的"苦民所苦"嗎?」;hu6111直說「選票制裁就對了」;EAFV則諷刺:「把官員的薪資改成22k好了」

【2010/04/07 聯合新聞網】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lee&aid=5753734
 引用者清單(2)  
2012/04/06 08:17 【★★ 李深耕 虛擬世界的虛擬信賴 ★★】 台灣人才 不夠多嗎? 薪資能跟新加坡比嗎?
2011/10/19 08:42 【★★ 李深耕 虛擬世界的虛擬信賴 ★★】 【總統無知? 國家的兩難選擇?】 不爭氣的【科技部】 與 科技界的「東廠」 2011/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