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12/22 23:46:03瀏覽285|回應0|推薦3 | |
日前中正紀念堂拆牌改名事件鬧的沸沸揚揚,捧紅了新小丑後,中正紀念堂也失去鎂光燈的注意,或許沈澱與冷清反而可以重新思考這件事以及場域與個人記憶之間的關係。 在換上新的所謂「自由廣場」後的沒幾天,一天傍晚,我牽者念幼稚園女兒的手去國家音樂廳欣賞音樂會。走過廣場,看著「自由廣場」四個王羲之行書的大字除了感覺不倫不類(行書通常是日常書寫之用,作為題匾並不合適,顯得不夠莊重,所以多用楷書。這些中華文化白癡!),還多了 幾分陌生。感覺像一同長大的同伴去整了型,除了痣,看似同一人,卻再也找不會往日的記憶與熟悉。 女兒突然問我,有國父紀念館、中正紀念堂,到底什麼是紀念? 我說,紀念就是為了記住一個已經不存在的人或事所做的事或物。(難道台灣的民主已死,所以需要紀念?)像國父紀念館是紀念國父孫中山,他已經死了好久,人們為了紀念他建立中華民國有功,所以蓋了個紀念館紀念他。中正紀念堂就是紀念以前有一個叫蔣中正的人作了總統,對社會有些貢獻,所以紀念他。 另外,紀念是讓我們有機會回想起一些值得記住的時刻,通常是一些美好的時光。例如,我們出遊時會拍照、買紀念品,就是為了幫助我們回憶出遊時的點點滴滴。 紀念有時也是一種紀錄,就像父母會保留孩子許許多多的第一次,如胎毛、塗鴉,為的是記錄孩子的成長。 紀念是為了那一去不返的時光,是為了已經不存在的事物。 女兒,妳要記住,沒有人有權更改妳的記憶,因為人最可貴的就是記憶! 我看著冷清的廣場上有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身影遠去,那是我青澀的高中、激情的大學、獨行的研究生,那些歲月一一與我擦身而過,一去不返了。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