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3/15 15:52:47瀏覽1726|回應0|推薦5 | |
收集、整理、配圖:✽ 貓 ✽ (圖片與資料來源:網路)
迷你菜園 耳環、項鍊戴著種 【編譯鄭曉蘭/綜合報導】咦?手機吊飾或耳環內部竟然有棵長在土壤中的嫩芽!這不是大白天做白日夢,而是日本業者研發出號稱全球最迷你的菜園-「綠色膠囊」,不但可以讓人隨時隨地觀察植物生長情況,還能當作身上的各種裝飾品,帶著菜園趴趴走。 日本長崎市的環保創投公司「真崎ENVEC」以塑膠製成長5公分、重6公克的野菜栽種容器,再以該社獨創的輕量保濕泥炭土壤舖底,灑上野菜種子後,約10天就能發芽。目前種子種類有青椒、迷你番茄、高麗菜以及羅勒,等到膠囊難以容納植物時,還能將植物移到一般栽種容器或花園中繼續栽種。定價約台幣700元的綠色膠囊推出後,靠著網路以及口耳相傳獲得廣大回響。 一名日本的小三女孩在媽媽推薦下,將綠色膠囊戴在脖子上當項鍊,她說:「每天都很期待種子什麼時候會發芽、有沒有繼續長大。不過,以後可能會捨不得吃它。」 【自由時報 2009/02/04】
可溶於水的神奇布料 【民視新聞黃文玲綜合報導】英國時尚界與科學界,最近攜手合作研發出一種可溶於水的布料,科學家希望以後將這種技術,運用到可拋式手術衣,用完後扔到水裡,就自然分解,可免去焚化造成的污染。 這是一件特殊材質的布料,把它扔進水裡,仔細看,它竟然在水中開始溶解了,只留下顏料,是不是很神奇?不過這個創新,不光是在材料科學的突破,還別具哲理。 史托瑞教授找了化學專家雷恩教授,利用特殊聚合物,研發出這個可溶於水的布料,不過,如果穿上這種布料的衣服外出,遇到下雨,那可不是會從有穿衣,變成穿了國王的新衣,全身光溜溜?別擔心,目前這種布料不太可能生產,因為史托瑞教授的主要目的是,引發大眾對資本主義社會「用過即丟」的反思。 史托瑞教授要批判的,是時尚界為求變而求變,以及消費社會的浪費,卻對環境造成無可挽回的傷害,不過與她合作研發的雷恩教授,希望將技術運用到手術衣,可免於焚化造成的污染。 【民視新聞網 2009/02/13】
手機也有「呼吸、心跳」 【民視新聞林聖卿綜合報導】手機的功能日新月異,不過您有看過會呼吸的手機嗎?德國柏林一家電訊實驗室最近利用精密的機械裝置,讓手機在收到簡訊或有未接來電時,能做出呼吸或心跳的動作。 手機操作愈來愈複雜多變,除了基本的通訊和影音娛樂,現在又多了一項特異功能,這個隨著機械擺動、規律地做出膨脹收縮的藍色小包裝,就是柏林一家電訊實驗室正在研發的「會呼吸的手機」。 手機不是生命體,當然不是真的在呼吸,專家只是利用精密的機械裝置,模擬人類做出呼吸急促或脈搏加快的動作,以便提醒使用者已經收到簡訊或是有未接來電。 另一款同樣在研發中的手機則是以模擬人類心跳的方式,靠螢幕上規律的閃光和機體的震動,來達到相同的提醒效果。 這種會呼吸和心跳的手機看起來創意十足,但目前都處於概念性的研發階段,會不會上市量產恐怕還是個未知數。 【民視新聞網 2009/02/25】
3G手機加值服務 新奇又趣味 手機的功能越來越多元,現在還可以當樂器。 看著螢幕打鼓,還是要整支手機拿起來當陶笛吹,想彈鋼琴也OK;不只當樂器,手機還可以變成電蚊香,因為它發出的音頻可以騶趕蚊蟲;3G手機多功能用途,滿足更多用戶需求。 【TVBS 2009/02/23】
超窩心販賣機 會照三餐問候 【民視新聞黃文玲綜合報導】自動販賣機對日本民眾而言,已經是生活中的一部份,販售的商品也不斷推陳出新,拉麵、關東煮和可麗餅這些食物,通通可以在自動販賣機買到,而且24小時全天候供應,再也不怕想吃時買不到。 宮崎縣這個海港有個20公尺高的超大自動販賣機,賣的商品是海水作成的冰塊,是當地漁民保持魚貨鮮度的好幫手。 有趣的販賣機還有這一台,居然可以分辨出購買者是不是已經成年,原來販賣機內藏一台小型照相機,民眾買菸前對著照相機鏡頭一照,短短時間內,販賣機就能判別。 最近販賣機的附加功能也越來越多,好比說會照三餐跟民眾打招呼,早上、中午和晚上,聽到的問候語完全不一樣。 自動販賣機不但讓民眾的生活更方便,也成了上班族的最佳啦啦隊。 【2008/05/09 民視新聞網】
NMDA受體 有助消除恐懼記憶 【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成功大學基礎醫學研究所博士班學生毛盛駿從動物實驗中發現,投與NMDA受體這種可使人體及動物興奮起來的成分,可消除記憶。將來也許可像橡皮擦一樣,擦去一些不愉快的記憶,進而協助像四川大地震後併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災民,走出傷痛。 毛盛駿因這項成果獲得第三屆永信李天德醫藥科技獎「傑出論文獎」的肯定。本屆永信李天德醫藥科技獎有三個獎項,「卓越醫藥科技獎」得主是長庚醫學院院長魏福全及郭悅雄教授;「青年科學家學術研究獎助金」得主為鄧述諄、施修明及譚婉玉;「傑出論文獎」有八名得獎者,除毛盛駿外,另七名年輕得獎者分別是朱伯振、林怡伶、林暉皓、楊慕華、劉浩屏、蔡國旺及藍心婕。 記憶是伴隨人類成長最重要的動力之一,但有的記憶溫馨甜美,有的卻讓人不堪回首。近年來,國內外不少研究團隊紛紛投入這個研究領域,期能留住好的記憶,抹去不好的記憶。毛盛駿等人也在成大簡伯武教授指導下,展開「如何消除恐懼記憶,開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藥物治療」的研究。 毛盛駿表示,NMDA受體是人體及動物興奮的接受體,在學習過程中需要它,在消除記憶過程中也常見它的蹤影。在以大鼠為對象的動物實驗中,他們先以光電配對來引發大鼠的學習,每看一次光,就電擊腳底一次,讓它們痛得不停跳動,因此只要一看到光,這些大鼠就想到電擊的不愉快記憶。 隔天,當記憶形成了,再讓這些大鼠只看光,卻不去電擊它。結果發現大腦杏仁核部位先前曾被從腦部注射NMDA受體的大鼠,逐漸學習到這些光是無害的,忘記舊有記憶,並形成新的記憶,跳動頻率明顯減少;反觀未注射NMDA受體的大鼠,疼痛記憶依舊鮮明,還是不停跳動。 毛盛駿表示,許多證據顯示,記憶消除的訓練模式,並非真的把舊有記憶消除,而是形成一個新的抑制性學習,來防止原有記憶的表現。 他說,NMDA受體以前曾用來治療肺結核,後來醫界意外發現這種成分竟有助於緩解懼高症,研判具有消除記憶的潛在作用,因而積極朝治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方向研究。毛盛駿強調,NMDA受體只是個開端,透過藥物化學的不斷研發,今後應可研製出更多類似藥物,再透過這些藥物活化的機制,消除某些不愉快記憶,加速患者心靈重建速度。 【2008/05/30 聯合新聞網】
日商推出新時代數位樂器 聽覺視覺同時享受 【法新社東京二十一日電】日本山葉公司發明一種新的電子數位樂器,讓使用者在創作與演奏音樂時可以像作畫一樣揮灑自如,山葉表示,預期市場會對這種樂器相當感興趣。 山葉先讓這款樂器在英國提前上市,上週開始在日本上網販售,售價十二萬一千日圓(台幣三萬五千多元)。 根據公司表示,開賣第一年計畫賣出一千台,如今已經賣出了數百台。 這台正方形樂器二十公分見方,一面設有兩百五十六個按鈕,可以用不同模式演奏。 演奏者只要按下若干代表特定音符的按鈕,就能製造出基本的系列。 這款樂器名為「TENORI-ON」,研發者之一西堀佑告訴法新社:「你可以在二十分鐘內編出音樂。」 機器演奏音樂時,按鈕上的發光二極體(LED)也能製造出視覺效果,如點、線與其他更複雜的圖案。 在「繪圖模式」中,使用者可以自由畫出線條來創作音樂,而「推動模式」則可透過按鈕製造漣漪效果,隨著音調逐漸改變,周圍的按鈕也會發光。 TENORI-ON這款樂器,背面也有兩百五十六個按鈕,當表演者演奏音樂時,觀眾可以看見背面的按鈕發光;這款樂器的名字源自「tenori」這個詞,這在日文中是「掌上型」的意思。 【2008/05/22 法新社】
人類幹細胞 治癒脊損老鼠 陽明大學、北榮 聯手研究成功 【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台灣完成世界首例人類幹細胞成功修復老鼠脊髓損傷研究!研究論文並在去年年底於公共科學圖書館(PLOS ONE)雜誌發表,為台灣再創第一。 全球首例 台灣第一 這項研究是陽明大學與台北榮總合作,將人類的臍帶間質幹細胞植入脊髓損傷老鼠受損脊髓處,結果發現,人類臍帶間質幹細胞會分泌生物激素,成功修復老鼠受損神經,使老鼠下肢因而恢復行動能力。 研究者指出,從人類臍帶間質幹細胞可以成功植入異種老鼠體內,顯示在同種的人類之間更不會產生排斥,且人類臍帶間質幹細胞取自孕婦生產廢棄的臍帶,數量豐富,也沒有道德爭議的優點,這項研究結果將有助於研發治療脊椎損傷的藥物。 脊椎損傷或截斷,會導致下肢癱瘓,如何修復脊椎損傷?一直是醫學界努力的方向。陽明大學解剖學科教授傅毓秀表示,目前治療脊椎損傷的研究,大都在脊椎受傷處加入一些滋養因子,以提高神經修復的機率,植入幹細胞就是其中的一種方式。 此次的研究先切斷大老鼠的第八節脊椎,造成大白鼠下肢癱瘓,實驗分為控制組,也就是不替脊椎損傷的大白鼠植入人類臍帶間質幹細胞,另一組為實驗組,即在脊椎損傷大白鼠的脊椎損傷處植入人類臍帶間質幹細胞。 傅毓秀指出,實驗結果發現,植入人類臍帶間質幹細胞的大白鼠,經過3、4週後,其下肢的行動能力與未植入人類臍帶間質幹細胞的大白鼠相較,即出現明顯差異,兩個月後,植入人類臍帶間質幹細胞大白鼠的下肢3個關節均能活動,且可與前肢協調爬行。 傅毓秀表示,這個研究結果將有助於未來脊椎損傷治療藥物的研發,尤其人類臍帶間質幹細胞取自孕婦生產廢棄的臍帶上豐沛的「凝膠」,雖然今年2月,日本也發表了類似的研究,但日本是以人類纖維母細胞載入4個基因之後,形成幹細胞,再做實驗。但因基因需要病毒載入,病毒可能產生一些問題是其研究的主要缺點。 反觀台灣研究團隊所做的研究是取自人類臍帶間質幹細胞,不僅取得容易,沒有道德上的爭議,不用配對,可以用別人的幹細胞,是一大優勢。 【自由時報 2009/03/08】
訂做完美baby 髮色膚色自選 【編譯魏國金/綜合3日外電報導】曾在1970年代開創試管嬰兒研究風潮的先驅史坦柏格醫師,已讓數千對父母決定子女的性別,現在他更進一步,將在未來半年內讓準父母得以選擇孩子的眼球顏色、膚色與髮色。他說,第一個外觀「訂做寶寶」可望於明年誕生,全程費用為1萬8000美元(台幣63萬餘元)。 這種「訂做寶寶」服務引起生命倫理學家與人權團體的抨擊,天主教教宗本篤十六2週前也對「沉迷製造完美孩子的研究」提出警告。英國不孕症專家拉克伍德質疑,以如此方式應用相關科學是否道德?她批評這不啻「讓寶寶成為你從架上購買的貨物」。 引發人權團體批評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這門科學根基於「胚胎著床前基因診斷」(PGD)技術,亦即在發展尚屬極早期的胚胎中抽出1枚細胞進行檢測,若該胚胎正常健康,則可植入母體子宮。 史坦柏格在紐約曼哈頓與加州洛杉磯經營的「生育研究所」(Fertility Institutes),將應用PGD技術,選擇出有金髮、藍眼等中意基因的胚胎,植入母親子宮繼續妊娠,其他胚胎則予以捨棄。 部分父母有醫學考量 他說,尋求這項服務的準父母或許有醫學與外觀的考量,比如已有孩子罹患黑色素瘤的父母,可能希望有個膚色較深的寶寶,以免日後罹患皮膚癌。當然也有父母純粹希望生出金髮壯丁。 事實上,「生育研究所」已為進行胚胎染色體異常基因篩檢的父母,提供外貌特徵的胚胎選擇服務。該診所網站指出︰「並非所有顧客都可以接受這些檢測,對於眼球顏色、膚色等要求,我們也不保證達到『完美預測』的水準。」 曾參與全球第一個試管嬰兒計畫的史坦柏格說,迄今成效最好的是北歐血統的夫妻檔,因為他們的基因庫被稀釋得最少。 【自由時報 2009/03/04】
另外還有在「重灌狂人」那裡看到的資訊 ——
前期文章:科技新知(三)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