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1/28 17:22:56瀏覽1298|回應2|推薦0 | |
工業局為機械業武裝 台灣機械業還需怕被ECFA犧牲掉嗎? ******** 台灣機械業的明天 機械業是此波金融海嘯受創最嚴重的產業之一,在首當其衝的電子零組件業於第三季生產指數已恢復到僅衰退0.23%時,機械業的衰退幅度卻仍然28.67%。其中,主要的細產業項目包括金屬切削工具機、電子及半導體生產用機械設備,還衰退達近五成以上。以台幣計價的出口貿易值仍然衰退四成,單位勞動成本仍上升10.92%,外銷訂單也還衰退兩成五。 因此,若說機械業在第四季就要恢復景氣,實在過於樂觀。但若說明年的狀況,則倒是有些正面的訊息;首先是許多電子業紛紛表示,明年將擴大資本支出;另外,台灣經濟研究院在日前公布11月份景氣動向調查結果顯示,未來半年較10月看好的產業裡總算包含了主要機械業。 無論明年機械業是否會明顯復甦,但眼前因為金融海嘯的巨大衝擊,國際機械業大規模重新洗牌,再加上開放陸資來台,這些都將可能促使台灣機械業生態在未來產生結構性的變化。日前,兩岸最大全功能CNC工具機製造集團友嘉集團決定提前一年回台上市,近日將送件申請發行台灣存託憑證(TDR),並訂明年第二季掛牌。友嘉集團旗下共有52家公司,包括台灣20家、中國大陸13家及其他國家19家;其中十家,正是今年在不到十個月的時間,陸續併購了歐洲的機械大廠。這讓我們見識到了如何掌握不景氣產業洗牌期間,利用槓桿操作模式,壯大產業規模;未來當我們看到友嘉利用台灣上市所獲得的資金,持續併購台灣及海外公司,也不必覺得意外。 傳統上,歐洲尤其是德國及義大利是機械業的發展強國,但在此次金融海嘯的衝擊下,許多企業也紛紛中箭落馬,待價而沽。這樣的情形,國內企業也不是不瞭解,但由於規模較小,苦無對策,只能坐視對岸企業大肆收購。在短期內,雖然中國大陸企業與歐洲機械業技術水準落差太大,歐洲技術無法立刻反映在中國大陸企業營運的效能上,但假以時日,甚至利用併購台灣企業的中階技術加以銜接,那麼,未來台灣與中國大陸機械業的競爭,不僅規模無法相比,就連技術也堪慮。 經濟部所宣布的三大措施,包括技術、人才與整合,在承平時期,的確是產業發展重要深耕之策。在此產業多變之秋,這些策略顯然無法因應這些產業生態結構性的巨變。 政府一天到晚為了台灣創新記憶體公司(TIMC)籌措資金而忙與茫,何不撥一點心思與資源,整合業者,赴歐併購機械業先進技術?在此次海嘯洗牌底定後,倘若台灣還出現不了國際級的機械產業公司,那麼,就等著被陸資淘汰或併購吧!別忘了,機械業是極有可能被列入ECFA早期收穫清單內。 ******** 引用文章(政府砸30億)工業局推動ICT 為機械業裝個虛殼(武裝是口號!?)
工業局推動ICT 為機械業裝個虛殼(武裝是口號!?) 報載工業局推動ICT 為機械業武裝 為協助國內機械業者能抗衡日、德、韓等國大型機械集團擁有的強大售後服務機制,經濟部工業局內部已積極籌劃,明年起將寬列經費全力推動「運用資通訊科技(ICT)為機械業加值」方案,期能協助我機械業者透過網際網路,以低成本建立起全球服務系統,讓台灣於2013年時機械總產值攻進全球第6大製造國寶座。 經濟部工業局科長黃英堅昨(21)日在出席2008機械零組件產業國際論壇時透露說,「運用ICT為機械業加值」方案已著手草擬中,預計在12月中舉辦的產業科技會議中提出,如獲得共識將從98年起開始試行在工具機與機械零組件等重要產業,100 … 透過ICT的運作,國內機械業者可在網路平台上建立線上虛擬展示館,可對遠端展示機械性能,可進行全球化網路行銷,及建置機台診斷維修、客製化經驗與ICT機械人才資源等三項專業知識庫,更是歐、日大型機械集團現階段所欠缺者,將可大幅強化我機械業者未來在國際行銷、售服等方面的競爭力,不再處於挨打局面。 本人看法: 1. 機械產業(工具機與機械零組件)最缺少具競爭力的東西,絕不是加上ICT的應用。加上ICT的應用,也不能產生多大的競爭者進入障礙,因為我國並沒有掌握ICT相關的關鍵技術,用別國的關鍵軟硬體加以運用,競爭者很難做到嗎?更何況我國ICT軟體產業在國際上是侏儒,ICT硬體雖還不錯,但很多關鍵技術還是掌握在別人手上。 2. 機械產業最缺少的應是,具有關鍵技術的東西,如關鍵零件(但材料科學必須要強),很多東西是屬於基礎科學,並不是單只應用。只有應用沒有掌握基礎必備的關鍵零件,很多情況下是白作工。 3. 建立起全球軟體服務系統,我機械業者未來在國際行銷、售服等方面的競爭力,就不再處於挨打局面嗎? 4. 希望源頭這不是行政院科技顧問組秘書單位規劃,若是,只能說這是國家的悲哀。 5. 感覺這是運用國家資源,工業局推動ICT 為機械業裝個虛殼,重要東西還是靠別人。現階段我國機械業武裝真的需要政府花錢在ICT軟體嗎? 參考資料: 1. 工業局推動ICT 為機械業武裝 http://news.chinatimes.com/CMoney/News/News-Page/0,4442,content+120601+122008112200335,00.html
工業局推動ICT 為機械業武裝 http://news.chinatimes.com/CMoney/News/News-Page/0,4442,content+120601+122008112200335,00.html 為協助國內機械業者能抗衡日、德、韓等國大型機械集團擁有的強大售後服務機制,經濟部工業局內部已積極籌劃,明年起將寬列經費全力推動「運用資通訊科技(ICT)為機械業加值」方案,期能協助我機械業者透過網際網路,以低成本建立起全球服務系統,讓台灣於2013年時機械總產值攻進全球第6大製造國寶座。 經濟部工業局科長黃英堅昨(21)日在出席2008機械零組件產業國際論壇時透露說,「運用ICT為機械業加值」方案已著手草擬中,預計在12月中舉辦的產業科技會議中提出,如獲得共識將從98年起開始試行在工具機與機械零組件等重要產業,100年時實施範圍擴及至產業機械,101至102年再延伸至其他機械。 黃英堅表示,「ICT」主要是師法鴻海現行營運模式,透過設計及智慧化服務平台的建立與網際網路串連的運作,能提供相當豐富與多元的服務內容,包括快速協同設計、預警診斷機制、全球維修服務網路、虛擬化展示技術、生產製程管理軟體與全球化技術支援服務等,所建立起來的全球服務模式能量頗大,足與國外大型機械廠商競爭。 透過ICT的運作,國內機械業者可在網路平台上建立線上虛擬展示館,可對遠端展示機械性能,可進行全球化網路行銷,及建置機台診斷維修、客製化經驗與ICT機械人才資源等三項專業知識庫,更是歐、日大型機械集團現階段所欠缺者,將可大幅強化我機械業者未來在國際行銷、售服等方面的競爭力,不再處於挨打局面。 黃英堅認為,一旦ICT模式在國內機械業界全面建置完成,將可使我國機械產品附加價值大幅提升,其帶來的具體效益應可促成我機械產值於2013年達到1.6兆元,榮登全球第六;機械出口值達到9,600億,排名全球前三大;產品附加價值率可望由2007年的24.4%,提高到2013年的28%。 ********* 根不穩: 創造差異化? 以小搏大? ********* 導入ICT為產業加值 機械業:創造差異化 以小搏大 為協助國內機械業者能對抗日、德、韓等國機械廠商走向大型化後,擁有的強大即時設計、生產、營業與售後服務能量,經濟部工業局決從明年起全力推動「運用資通訊科技(ICT)為機械業加值」方案。上銀科技董事長卓永財認為,該方案可為台灣機械產業創造差異化,大幅提高附加價值率,發揮「以小搏大」功效,他將號召機械同業全力配合推動。 不過,在運用ICT為國內機械業加值的同時,卓永財強調,機械業把蹲馬步的基本功練好也相當重要,唯有兩者結合才能相得益彰。他以常被機械業界忽略的「鏟花」技術工人為例,由於技巧佳的老師傅日漸凋零,新人又未適時訓練補充,人才供應已出現斷層,日前上銀要組裝一台9米長的大型磨床,就找不到合用的鏟花師博,最後只好從英國聘請專人。 台中精機總經理黃明和則說,機械業導入ICT來提升國際競爭力,包括日本的MAZAK與森精機等工具機大廠,發展都相當成功。 MAZAK在ICT的應用,主要是透過全球化網路的快速整合回應能力,為客戶提供從開發設計、生產製造、營業銷售到到售後服務等各項最佳化綜合問題解決方案。實施約5年來,其應用效益包括一、透過遠端監控、結合互動維修與診斷履歷庫,讓維修時程從100天減少至40天;二、從客戶訂貨、技術規格變更到製造測試,其出貨效率較以往提升了30%。 黃明和指出,台灣機械業發展迄今已出現若干瓶頸,運用ICT後應能做到無國界24小時服務、專業知識加值、快速反應市場需求、迅速維修、低故障率、高達交率等理想目標。 ********** 政府砸30億 協助傳產導入ICT 鑑於國內傳統製造業面臨大陸、印度、越南等新興經濟勢力崛起與全球經濟蕭條危機的衝擊。行政院本周一起至周四,一連四天舉辦產業科技策略會議(SRB)。昨天進入第二天議程,討論主題為「資通訊技術(ICT)促進傳統製造業加值策略」,邀請國內外專家共同討論如何運用科技,來促進製造業的創新營運、提升附加價值,以打造未來的傳統製造產業。 張進福表示,觀察全球產業的ICT應用趨勢,已明顯由降低成本的供應鏈應用,轉型為供應鏈深化、及延伸至設計鏈與客戶鏈的加值應用,同時必須強化上下游鏈結強度並整合營運流程資訊。 相較於國外大型企業的發展模式,台灣小型企業為主的傳統製造業平均人數較少,以及ICT應用服務也未能完全符合傳統製造業特性,導致傳統製造業產生數位落差的狀況。 經濟部工業局長陳昭義表示,台灣2007年傳統製造業產值達8.98兆元,工廠數達6.4萬家,員工人數達171萬人,相當於每六名就業人口即有一人於傳統製造業服務,比重極高十分重要。 為協助傳產業朝高科技化,而政府也陸續推出「提供ICT應用加值輔導」、「促進產業導入ICT加值的研究發展」、「鼓勵創新營運模式」、「提供ICT應用整合服務」等策略,希望儘速提升傳統製造業的競爭與服務能量。 【2008/12/17 經濟日報】 *********** 工商時報 2008.12.17 行政院科技顧問會議昨(16)日表示,今年產業科技策略(SRB)會議的重要議題,是如何把資訊通訊科技(ICT)的技術,運用在傳統產業。經濟部工業局表示,未來5年內將投入近30億的經費來協助台灣成為全球傳統製造業ICT加值應用的典範。 工業局局長陳昭義及副局長周能傳昨日應邀到SRB會議,針對ICT如何運用來促進傳統製造業加值策略進行報告。在經濟部工業局的定位中,傳統製造業包含了民生工業、化學工業、金屬機械工業。其中涵蓋了機械、模具、食品、紡織、運動用品等。 目前各產業在運用ICT時多半是運用在供應鏈方面以減低成本,但未來希望轉型為供應鏈的深化應用及延伸到設計鏈及客戶鏈的加值應用。工業局表示,製造業深化供應鏈及客戶鏈的創新營運模式,必須同時強化上下游鏈結強度並整合營運流程資訊。 工業局規畫2009年到2013年的5年內,投入新台幣29.5億元政府經費,來協助傳統製造業者利用ICT進行產業升級。其中,約有12億元的經費將運用在共通性的加值平台,政府打算運用其中的10億元來輔導傳統製造業體系及個案,預期可增加業者相對投資至少10億元。依據過去資訊電子業的經驗,平均政府投入1,000萬的經費協助一家體系中心廠商建置平台,可以帶動上下游相關業者約50家,創造約10倍的效果,由此推估,其效益將有新台幣200億。 依照科顧組的願景,希望2013年時,傳統製造業應用ICT的體系及家數,可望達到100個體系,即5,000個廠商加入,工業局表示,由於這次的輔導著重於產值及價值的提昇,預期可以創造出的加值效應將以15倍計算的效益,即新台幣300億元的效益。而屆時透過開發傳統製造業適用的解決方案或ICT服務平台的方案可望達到40項的目標。 除了投資在共通性平台之外,政府預算中有8億元將投入機械產業、民生產業可分配到9.5億。至於另外有2億元將用於輔導資訊服務等技術服務業者,協助開發傳統製造業適用的解決方案或ICT服務平台。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