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2/11 14:53:43瀏覽2282|回應4|推薦0 | |
若您是小學生,校園裏三個小學生聯合打您,您不怕嗎? 您敢告訴學校及父母嗎? 校園死角如此多,您不怕他們報復嗎? 就個人親身了解,校園霸凌,早就存在於台灣數十年,一直未獲解決。 >>>>>> >>>>>> 大人世界 影響著 小孩世界 以下是最近發生的真實個案: 1. 一位小學學生(甲同學) 長期 偶爾 高興 起來 就用言語 罵 同班另一位同學(乙同學),乙同學長期忍受,未找老師及家長處理,此言語侵犯持續發生。 2. 有一天,甲同學於學校再度言語及動手挑釁乙同學打架。隨後兩人即打起架,甲同學並夥同丙同學、丁同學一起聯合打乙同學,變成三個人 打 一個人。(另一位資源班同學 也在旁 跟著罵乙同學)。 3. 最後乙同學報告學校老師此事,乙同學被送到保健室擦藥...學校口頭告誡學生一番...但並未告知任何一位學生家長此事。 4. 數天後學生家長才發現此事,要求學校當事情發生後,應要通知及告知學生家長發生的過程及應注意的事。 5. 學校最初的說法是,只有甲、乙同學打架,數天後,然後學校依照小學生自己的紙本敘述,說法變成了只有 乙、丁同學打架,打架起源是甲同學找乙同學比力氣,玩追逐遊戲,甲、丙同學兩人沒有打乙同學。(學校對於校園霸凌事件,根本未掌握事情發生的過程及真相,頗有息事寧人的感覺)。 註: 甲同學的父母之一,也是國小老師。甲同學的父母不太相信自己的小孩會做出這樣的事,甲同學的父母之一,堅持不道歉,並要找老師了解當時發生的情況,揚言如果甲同學確定於學校言語及動手挑釁乙同學,要下跪道歉。... >>>>>> 人生下來其實是一張白紙(不管是人生性本善或生性本惡),小孩受到後天的影響很大,也包括母親懷胎時受到環境或藥物的污染,不少小孩因此受到很大的影響。其實即使是大人也應學習控制自己的情緒。 人生養兒育女的經過,做父母其實也是在學習如何教導小孩及讓父母自己更了解自己應如何做人處世。 父母及外在環境造就了小孩的接觸世界,小孩的行為舉止也因此受到非常大的影響,不少小孩的行為偏差不是他/她願意造成的,他/她其實是承襲父母及外在環境影響,他們是無辜的。即使父母的行為偏差,也受到上一代及當時的環境影響甚巨。 校園死角很多,發生霸凌時,可能學校師長及父母皆不會即時發現問題,被欺負的乙同學若無適時獲得援助,必然會影響他/她的性格發展及正確的人生觀。 聯合欺負乙同學的甲、丙、丁同學,若無適時獲得援助及糾正行為,必然也會影響他/她的性格發展及正確的人生觀。 就個人親身了解,校園霸凌,早就存在於台灣數十年,一直未獲解決。 一堆人差不多心態及怕事件影響自己個人利益心態,讓校園霸凌繼續存在。 校園霸凌事件發生後,強迫隔離,是治標不治本的方式。 小孩是無辜的,大人世界的自己問題若不解決,校園霸凌是無法根本解決的。 ********* 校園霸凌事件頻傳,教育部上周邀集25縣市代表討論,教育部長吳清基下周則親自召開會議研商對策。 教育部次長吳財順受訪時表示,校園霸凌事件頻傳,教育部與各縣市代表和學者專家共同討論,傾向比照美國等做法,研擬專法來規範。 至於專法內容,吳財順說,目前仍未知,不過有學者提出芬蘭的隔離做法,會中也會討論。 與會的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教授李明憲受訪時表示,校園霸凌事件世界關注,美國是專法最完備的國家,45個州都有專法,但專法內容因地制宜,而臺灣鄰近的韓國、日本等國家,則沒有專法。 較特別的是芬蘭。李明憲表示,芬蘭校園霸凌規範散布在各項法規中,芬蘭的做法是禁止接觸,也就是隔離,至於究竟如何隔離,還要進一步找資料;此外,芬蘭還會罰款,罰款的對象則包括機構代表人,例如校長等。 目前教育部判別「校園霸凌」有4個要件,包括兩造相對勢力(地位)不對等、攻擊行為長期反覆不斷、具有故意傷害的意圖和呈現對生理或心理侵犯的結果。 【2010/12/12 中央社】 今天有媒體報導,教育部已請25縣市教育局開會,傾向研擬「校園霸凌法」,參考國外作法強制隔離施暴者,並將霸凌宣導和防制納入統合視導的指標,縣市未徹底執行,可能會扣減中央補助款,學校是否有發生過霸凌事件,也會成為校長續任考評的指標。 教育部軍訓處長王福林表示,最近校園常傳出霸凌事件,教育部正蒐集美國等國家防範校園霸凌事件的相關資訊,並邀請縣市政府相關人員召開會議,研擬校園霸凌防範的具體方案,由於立法需要時間,因此,先研擬防制校園霸凌執行計畫,建立校園防霸凌的平台。 王福林說,校園霸凌事件的發生常因學校缺乏敏感度,或不當一回事而造成,因此執行計畫會將霸凌事件列入校長辦學績效,如果沒有妥善處理霸凌事件或及時通報,考績就拿不到甲等,對校長連任和續任都會有影響,希望學校正視這個問題,而縣市政府的懲處也正研擬中。 王福林表示,為及早預防,未來將擴大辦理記名校園生活問卷,讓教師能及早發現學生的異樣,給予輔導,若教師無法處理時,還可請社工或少年隊協助。 至於霸凌者的懲處,王福林說,會依個案情形來評估,不會強制規定霸凌者離校,或硬性「強制隔離」,主要交由學校視情節和屬性來處理,若有涉及性侵等重大行為,學生也得承受相關刑責。 王福林說,未來會加強法政、人權和生命教育等課程,並提供相關案例給學生參考,避免學生因好玩或不知事情的嚴重性而誤觸法律。 【2010/12/12 中央社】 針對校園霸凌事件,教育部上周邀集25縣市代表討論,有學者提出芬蘭的隔離做法,教育部長吳清基下周將親自召開會議研商對策。 全家盟理事長謝國清認為,隔離是最不好的方法,無法解決問題,「把沒有品質的 (學生)集中,是更壞的做法」;他還說,由於霸凌的定義外界難以了解,建議將新訂的法規叫做「校園暴力法」而非「校園霸凌法」。 謝國清表示,校園霸凌要從教育解決,而不是從法律解決;他舉例,有身心障礙的學生被霸凌,是因為身心障礙廁所門壞掉,學生因此衝進廁所霸凌,像這樣的情形,行政單位就應該檢討身心障礙設施建置。 全國教師會理事長劉欽旭表示,如果是短暫的隔離霸凌者與被霸凌者,其實就像是行為改變技術中的空間抽離,是可以接受的;但要根本解決霸凌問題,就要去了解霸凌者與被霸凌者的學習環境。 【2010/12/12 中央社】 屏東縣最近曾發生國二女生認為女同學橫刀奪愛,搶走同校男友,夥同十多名同學,強押對方到國小籃球場,分持棍棒、掃帚及酒瓶,插入對方下體凌虐,過程中還有同學在旁吆喝,幫忙用力抓手腳,相當兇殘。 另有一所國中,兩名女學生也因男友爭風吃醋,放學回家,狹路相逢,兩人互嗆,加害女同學因有認識男同學助陣,男同學搧動下,兩人打了一陣後歇手,男同學還模仿日本摔交作法,喊一、二、三,要雙方再打,最後加害人掀開被害人上衣,男同學利用手機拍下整個過程,並PO上網。 去年五月,高雄縣一所國中三名三年級女學生,聯手在男廁內痛毆學妹,三人至少掌摑五十多下,還拿水桶猛砸,小女生被打得一臉驚恐。霸凌過程至今仍被PO在網站,被網友痛批「教育失敗」。事發當時,廁所門外有十多名男學生圍觀,但無人制止。 遭霸凌學生往往隱忍不敢說,本月初,新竹國一鄒姓學生寫遺書「死了,就不會給同學欺負」,寫完又揉掉,丟在垃圾筒內。他母親清垃圾筒時發現,向校方反映,才揭開這件校園霸凌。 有些受害學生為自保,乾脆「以暴制暴」,也霸凌其他同學。桃園縣蔡姓六年級男童原本個性溫和,老是被班上「老大」欺侮,從借用文具用品不還,到後來變成「勒索」上百元至上千元金錢,他拿不出來,就被叫到圍牆邊,被五、六名學生痛毆。 蔡童曾向老師反映,導師沒有處理好,他被打得更慘,此後,他隨身帶著美工刀自保,誰對他不利,他就亮刀示威。 (採訪/吳佩玲、陳崑福、王昭月、王慧瑛、徐養齡、羅緗綸、陳宏瑞) 洪蘭也是台大法律系畢業。她認為學校教育最重要的目標,不是要學到什麼有用的東西,而是要將學生的人格和情操培養好,「教育絕不是只有分數和智育」。 她還勸家長,對孩子的成績不必分分計較,因為出社會後看的是能力,以前考幾分根本不重要,沒有人找工作時會和老闆說「我都是考第一名的」,但是「只有家長的觀念改了,教育制度才有辦法改。」 洪蘭說,有的家長會以兄弟姊妹的成績互相比較,如姊姊功課不好、妹妹功課好,父母也不該因為功課好壞而對孩子偏心,「我的妹妹是北一女第一名保送的,所以我感受很深」。 「功課不是everything」,洪蘭說,職場要的是服務的熱情和敬業的態度,但在學校學的為何都不是這個?她認為,像生命教育課程就不是光上課考試就可以會的,而是要讓學生實際去做志工、體驗不同的生活和瞭解他人,才會深刻。 對於近來校園霸凌事件頻傳,洪蘭表示,自己雖然也想當面問問教育部長到底有何對策,但她認為,很多父母不夠敏感,沒有對孩子「察言觀色」,其實孩子放學回家後,只要有一點異樣,就可猜到他在外面可能有了挫折,要多加關心,「做父母的,神經不可以太大條」。 洪蘭曾問學生「如果自己或女朋友懷孕了,會不會告訴爸媽?」結果沒有一個人說「會」,因為大家都覺得父母很少站在孩子的立場思考,只會叫他們去罰跪,因此阻絕親子間的溝通,家長應多以同理心來對待孩子。 李明憲說,他到學校處理霸凌事件時,常發現因缺乏相關教育,許多學生對霸凌行為並不自覺,學生常說,「都是因為他很白目,我們才跟他開個玩笑。」而不知道在網路上攻訐造謠、或聯合全班排擠某一同學,就可能構成霸凌要件。 令人驚訝的是,李明憲說,許多表現優秀、完美的學生也會成為霸凌受害者,「某些受歡迎、表現優的學生,常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引發霸凌者對自己不夠格與無能的恐懼,導致霸凌者怒而出手。」 李明憲說,美國數起最後導致受凌者自殺、震撼社會的案件,受害女孩都長相甜美,且與校隊隊長交往,在網路上被攻訐為「淫蕩女」而自戕。 在霸凌事件的處理上,要受凌者轉學、搬家是否公平?李明憲說,他處理過不少個案,有些是因教師縱容、消極不處理,這時換個老師就能奏效;若全班都參與霸凌,因不可能叫全班轉走,有時安排受凌者轉學確是不得已做法。 李明憲也輔導過一個高中個案,有學生在黑板上畫個豬頭,同學們就知道指的是誰,且加以訕笑,但全班經過輔導,還會為原來的受害者慶生,「處理方式需因個案而定,不應全要受害者轉學。」 中正大學犯罪防治所長鄭瑞隆指出,一旦發生校園霸凌,校長、老師們多半「對法律陌生,對司法恐懼」,明明應依少年事件處理法處理的案件,也抱著「家醜不外揚」心態隱瞞不報。 教育部早設有校園霸凌專線,但鄭瑞隆也質疑「有多少學生、家長知道?」學校首應加強宣導,引進專業輔導、社工人員,導正學生錯誤認知,才能從根本防治校園霸凌。 根據兒福聯盟的調查,台灣校園中,一成左右的孩子每周至少被同學欺負一次,逾六成的孩子自陳曾被同學欺負,這種持續且發生在固定學生之間的欺凌行為,已是相當普遍之校園現象。國外學者長期追蹤研究也已證明,校園霸凌對學生未來人格發展有持續性的影響。 針對霸凌問題,教育人員須謹慎預防、覺察與處理。首先,預防工作上,應多關注影響學生之危險因素,網路即一例,應避免因虛擬世界的認同而於現實生活過度英雄與暴力化。再者,可透過學校營造友善校園環境,制定反霸凌政策,落實人權教育,建立親師溝通管道。 第二,在覺察工作上,應清楚個案學生屬於肢體、言語、關係、反擊型、性或網路等何種霸凌類型,並從身體外觀、自主意願、激動攻擊、蓄意、固定角色,持續發生及有否群聚等觀察判斷,瞭解個案學生之心情起伏、憂慮感、功課退步、不上學、頭痛失眠等狀況,方能對症下藥。 最後在處理工作上,應針對霸凌者、被霸凌者及旁觀者進行三方面之作業。霸凌者方面,有部分來自於受暴家庭的模仿,所以應採取個別化差異之輔導策略,並協助建立正向的社交技巧與規範,讓霸凌者能瞭解自我、尊重他人。被霸凌者方面,給予錯不在他的支持,勇敢面對自己的人生,教導其建立正確的人生觀與人際關係,同時對霸凌行為能堅強面對與求取協助管道。旁觀者方面,應培養其同理心與成為社會公民之正義感,並使其瞭解即時通報的重要性。 「校園霸凌」若能積極預防、多元覺察與妥善處理,那將是台灣教育的新希望。 【2010/12/13 聯合報】 基本上,從兒童社會化的發展觀點來看,家庭及其父母所扮演的家教與親職角色,對於幼兒心智認知與人際互動有著重要的構造影響,就此而言,學童在校園裡所施加各種欺凌弱小的行徑,相當程當上是可以在日常的家居生活中找到情緒失控以及暴力行為的蛛絲馬跡;連帶地,因為父母長輩的寶貝疼愛與開明自主,也造就了這一群新生世代普遍有著早熟但卻未臻成熟的心智年齡,至於,扣緊少子化的生育型態,更是直指出來對現今的國小學童來說,在缺乏親密手足的結構性限制底下,以致於無法獲致多元、尊重、差異、包容等等的人際關懷倫理。 準此,在這裡的思索意涵倒不全然是擺置在對於欺負弱小之霸凌行為的道德性論述上,而是一旦還原到當前少子化以及核心家庭的運作型態時,是否有其配套性的教育措施,藉此幫助這一群新生世代的價值澄清與認知建構,就此而言,對於當前e 世代被冠以草莓一族的道德指稱,那麼,這一群校園霸凌族包括價值認知、觀念態度、行為模式以及人際關係等等的脫序發展,會產生那些預期與非預期性的惡質影響。 至於,學童本人遭致到有5成是言語霸凌以及占有近4成的肢體霸凌,點明出來:當前的國家主人翁所身處的是一種會妨礙並危及到幼兒身心發展的社會性虐待環境,就此而言,包括家庭私領域的婚姻暴力與管教體罰以及大眾傳媒公共領域的殘酷暴行與羶腥鹹濕等等經年累月的耳濡目染,這使得言語以及肢體等等的霸凌行為,當只是該種有樣學樣與如法炮製的一種可以預見得到的行為後果。冀此,在這裡的論述真義理當是要進一步去探究這些霸凌手段背後扭曲與偏誤的心靈結構,藉以提供包括品格教育、倫理教育、生命教育以及全人教育等等的基本涵養。 總之,校園裡的霸凌行為當只是從家庭、學校到日後的社會等一連串欺凌弱小行徑的一個過程與結果,亦即,學校裡的霸凌行為當有其發微於家庭的潛伏影響,至於,漠視校園霸凌行為背後的社會性虐待環境,所直指的更是一個將來要償付更大成本的社會霸凌行為!?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