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給青年詩人的信
2012/10/10 14:21:07瀏覽478|回應0|推薦1

昨天偶然的在搜索我要的圖書時...意外看到這本書,書很薄,字體編排很簡潔...就順手借了回去。沒想到卻讓我一讀就難以放下,反覆的咀嚼著裡面的文字,覺得受益良多。

這些書信的開始是由於一個青年詩人寫了一封信給了里爾克,向他赤裸地坦陳他內心許多地困擾,里爾克以一位前輩之姿,一個過來人,親切的給予他指引,就向人生的導師一樣。

這十封信論到兩性的愛,嚴肅和冷嘲,悲哀和懷疑,論到生活和職業的艱難-這些都是青年人心理時常起伏的問題。

人們愛把青年比作春,這比喻是正確的。可是彼此的相似點與其說是青年人的晴朗有如春陽的明麗,倒不如從另一方面看,青年人的愁苦,青年人的生長,更像那在陰雲黯淡的風裡,雨裡,寒裡演變著的春。因為後者比前者更漫長,沉重而富有意義。

生命無時無刻不需要生長,而外邊卻不永遠是日光和溫暖的風。青年要擔當許多的寒冷和無情,淡漠和誤解。他們一切都充滿了新鮮的生氣,而社會的習俗卻是腐舊的腐舊得就像是洗染了許多遍的衣衫。他們覺得內心和外界無法協調,處處受著限制。 <摘自譯者續>

第一封信 (青年寄了自己的作品請里爾克評論以後...有一段我非常喜歡的回覆)

你向外看,是你現在最不應該做的事。沒有人能給你出主意,沒有人能夠幫助你。只有一個唯一的方法,請你走向內心。探索那叫你寫的緣由,考察它的根是不是盤在你心的深處;你要坦白承認,萬一你寫不出來,是不是必得因此而死去。這是最重要的:在你夜深最寂靜的時刻問問自己:我必須寫嗎?你要在自身內挖掘一個深的答覆。若是這個答覆表示同意,而你也能夠以一種堅強、單純的「我必須」來對答那個嚴肅的問題,那麼,你就根據這個需要去建造你的生活吧;你的生活直到它最尋常最細瑣的時刻,都必須是這個創造衝動的標誌和證明。然後你接近自然。

你要像一個原人似地練習去說你所見、所體驗、所愛、以及所遺失的事物。不要寫愛情詩;先要迴避那些太流行、太普通的形式:它們是最難的;因為那裡已聚有大量好的或是一部分精美的流傳下來的作品,從中再表現出自己的特點則需要一種巨大而熟練的力量。所以你要躲開那些普遍的題材,而歸依於你自己日常生活呈現給你的事物;你描寫你的悲哀與願望,流逝的思想與對於某一種美的信念──用深幽、寂靜、謙虛的真誠描寫這一切,用你周圍的事物、夢中的圖影、回憶中的物件表現自己。如果你覺得你的日常生活很貧乏,不要抱怨它;還是怨你自己吧,怨你還不夠做一個詩人來呼喚生活的寶藏;因為對於創造者沒有貧乏、也沒有貧瘠且不關痛癢的地方。

如果從這反思,從這向自己世界的深處產生出「詩」來,你一定不會再想問別人,這是不是好詩。你也不會再嘗試讓雜誌去注意這些作品:因為你將在作品裡看到你親愛的天然產物,你生活的片段與聲音一件藝術品,只要它是從「必要」裡產生的,就是好的。在它這樣的根源裡就含有對它的評判:別無他途。所以,令人尊敬的先生,除此以外我也沒有別的勸告:走向內心,探索你生活發源的深處,在它的發源處你將會得到問題的答案,是不是「必須」創造。它怎麼說,你怎麼接受,不必加以說明。它也許告訴你,你的職責是藝術家。那麼你就接受這個命運,承擔起它的重負和偉大,不要關心從外邊來的報酬。因為創造者必須自己是一個完整的世界,在自身和自身所聯接的自然界裡得到一切。

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1926)
為德語區著名詩人,生於布拉格,居住於德國慕尼黑、柏林。
結識羅丹、紀為以及藝文界人士,並曾與女雕刻家Clara Westhoff有過短暫的婚姻關係。
他遊歷歐洲各國,曾旅居義大利、斯堪地那維亞以及法國等。
不論是他決定無業過活,或是為了純粹作為一名詩人而存在,為了創作,他寧奉獻自己的生命於藝術,並追尋一種不朽,即他所創作、尚無人可以比擬的語言與藝術的世界。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t18nan&aid=693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