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3/27 12:19:04瀏覽493|回應0|推薦2 | |
不過是具屍體 Stiff : The Curious Lives of Human Cadavers ---------Mary Roach Stiff 說是《僵》屍 太驚悚了 就說《屍體》還是叫人心裡發毛 只是一具失去生命力的肉體而已
卻有著感情的因素 讓一般人很難去面對 去談論 凡是〝生物〞就是具有生命的個體 有生 就有死 接受生命的喜悅 就得面對死亡的悲痛 死亡,在生命燃盡時,是悲傷沉重的, 失去所鍾愛的人,或是即將拋下所愛的人世 不過 哀傷與悼念的 其實是那無形的《亡靈》 曾經留下的一顰一笑 所作所言 縈迴在生者的腦海中難以忘懷 至於所謂的《cadavers》 不是在熊熊大火中灰飛煙滅 就是藏身棺木中 深埋土裡腐化剩白骨 只是 沒想到 仍然有那麼多的〝臭皮囊〞 卻能發揮它(已經是無生命體了)的殘餘價值 創造世人福祉 Mary Roach 原本只是一位旅遊記者 卻秉著一份好奇 轉而追求科學異土的獨特趣味 更叫人佩服的是那份勇氣 竟然去探索這塊乏人問津的領域 而且都親身採訪 親眼目睹 只遺憾不能親自體驗 一、 整容拉皮手術的練習品 整形外科醫生用〈剛出爐〉尚未經過防腐處理的頭顱 依著示範教學的錄影帶操刀 善用〝否認機制〞物化眼前的頭顱 只當它是蠟像 是塑膠面具 或許也是因為這樣的適應策略 讓醫生們在醫術的精湛進步中卻失去了人性 二、 醫學院學生必修的大體解剖 早在紀元前三百年亞歷山大大帝時期的埃及 托勒密一世是史上第一個准許從醫者 為求瞭解身體功能運作而切割死屍的統治者 赫羅非勒斯 頂著解剖學之父的聲譽 他是第一個分解人體的醫生 十七世紀的外科醫師兼解剖學家 哈維不僅以發現人類循環系統著稱 更是醫學史上少數對其使命奉獻至深的名醫 三、 協助犯罪鑑定科學的發展 讓肉體曝置於大自然中依環境不同 時間因素 觀察腐爛的程度 和菌噬 蛆蝕的範圍 因為瞭解愈透徹 就愈能研判遭謀殺的時間和地點 並以屍臭味訓練搜索犬 追尋罹難者的屍首 進而發展至殯葬業著的防腐技術 讓某些偉人 或特殊人物 甚至只是一般平民百姓 在葬禮過程中 保持肉體的清新 供人瞻仰 四、 汽車製造商測試人體所能承受之撞擊力 第一項貢獻就是〈擋風玻璃〉的改進 然後是安全帶、安全汽囊、儀表板襯墊等等 根據統計數字 從 1987年起 由於車輛安全改良 每年平均挽救了八千五百條生命 五、 在空難中留下比〈黑盒子〉更多的蛛絲馬跡 尤其發生在海域的空難 當黑盒子和機身碎片 深沉茫茫大海 無法打撈時 屍體則會浮出水面 藉由解讀受害者的傷痕 分析駭人的發生過程 甚至比對座位表 不同區間受傷程度的差異 並改進飛機的防火設施和緊急逃生艙 六、 319 的彈道測試以瞭解槍傷形成的機制 1993 年 美國國家司法研究院經由測試記錄 研發非致命性子彈 用於壓制暴動份子 軍方武器發展也因此設計易碎子彈 以解決〈過度設穿〉或〈跳飛〉而傷及無辜 至於防彈背心 防爆衣 甚至專為清除地雷的 保護裝備都是以忍受度評量測試的產品 七、 耶穌受難的歷史考證 即使是宗教界為鑽研十字架上的歷史遺跡 也契而不捨的藉以探索研究鐵釘手掌或手腕處 「我們身為醫師 解剖學家 生理學家 我們這些知情者應該向外宣揚 這可悲的科學將不再只是解除同胞的痛苦而已 我們的科學將完成更偉大的任務 那就是啟蒙眾生」 八、 亡魂何處去 數世紀以來 人類爭執於死亡要如何定義 要如何確切指出靈魂出竅 消逝的時刻 1907 年 Duncan Mcdougall 醫師曾設計實驗 測量出死亡的剎那 將失重四分之三盎司 卻無法解釋證明 失去的是什麼 現代醫學群體大致上對於腦部是靈魂之居沒有異議 是生 是死 由腦掌控 理智上 大部份的人可以坦然接受腦死和器官捐贈 的觀念 但在情感層面上 要真心接納 就困難多了 不過 如果因此挽救了其他人的生命 是何其偉大 多麼了不起的貢獻 九、 不可能的任務 1791 年法國巴黎 以斷頭台取代繩套 正式成為劊子手的行刑工具 理論上是瞬間致命 是較人性化的極刑手段 科學進步後 醫術上卻努力在延保頭顱的生命力 努力在頭顱的移植手術 只是 至今仍然沒有神經外科醫師可以 重接脊椎神經 修復神經功能 十、 人肉食譜 1597 年 中國人李時珍編纂的《本草綱目》中 提出各種人體療方 採用人體各部位 各衍生物 治療各種奇症怪病 還有阿拉伯的〈蜜漬人〉 埃及的〈木乃伊〉 也都是藥方 卻都只是歪打正著的民俗療法 十一、 有機堆肥 1874 年 美國首座火葬場搭建使用 改革了土葬法 不久的將來 葬儀社將以處理牛 馬屍體〈組織消化〉 的方式處理人的遺體 似乎是既經濟也更符合環保 2003 年以前 瑞典生物學家 Susanne Wiigh-Masak 希望完成以有機肥料的精進技術取代焚化 「死亡帶來了新生命的可能性 軀體化作別的事物 而別的事物盡可能帶來積極的影響」 十二、 選擇權 趁還活著的時候 還有權作決定 務必留下白紙黑字 交代親人 如何處置自己的遺體 不過 「死了之後發生什麼事 就不干死人的事了」 針對遺體處置鍿銖必較的人 可能就是無法對逝去釋懷的人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