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8/10 16:58:35瀏覽259|回應0|推薦0 | |
台灣大學公衛學院、台北榮總與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顯示,慢跑在內的六種運動可有效降低肥胖基因對人體的影響,而包括游泳、騎單車在內的六種運動則沒有顯著的效果。記者羅真/攝影2019-08-08 12:20聯合報 記者羅真╱即時報導
台灣大學公衛學院、台北榮總與國家衛生研究院等學者8月刊登於「科學公共圖書館·遺傳學」(PLOS Genetics)的研究顯示,慢跑在內的六種運動可有效降低肥胖基因對人體的影響,而包括游泳、騎單車在內的六種運動,沒有顯著的效果。 台大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副教授林菀俞說明,研究團隊運用「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當中超過1萬8000名成年人全基因體定型資料,延伸分析一個人的身體質量指數(BMI)、體脂肪率、腰圍與臀圍增加的基因風險分數。 即便基因風險分數高、屬「喝水就會胖」的天生弱勢也不要緊,因為基因表現量有機會因著後天環境或生活習慣來改善。這項研究顯示,有慢跑習慣的人遠離肥胖的效果最顯著—每增加一個標準差的基因風險分數,慢跑者比不運動者平均少增加1.02的BMI、少1.76公分的腰圍、少1.3公分的臀圍。其他有效的運動還包括爬山、健走、散步、瑜珈、土風舞或國際標準舞。 不過,游泳、單車、氣功、跳舞機、伸展操、太極拳等則未被發現有顯著的緩解肥胖效果。對此,林菀俞說,若以這份研究的限制來看,這份研究納入的對象本就較健康、裡頭沒有癌癥患者,研究也未分析與校正這群人的飲食習慣、是否有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因此可能影響這些運動的效果看來較不顯著。 林菀俞說,過去有研究發現,在冷水中游泳會特別刺激食慾,反倒使游泳後吃更多,因而影響減肥效果;另有研究指出游泳、單車、氣功、伸展操、太極拳等屬於低負荷量運動,可能因此緩解肥胖效果較差;跳舞機的效果不顯著,可能與在家使用較隨性、使用時間較短有關。 什麼樣的運動強度才能達到效果?林菀俞說,以這份研究來說,有慢跑習慣的人平均每月跑15次、每次42分鐘,有爬山習慣的人平均每月爬九次、每次119分鐘,有健走習慣的人每月走19次、每次49分鐘,有散步習慣的人每月走20次、每次47分鐘,有瑜珈習慣的人每月12次、每次70分鐘,有土風舞或國標舞習慣的人每月16次、每次77分鐘。 不過,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慢跑減肥。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黃國晉表示,慢性病患者或肥胖患者應先從低衝擊運動做起,像是散步、健走,再逐漸慢慢增加運動量與運動強度。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