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錄自 大乘講堂 力發老師) 從前梁武帝拜寶誌公修學佛法,寶誌公雖利用諸多善巧方便的方法,使梁武帝能志心道 業,但是梁武帝奢華的習性仍是未改。有一天,梁武帝請寶誌公來聚會,就命歌女跳舞 演戲,待歌舞達到最高潮時,乃側身問寶誌公說:
「這戲演得好看嗎?」
寶誌公心中不高興,就回答說:
「不知道!」
梁武帝覺得很奇怪,納悶地向寶誌公說:
「戲明明就在您面前開演著,您為什麼說不知道呢?」
寶誌公心中一想:機會來了!於是就回答說:
「陛下如果不信,可將獄中的死刑犯放出三個人來,我自然會告訴陛下其中的道理。」
於是梁武帝吩咐下去,三個死刑犯很快就被提領到寶誌公面前跪著,寶誌公就對這三個 死刑犯說:
「你們三個人都是即將處斬的死刑犯,今天每個人頭上都放著一盆水,跪在戲台前,等 戲都演完以後,盆中的水沒有滴漏出來,我就奏請萬歲赦免你們的死罪;如果水有一滴 漏出,立即就地處斬。」
三個死刑犯領命而去,跪在戲台前,戲演到最熱鬧時,寶誌公就對梁武帝說:
「陛下現在可詢問那三個死刑犯,戲好看嗎?」
梁武帝就對三個死刑犯問道:
「戲演得好看嗎?」
三個死刑犯異口可聲說:
「我們不知道。」
梁武帝聽了很生氣罵道:
「戲在你們面前演出,你們為何都說不知道呢?」
三個死刑犯回說:
「我們只顧頭頂上的那盆水不可滴出來,滴出來就得立即處斬,那裡有心情去注意到戲 演得好不好看!」
寶誌公趁機會告訴梁武帝說:
「其實一個真正的修行人,也是像那三個死刑犯一樣,如此這般專心辦道的。」
附註:在唯識《百法》中,有所謂的五遍行,即:作意、觸、受、想、思。一切心生起 時,必先注意、留神,否則就會「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然後再使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與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相接觸,即起領納外面的 順、違或無記等境界,於是對於外境加以取像、認識,最後能令心起諸造作:善、不 善、無記等事。所以有一首偈說:「六根門頭盡是賊,晝夜六時外徘徊;無事上街逛一 趟,惹出是非卻問誰?」因此修行就要像《楞嚴經》「大勢至念佛圓通章」中所說的: 「佛問我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之所以為凡夫或為聖人,就是在這個時候見分曉了。若順著外塵隨波逐流,就是在漫漫 的眾生大海中載浮載沈著,毫無了期;若能在六根對六塵之剎那,即時迴光反照,如逆 水行舟,「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才有個分頭可言!正是「塵勞迥脫事 非常,緊把繩頭做一場;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觀照好自己的六根門 頭,就是在修道了啦!不要再故弄玄虛,讓人感覺丈二金剛摸不著邊,修道就是在這裡 修,何必一定要訪仙探勝去呢?
正是「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 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