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轉貼文章]量尺整人 對14題等於全錯
2007/06/06 19:31:34瀏覽606|回應3|推薦0
量尺整人 對14題等於全錯

【聯合報╱邱美虹/台灣師大科學教育所教授(台北市)】
2007.06.06 04:28 am


今年度第一次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答對題數與量尺分數對照表昨天公佈,讓我們對這樣的入學制度再做一次體檢吧。

首先是基測的定調問題。若是基本學力的檢定,試題偏易,低鑑別度應可以理解。但若是拿來做選才之用,試題具有鑑別度自是應該考量的面向。遺憾的是只是將聯招換了個基測的名稱,基本上仍是聯招選才制度,造成制度與方法不一致的現象,讓家長學生對考試制度不具信心,且因考題偏易,無法區別學生的素質,美其名為消除明星學校,其實是另一種的不公平。

其次是計分方式的公平性受到質疑。所謂的量尺分數,使得每一題扣分不相同,因此造成答錯不同難度的題目,卻取得相同的分數;抑或是答對不同題數卻可能擁有相同的分數。以今年數學為例,全部答錯和答對五題的考生都可獲得一分,換句話說,好不容易做對的數學每題只值零點二分而已,全部做錯或沒做答還有一分。再看國文、社會、和英文科的答對題數和量尺分數更是離譜,國文答對十題、社會答對十四題的考生都只能獲得一分;英文今年偏易,因此學生答對十一題和全部都答錯一樣得一分。

我有一位學生是國中老師,昨天她跟我說英文考完當天有位屬於低成就的學生興高采烈的跟她說,他答對了好幾題,很高興;但今天得知好不容易做對的幾題卻跟完全不會的同學一樣僅得一分,那份失望與沮喪表情,讓人不捨與深感無力。

基本上,整個的計算分數是在整高分群和低分群的孩子,前者為了一題兩題所產生的極大效應,不僅在學習過程中錙銖必較、目光如豆,在結果上還要要求完美;後者則是因為努力未受肯定,而造成自我放棄的心態。這已經不是教育的目的了。

最後,有關「擇優政策」是否充分的讓家長了解其對只考一次的學生而言是較為不利的。根據中研院學者研究指出,大部分未參加第二次基測的考生的分發名次大大落後。以台北地區考生而言,往後掉落的名次可達四千名,甚至有些考生影響所致可能因記分方式錯一題造成相差兩、三個志願,而由國公立高中變成私立學校進而造成家長額外的負擔,這樣的夢魘成真是不無可能的,學生的能力真的有這樣大的差別嗎?

孩子們要受兩次考試的煎熬,絕不是我們所願意看到的,但若是成為不公平制度下的犧牲品,則更是家長所不願接受的。教育當局指出,試題偏易以減少學生負擔和消除明星學校的迷思,前者從補習班林立可知是自欺欺人,後者則是明星學校依然存在而競爭更加惡化,以前是「一試定終生」,現在更糟是「一題定終生」。

我國在國際數學與科學評比中學科表現總是名列前茅,但是我們的學生充分表示不喜歡數學和科學,也是名列前茅,目前的考試制度公平性及公正性受到挑戰,只會剝奪更多學習的樂趣與態度罷了!

【2007/06/06 聯合報】@ http://udn.com/
( 興趣嗜好收藏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iveman&aid=1008419

 回應文章

雲水人間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量尺題簡單 訓練機器人
2007/06/12 20:53
【聯合報╱張顏暉/台大物理系教授(台北市)】 2007.06.12 04:14 am


每年基測,量尺計分方式總會引起爭議,但總是不了了之。我們應檢討量尺計分是否較傳統百分制合理,並有助學生學習。

量尺制有其學理依據,但是量尺加上中間偏易的試題,使這個計分系統僅在統計分布中段具有鑑別率,但在高分段及低分段皆嚴重失真。因此用量尺分數來做為分發依據,其實誤差值很大。這對參與競賽的人很不公平,因為結果與付出不成比例。

由於基測量尺在高分段是一個被扭曲的分布,也因此造成了錯一題扣五分、錯兩題扣八分的怪異現象。由於答錯的懲罰太高,因此鉅細靡遺與絕不可犯錯變成了學生準備考試的最高指導原則。但很不幸的是,這可能是最糟糕的學習方式,訓練學生重複不斷的做簡單的題目到如電腦般的準確,到後來只會造就出一群如電腦般,只會機械化做事,卻沒有思考能力的人。

當量尺加上中間偏易的試題被用來做為分發的依據,而導致學生的訓練往機械式的重複解題傾斜時,我們實應思考是否有較佳的計分方式能導正這個現象。

【2007/06/12 聯合報】@
雲水人間

雲水人間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量尺分數 試題更需高鑑別度
2007/06/09 11:17
【聯合報╱王釗洪/中正大學教授(嘉縣民雄)】 2007.06.09 03:48 am


基測原始的目的是要衡量國中生的基本學力,基測採用量尺計分的方式,也是為了客觀衡量某一學生在同一次考試總人數中所在的相對位置,以作為高中入學的門檻。此種設計原無可厚非,然而或許因為設計得比過往聯考的絕對分數精細,便被教育主管機關以及高中拿來做為升學選才的工具。

今年基測除了自然科以外,其他的考題偏易,把低鑑別度的考試用作升學的憑藉,便成為老師與家長質疑的焦點。如果基測量尺制度要作為高中入學分發的依據,則具有高鑑別度的試題似乎是必要的。

一個可行方法是,出題委員將試題分為難、易兩部分,或者分為難、中、易三部分。考完之後,分別計算各個考生各部分試題的量尺分數以及綜合量尺分數,最後再由各個高中參考多項量尺分數,自行交叉運用,作為招生入學的依據。

然而,量尺分數作為入學競爭的依據,會產生另一項潛在問題。量尺分數是一項經過標準化的相對分數,它顯示某一考生在某一科目答對的題數贏過多少人的成績。由於它是相對分數,它便代表個別考生與全體考生的互動關係,每一個考生成績的高低,不但會直接拉高或拉低全體的成績,而且理論上,全體成績的高低反過來也會影響個別考生的PR位置。這有點像社會科學中常見的因果循環,或者像環保問題的外部性現象。

量尺分數若加入作為入學依據的競爭性,由於它的因果循環作用,便有它策略上的意涵,老師們不可不知。舉例來說,以後某老師如果有一種很好的教學方法,能夠讓學生考試實力倍增,他最好不要沒有申請專利就到處張揚,因為如果其他外校學生學會了,因而使成績突飛猛進,這對他自己的學生便會產生不利的影響,雖然在有卅一萬考生的今天,這影響或許不會太大,但如果考生人數逐漸減少,因果循環作用難免愈來愈顯著。

【2007/06/09 聯合報】
雲水人間

雲水人間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這量尺 測驗賽車手考照?
2007/06/08 09:31

這量尺 測驗賽車手考照?
 
【聯合報╱朱綺鴻/建中數學科教師(台北市)】
 
 
什麼是量尺分數呢?例如今年數學錯一題扣六分、錯兩題扣十分、錯三題扣十三分,而英文錯一題扣五分、錯兩題扣九分,錯三題扣十二分,似乎不成比例,錯越多越划算…。還有,為什麼去年數學錯一題扣四分,今年要扣六分呢?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它的基本假設是每一個科目學科性質不同、難易不同,所以不同科目的每一題分數的價值是不一樣的。那麼,每答對一題分數的價值怎麼算呢?跟傳統考試不一樣的是每題得幾分,在考前或考試時試題卷上是不會告訴你的?因為必須等到考完,再根據每個科目所有學生答對題數的平均數與標準差來轉化成量尺分數。

用簡單的方式來說明,量尺分數是標準化過的分數,它不是絕對分數。也就是說要看你該科目答對的題數贏過多少人來推算。以這個科目所有學生答對題數的平均題數為基準,算卅分。例如,去年英文比今年難,去年所有學生平均答對題數是廿八題,所以答對廿八題的可得卅分,可是今年當題目變簡單時,所有學生平均答對題數是卅二題,所以今年必須答對卅二題的,才能得卅分。同樣的道理,因為題目變簡單造成全對的人變多了,那麼即使只錯一題,相對的名次卻落後了,所以去年數學錯一題扣四分,今年要扣六分。貴報曾有一篇報導「題目比去年稍易錄取分數反降低」,就是這個原因。

由於量尺分數是假設所有學生是常態分配,所以中間程度的學生比較集中,反而兩端的分數比較懸殊。六日「量尺整人,對十四題等於全錯」一文中,所提到「國文答對十題、社會答對十四題的考生都只能獲得一分;英文答對十一題和全部都答錯一樣得一分」為什麼呢?因為答對十四題跟全錯都已經落在某個百分比之後了。更殘忍的說,量尺分數已經認定答對十四題跟全錯的程度已經爛到沒有區別的必要了。

基測當初設計目的在於作為入學登記門檻,而非像現在是作為分發依據。簡單的說,當初只想以中間偏易的題目測驗學生是否具有國中畢業的基本能力而已,而沒有很高的鑑別度。就像我們去考駕照,只要考出通過或不通過而已。可是現在的基測,卻像是拿考普通駕照的方式去區分誰才是賽車的高手一樣的荒謬。

因為題目過於簡單,沒有鑑別度,使得前段的學生付出努力卻得不到相對收穫;而後段的學生付出努力,結果答對十四題跟全錯被認定一樣爛,於是自我放棄?這樣的計分方式如何教育學生什麼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2007/06/08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