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以色列現代舞:逾越節之歌
2018/04/06 09:35:56瀏覽5060|回應0|推薦0

逾越節之歌

(以色列現代舞)

歌名:אחד מי יודע,音譯:Echad Mi Yodea
作詞:Haggadah of Passover(逾越節哈加達文本)
作曲:逾越節晚餐傳統歌曲
演唱:演唱者眾
舞名:同歌名
編舞:Ohad Naharin,西元2000
舞蹈演出:Batsheva - the Young Ensemble

“If you don’t take a leap of your faith, you’ll never be able to dance.”
(
假如不鼓起勇氣放手一搏,妳永遠都無法跳好舞)

今天青蛙老師換個口味,介紹一首以色列的現代舞.青蛙老師大學時代的現代舞老師李小華老師在課堂上曾經介紹與推崇以色列現代舞的水準相當不錯.而以色列現代舞之所以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水平大幅提升的原因,青蛙老師在青蛙的窩部落格"以色列土風舞-多美麗"中有詳細的介紹(請參閱:http://blog.udn.com/frankflin01/90009681).

   

這首逾越節之歌是 Ohad Naharin所編的75分鐘,無中場休息,一氣呵成的舞作Deca Dance中的一折.舞名為:אחד מי יודע ,英譯:Echad Mi Yodea,意思是逾越節所唱的歌,歌詞內容則是記載逾越節規矩的猶太本文,歌曲形式是重複堆疊的形式(cumulative song).

  

本舞簡介:

一開場,希伯萊文的開場白:"力量的虛幻,猶如瘋狂與平靜之間的那條細微的分界線;笑聲的背後藏著恐慌,疲憊與優雅並存."直接點出這首舞作的意涵.重複的站立,坐下與搖擺是在喚醒猶太教堂裡人們的注意,同時也呼應逾越節之歌的重複堆疊形式.而成堆的凌亂衣服,鞋子意味著納粹在二次世界大戰中對猶太人的大屠殺.整首舞編舞者與舞者努力表達出對以色列歷史的緬懷與敬意.

  

至於為什麼最後一個舞者總是跌倒呢?原因是,在排舞的時候,Ohad Naharin改變了動作,而排在最後的舞者沒有聽見,來不及反應,一個踉蹌跌倒了,於是Ohad Naharin乾脆就把這個小插曲編入這首舞裡面,好玩吧,呵呵~~~.




民國111年1月18日新增:

本舞的編舞者為有Mr.Gaga之稱以色列的名舞蹈家
Ohad Naharin.雖然他已歸化為美國籍,但他和老婆與女兒長居以色列.他是世界著名的編舞家,更是國際首屈一指的以色列現代舞團Batsheva的藝術總監.
最特別的是他發明了一種舞蹈語言,就叫做Gaga.


以下引用作者無明於民國109106日於wordpress發表的文章每人皆是舞者中對這種舞蹈語言的描述:


“Gaga
是一種思考方法,它鼓勵舞者去體驗周遭的人、事、物等。其實每個人都對外界,環境,文化,甚至生活都有感覺,但在追趕物欲生活中,人往往忽略了那原來的感覺,然後感應外界的天線就鈍了。例如雨聲,城市人在雨天就只想避雨,感應雨聲,傾聽雨聲的感覺和情懷不知在那年已被忙碌沖走了。

Gaga
就是reactivate外在接收的天線,然後將訊息回歸内觀,透過自我覺察,自我談話,去體驗新感覺舊事物,從而更了解自己。舞者用肢體去表逹並給予事物一個舞蹈的型態。簡單來說即是Give a new order to an order

Gaga
的思考模式帶领着舞蹈界,鄭忠龍接手的雲門舞集,他就運用Gaga模式,令舞者探索更多的可能性。他告訴舞者「風」,舞者就傾聽風,尋回從前忽略的風影。「混沌」,舞者就想混沌是什麼,然後她想起胎兒寄生在母親的感覺,看不見,但肢體在肚內翻滾,探索那柔而原始的動作。

Gaga
獨特的地方是告訴身體要做什麼之前,先傾聽它,並且了解,必須超越每日熟悉的界線, 打破常規, breaking learnt bias,一切就自然而然的。鄭忠龍在創作《定光》時,帶舞者上山體驗自然,山路崎嶇,他想什麼是舞步呢,赫然發覺步伐隨山路地型曲折而改變,時而鈄行,時而直行,一斜一直一彎一停,那已形成打破常規的舞步。


“Gaga
衍生創意,那麼作品也必然存在Gaga的原貌。Ohad Naharin其中一部經典作品《Echad Mi Yodea》,一群身穿猶太服飾的舞者圍坐成半圓形,不斷從椅子上輪流躍起、翻騰,掙扎、整理,然後坐下。其中一位舞者總是在動作的最後,跟不上節奏,癱軟跌趴在地上。 歌曲重覆,舞者們的動作也跟著節拍越來越快。最後一節,舞者褪下身上的衣服,長褲、鞋襪向中心飛擲,唯一是跟不上節奏的舞者,到最後依然夜衫整齊。


此舞的歌曲跟舞名相同,也是叫《Echad Mi Yodea》,意思是逾越節所唱的歌,歌詞內容則是記載1-13 這些數字在猶太教中的簡單要義。歌曲形式是重複堆疊的形式(cumulative song)。Ohad Naharin 以此曲作意涵,不停重複的音樂,舞步意味着猶太人千百年來累積的顛沛流離,重複被驅趕、被迫害,不屈不撓地重新站起,然後又再重覆。以色列哭牆的眼涙,世世代代,巨大的石塊中塞滿了各種小紙條,希望,失落,愛恨,不甘,尋求救贖,回家,喘息,重新再來。

中後場,舞者把身上的衣物拋出台中央,象徵納粹在二戰中對猶太人的大屠殺,而不斷跌倒的舞者,最後成了唯一衣著完整的人。其實在排舞時,Ohad Naharin突然改變了動作,而排在最後的舞者沒有聽見,來不及反應,一下狼狽就跌倒了。於是Ohad Naharin就把這個Gaga意識的小插曲編入舞蹈中。那個不斷跌倒的人就是不能跟上時代節奏的人。

欣賞此舞的原精神包括《7 Days in Entebbe》的導演José Padilha,電影以真實故事為旨,講述以巴衝突帶來的1976年劫機事件,故事也以此舞和舞曲作貫線,其意就是帶出以巴多年的糾纏。萬死千生,業感如是,民族仇恨,難分難解。無論以色列,巴勒斯坦,甚至加沙都是西西弗斯Sisyphus,必須將一塊巨石推上山頂,而每次到達山頂後巨石又滾回山腳,如此永無止境地重複滾上滾落,永劫輪廻。

Ohad Naharin以現代舞《Echad Mi Yodea》帶出歴史的沉重,鄭忠龍以《十三聲》帶出童年時台灣的人文風貌。在了解Gaga的過程中,Gaga顧然是創作領域的明燈,也是普通人需要的一種思考方法:吸收,捨棄,探索。









參考資料:
1.
中文版維基百科全書
2.
英文版維基百科全書
3.
希伯來文版維基百科全書
4.
電影神搜影評:恩德培行動-每個人都不自由
5.
Wordpress網站作者無明文章:每人皆是舞者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rankflin01&aid=111420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