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12/03 10:04:47瀏覽658|回應0|推薦0 | |
長期觀察,兩岸因為同祖同源,所以腦袋組織也是一樣,各方面的發展也沒有多大差異,以軍事來說,火藥是中國發明的,火箭在中國也有悠久的歷史,兩岸的強項不約而同,都是導彈,就以大陸的兩彈一星來說,也不出此範疇,台灣由於電子產業根基深厚,自然發展導彈也有成效。台灣發展出雄二E是遲早的事,兩岸的弱項都是發動機,受制於人。雄二E本身對台灣戰略而言沒有多大用處,就像蚊子叮大象,對戰役沒有決定性的效果,如果打到上海,香港人煙多的地方,反而造成宣傳戰負面效果,這就是台灣小而大陸大所造成戰爭時縱深及人數上的先天不利因素。導彈加核彈頭就有威脅,整個狀況就不一樣了。但是,台灣沒有新鮮事,所有事都瞞不過老共的,台灣要發展核武,可能觸發對岸先下手為強,如果握有確實證據,台灣就萬劫不復,老共可以引用以色列轟炸伊拉克核設施,及最近攻擊敘利亞的案例辯解,老美也啞口無言,這就說明日本絕不希望台灣此時展示雄二E的原因。 此外,在核武對抗上,台灣也不利,因為台灣和以色列一樣,可能無法承受一顆核彈的攻擊,但大陸可承受較多顆的核彈攻擊,台灣如果發展核武, God Bless You! 順帶一提,台灣荒謬島的一例,當初台灣發展核武的告密者是一位本土人士,今天台灣想要發展核武的也是一批本土人士,所以我說:台灣荒謬島,黑白常顛倒。 我倒想看看,這一次誰會向誰告密。我在想如果那一位告密者,現在又幫台灣發展核武,有沒有可能呢? 荒謬吧? 台灣有核電廠,所以就有核原料的進出。台灣數十幾年,在化學,材料,機械,控制,超級計算機方面,無論學術研究或工業技術都有長足進展。核彈發展的技術儲備是夠的,只是國際環境是否允許,戰略是否合算,領導人是否瘋狂。 台灣和日本的軍事發展可能走的道路會非常類似,就是先發展delivery carrier,而且都是用和平探空火箭為掩護,因為核彈送不出去,也是廢物, 所以戰略導彈或戰略轟炸機是不可或缺,轟炸機太過敏感,台灣也沒這能力及時間發展,現在,兩國都跨出了這門檻,發展出火箭導彈,進入導彈完善階段。第二個階段,就是國內政治條件的完備,在日本就是修改憲法以及教育改造,在台灣就是發展獨立思潮及制定新憲,同時,建立完善的全國反導系統,並秘密開始進行發展核武的部署,第三步,等待美國弱中國亂時,就擇機試爆,可能的地點,應該是在南太平洋的深海。 台灣現在幾個主要的核生化國家中心及超級電腦中心,都是由台獨份子入主,核生化研發的人力佈署也有一段時間,再加上工具,技術,原料的儲備,台灣的走向進入戰略決定關鍵期,海峽兩岸的引爆點可能會越來越緊迫,如果台灣戰略上決定發展核武,則台灣突破門檻的時間與老共的扼制武力將做時間競賽。 *************************************** 10/04/03 外傳台軍6月左右準備試射射程可達1200公里的地對地中程導彈,以及射程可達800公里的巡航導彈。九鵬基地作為“中山科學研究院”下屬第二所,實際上是台軍各式導彈和火箭武器系統的綜合性試驗、組裝及研製基地,是島內唯一的導彈試射場及重要遠端投射系統測試的大本營。目前,基地內的重要設施包括導彈發射坪、導彈發射架、導彈、靶機組裝廠、控制指揮中心、雷達系統、遙測接收系統以及彈頭威力試驗場等。九鵬基地一直披著一層神秘面紗,它和臺灣軍方的“預防醫學研究所”和“核能研究所”被稱為臺灣“三大神秘機構”。台軍的導彈研製人才主要集中在中科院,下設有航空工程、火箭導彈、電子通訊和化學等4個研究所,擁有各類人員約1.1萬人,碩博士比例極高。由於研製中程導彈極易受到國際社會關注和施壓,李登輝1991年在中科院設立了“航太與太空工業技術研究中心”,每年向該中心撥款20億新臺幣,作為航空技術 (實為導彈技術)的研究經費。一直以來,台軍對抽調到九鵬基地的科研人員身份都嚴格保密,不僅將一些重要研製人員掛名到隸屬於行政院的“太空計畫室”、經濟部所屬的科研中心、臺灣中央大學太空科學研究所等民用科研機構,還利用成功大學、淡江大學所屬的航太工程研究所作掩護,將島內普通高等院校的學術力量也納入軍方的導彈研製計畫中。 11/02/09 陸軍司令部通信電子資訊處處長羅賢哲少將,涉嫌洩漏極機密資料交付大陸,偵訊後聲押獲准。這起間諜案,是三個月前調查軍中另一起情報局羅奇正上校共諜案而意外查獲`,羅奇正案意味共軍情蒐觸角已能直搗我軍情報大本營,而羅賢哲案更顯示國軍資訊電子作戰系統的保密防護罩,恐怕已遭瓦解。 據了解,軍檢調在羅賢哲的辦公室查獲國軍指管通情系統的「博勝案」、陸軍戰術區域通信系統的「陸區案」、採購阿帕契直升機的「天鷹專案」和代號「安捷專案」等極機密文件,甚至還有陸軍埋在全台灣地下的光纖通信網路分布圖等檔案。 16/2/21 [聯合報 ] 美國電文解密…1970年代 美阻我兩波核武發展 台灣發展核武關鍵與最高決策者,是當時的蔣中正總統;而美國早在一九六六年開始干預台灣核武研發,一直到一九七六年九月都在試圖阻止我國擁有獨立的核武研發能力,但一直到張憲義事件後,才真正握有台灣研發核武實據,強制關閉了實驗室。 蔣中正因此決定發展核武,在延請被譽為「核彈之父」的以色列原子能委員會主席恩斯特.大衛.伯格曼協助,成立直屬國防部的中山科學研究院籌備處。當時中科院有四個研究所,第一所負責彈頭,為核能研究所;第二所負責結構設計,為機械研究所;第三所負責電子通訊,為電子研究所;第四所則為推進劑化學化工,為化學研究所。分別負責核彈的彈頭、彈體、導引與推進劑。在1968年設立「新竹計畫」,陸續成立核一、二、三廠,利用核電廠使用過的核燃料提練製造核彈所需的鈽同位素。之後於一九七二再立「桃園計畫」,設置重水式核子反應爐,取得鈽239。 美國政府公布最新解密的完整文件,首度披露台灣曾在1970年代後期致力研發可用於武器的核技術。美國在1970年代至少兩度堅決阻止台灣取得先進核技術,不讓台灣發展核武。 台灣核子武器計畫在一九六○年代末展開,曾數度嘗試取得外國核技術,並自行發展鈾濃縮技術。最新解密文件揭露了美國卡特政府與台灣政府就核議題進行外交接觸的細節。一九七六年九月,亦即在卡特就職的幾個月前,台美達成了旨在永久關閉核計畫的協議。時任行政院長的蔣經國保證不會發展核廢料再處理設施。而做出此項保證的時間點,恰在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發現台灣試圖生產武器級鈽與濃縮鈾之後。 這些文件其實是兩封電文,解密日期為2015年十二月三日,揭露卡特政府試圖監控台灣有否遵守一九七六年的承諾。根據第一份解密電文,IAEA檢查人員1977年發現,台灣試圖把台灣研究用反應器(Taiwan Research Reactor)的核廢料拿到設施外去使用,違反安全防護規定。該反應器在IAEA發現前述行為後便被中止運轉,之後在卡特政府與台灣政府訂定條件後才得以重新啟動。 第二份解密電文重點則是台灣後來在鈾濃縮技術上的研究工作。一群美國政府核專家在一九七八年來台時發現,一位台灣國家研究機構的科學家一直在致力研發雷射鈾濃縮技術,而該技術顯可用於武器。卡特政府最終對蔣經國政府發出警告,表示美國始終懷疑台灣考慮保留突破核子武器發展的潛在能力,而這將意味美國無法「繼續支持台灣電力計畫所需的國外核原料出口執照。」
賀立維畢業自中正理工學院物理系,一九七四年進入中科院服務,當時同為中正理工出身的張憲義,在院內負責核設施動態模擬分組負責人,一九八三年他自美國柏克萊大學歸國後,被張憲義找進小組,張憲義隨後三級跳,從分組長,直接出任副所長,除可了解核研所整體動態,他還被指派參加中科院主計畫推展、規劃與督導工作;賀立維也擔任能掌握中科院全院大小計畫的計畫評審委員。賀立維回憶,他每次開完計畫評審會議後,張憲義一定跟他要會議資料,所以除了核武資料,他很可能也提供美方中科院所有武器研發內情。他並認為,像張憲義這樣的美方臥底,不會只有一位,甚至應有更高的領導在護航,否則他如何從小組計畫分組長,一下子升到副所長。 美方是怎麼吸收中科院到美國深造的研究人員?賀立維說,在他抵達愛荷華校園後,學校負責外籍新生環境介紹的顧問主管自我介紹:「我原來任職於美國中央情報局」,賀立維隨即也接獲一位自稱經貿顧問的R先生來電,藉口想了解台灣經貿狀況,賀經暗地請示上級後,與對方會面,但對方正題不多,一直追問他課外喜歡什麼活動,在美國會不會寂寞,有沒有意願兼差。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