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4/05 10:09:13瀏覽291|回應0|推薦1 | |
媒體社論的荒繆》由鴻夏戀、浩鼎事件看併購、技轉 請參考 社論》由鴻夏戀、浩鼎事件看併購、技轉 2016-04-04 http://talk.ltn.com.tw/article/paper/975466 個人看法: 此社論有很多荒繆的看法,社論說“台灣中小企業競爭力很強,經常擁有核心技術,卻因缺乏資金與規模無力拓展市場,等於空有一身好武藝,卻無法進軍國際舞台打天下。因此透過併購,取得關鍵技術,改善企業的體質,就是一個很好的企業發展模式。”,但是事實上台灣中小企業經常沒有擁有核心技術,關鍵技術皆靠國外,而政府經濟部技術處及科技專案的技轉出去的公司,常是境外的假外資企業,台灣稍有技術的公司常被外資為了爭取國內市場及國際市場被併購,無名小站、奇摩及友立就是例子,台灣稍有技術的中小企業,被外資併購後,導致台灣產業自主技術無法轉型、深耕、甚至放眼國際市場。就因為這樣錯誤的論調,台灣長期以來沒有擁有核心的基礎關鍵技術,晶片代工設備等等的關鍵零件皆要靠外商,再舉個大家通知的汽車冷氣為例子,台灣所有汽車冷氣上的高壓管,哪一條高壓管是台灣做的,台灣不是不願賺這個錢,而是做不出耐用的冷氣機用的高壓管,連每一台汽車冷氣機皆要用的的高壓管,都做不出來,更不用說冷氣壓縮機其他重要零件了。 現在台灣關於技轉及併購是以道德化標準為優先嗎?輿論、法令、制度對於併購、技轉這兩個產業升級很重要的途徑,非常不友善嗎? 其實事實上不是的。 現在台灣產業無法真正升級,政府的角色做法上,有非常嚴重的問題,那就是 台灣有「維冠大樓倒塌模式」的台灣科技政策 http://blog.udn.com/glee/48537761 自由時報社論等媒體看不到此問題嗎? 媒體皆瞎了嗎? ****** 社論》由鴻夏戀、浩鼎事件看併購、技轉 2016-04-04 http://talk.ltn.com.tw/article/paper/975466 台灣產業界最近的兩件大事︰一,鴻海集團以近四千億日圓收購日本老牌企業夏普六十六%股權;二,生技公司浩鼎乳癌新藥研發解盲失敗,中研院長翁啟惠以國際知名醣分子合成專家身分,提供正面解讀,且其女兒是浩鼎第十大股東,引發內線交易、利益衝突的質疑。 兩個事件背後隱藏一些根深柢固的成見,若不予釐清,對台灣產業發展非常不利。首先,台灣社會普遍把企業併購看成搶親、禿鷹行徑,以致在制度與法令上皆以防弊為主,過度保障公司派的利益,使得併購成了高難度且不受歡迎的企業行為。這種過時的觀念、制度、法令,在大環境惡劣時,阻止了有企圖心與資金的企業,藉由併購經營不善卻擁有核心技術的企業,得到技術與資源的互補,以發揮強大綜效,強化企業的競爭力。 在實際的案例上,台灣產業以中小企業與家族企業為主,很多經營階層持股甚少,對公司缺乏向心力。這些人心態保守,將企業當成私人財產,因此抗拒外力介入,以免影響他們安於現狀的小確幸。然而,台灣中小企業競爭力很強,經常擁有核心技術,卻因缺乏資金與規模無力拓展市場,等於空有一身好武藝,卻無法進軍國際舞台打天下。因此透過併購,取得關鍵技術,改善企業的體質,就是一個很好的企業發展模式。鴻海當年就是由一家連接器公司不斷進行併購,強化各種業務功能,茁壯到了今天一年營收數兆元的全球最大組裝廠。如今併購夏普,未來的發展格局更為開闊,即將由零件供應商、組裝廠轉型為品牌企業。 其次,浩鼎事件的爆發,反映台灣技術移轉問題被賦予太多道德色彩,未能正視合理制度的建立,無法以利益為誘因帶動研究工作。其實,現代產業的發展已到了專利、核心技術高於一切的地步,技術與人才方為打造產業的核心,而引進人才技術的最快途徑就是技術移轉。根據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的定義,所謂「技術移轉」(technology transfer),就是由技術提供者(技術擁有者)透過簽訂技術移轉合約或其他契約的方式,對技術需用者或技術接受者提供技術、機器設備、技術資料、製程資料或其他資訊與服務。技術移轉的優點,在於可減少自行研究發展的大量投資、避免錯誤或延誤商機、並可符合技術需用者之需要、節省研發人力與時間,提高技術水準、增加生產力與競爭力。 透過技轉是推升產業競爭力的正確作法,然而,股權的分配如何真實反映技轉的價值,在台灣這種泛道德化的社會經常糾纏不清,專家學者被貼上知識份子標籤,則被賦予不能考量個人利益的期待,而為研究人員帶來現實利益的股權分配,往往又被當成利益輸送,以國家資源圖利個人。如此的道德癖阻止一些學者專家進入政府體系,寧可留在民間接受自由市場的競爭。但是,很多民間公司空有技術卻缺乏資金與政策扶持,政府部門則人才阻步,導致民間與政府無法進行有效整合。以台灣列為優先發展的生技產業為例,資金與政策支持並不缺乏,但人才、技術、經驗必須由國外引進,而人才、技術很多是我在海外的生技專才,透過技轉回流國內,成為生技產業的領航者。但浩鼎事件爆發,技轉成了爭議關鍵。以一位備受肯定、諾貝爾獎等級的生技專家,其子女獲得浩鼎三千張股票的認購權,到底是學術能力所應得,或是利益輸送,如果不以專業角度檢視,只是以社會觀瞻、法律、政治道德的角度進行嚴酷的審判,恐怕會毀掉生技產業的未來。 台灣社會顯然仍以道德化標準為優先,防弊重於興利,以致輿論、法令、制度對於併購、技轉這兩個產業升級很重要的途徑,非常不友善,導致其動輒得咎,備受質疑,甚至存在遭到構陷入獄的風險。今天台灣社會應該健康面對這些爭議,對於制度法令進行全盤翻修,注入專業與產業發展的概念,方可促成更多併購、技轉成功的案例,成為企業發展的助力,在國際市場發揮更強大的競爭力。 ******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