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8/28 00:41:27瀏覽1139|回應2|推薦3 | |
江文也 (1910-1983) 本名: 文彬, 在他的手稿裡, 多用「APINA」作為署名, 應是他的小名「阿彬」的羅馬拼音.而「文也」是在日本留學時所改. 1910年, 誕生於台灣省台北縣(今天的三芝鄉). 時間點是日治前期的台灣. (*日治時期1895-1945 ) 1914年, 舉家遷居廈門, 江文也不久進入旭瀛書院讀書, *(旭瀛書院是台灣總督府所營, 專門給台灣籍小孩讀的日文學校.) 但在1922年, 他的母親病故, 遂遷往日本長野縣上田市. 就讀上田中學, 在此時他發現自己對音樂的熱愛, 中學畢業後, 他的父親經商失敗, 接連病逝的消息, 使他不得不依靠自己. 他依照父親遺囑就讀東京武藏高等工業學校電器機械科, 但並不因為現實困境而中斷對音樂的熱愛與追求! 他利用課餘時間, 隨聲樂老師 阿部英雄學習歌唱發聲技巧, 在工業學校畢業後, 遂放棄工業學校所學, 轉而全心面對音樂. 他天生有副好歌喉, 加上後天努力, 畢業後進入「哥倫比亞唱片公司」工作. 在公司安排下, 他曾到鄉村演出, 以及慰問士兵的家屬音樂會裡演出. 他便以「聲樂家」的身分, 成功進入日本樂壇. 他更是各個聲樂比賽中的常勝軍, 也因此他成功加入「藤元義江歌劇團」, 在團中擔任男中音. (*當時在日本相當具有權威性的歌劇團), 這個轉捩點, 也讓江文也從「業餘聲樂家」成功轉型成「職業聲樂家」. (* 江文也的嗓音似乎特別的好, 連名俄國聲樂家 夏理亞平Fyodor Iranovich Chaliapin聽完江文也的歌聲後, 都不禁問他: 「你究竟是作曲家, 還是聲樂家?」) 1934年暑假, 江文也參加入「鄉土訪問團」, 這個團由旅日音樂家 楊肇嘉所召集而成, 在《新民報》的支持下, 很快就成形! 在八月到台灣幾個大城市裡巡迴演出. 這是具有歷史意義的行動, 不僅是音樂家帶回海外所學, 也促進台灣音樂活動的發展.而江文也也在這次旅途中, 特地為台灣這闊別以久的家鄉, 譜出管絃樂曲《台灣舞曲》. 也在公演之虞蒐集各個原住民的樂曲. 談到他的作曲的根源, 在文獻記載上都相當含糊, 但可以確認的老師是 山田耕筰(やまだ こうさく). 但 江文也對於 山田耕筰的音樂及教學, 相當不以為然...他曾說, 大部分的作曲功力, 是由「自學」而來. 多用耳朵聽, 多看, 多想, 反覆無數次地聽, 然後在五線譜上記下耳朵裡感覺到的聲音, 再將之彈出來聽聽看.據 江文也的同窗好友兼作曲家 高城重躬表示: 江文也對於教科式非常厭惡, 對於老師給的基礎課程顯得不太理會......他只偏愛 德步西(Debussy) 及 巴爾托克 (Bartok)等當時被稱作「現代音樂」的音樂. 有段時間甚至不去上課, 反而坐公車到一家名曰「TAD」的咖啡屋, 那裡聚集的都是藝文人士, 也播放最新潮的音樂, 江文也每天到那兒叫兩杯咖啡, 只放五顆糖, 因為太苦了, 只能用啜的, 也在這裡, 他讀著總譜一邊聽音樂, 他的作曲, 也由此『自修』而來. 1934年, 以管絃樂《來自南方島嶼的交響素描》第二樂章〈鷺鷥的幻想〉獲得日本全國作曲比賽第二名.(*可惜的是, 這份樂譜已經失佚), 同年, 他被推薦加入「近代日本作曲家聯盟」, 在入盟後, 江文也的創作更加豐富多產. 同年, 俄國作曲家 齊爾品(Alexander Tcherepin)為蒐集東方素材來到台灣訪問, 因緣際會, 結識 江文也. 他是江文也一生中最大的「藝」師「藝」友! 不僅在作曲技巧上指導江文也, 也帶給他更寬闊更正面的觀念, 他們也成為很要好的朋友! 齊爾品為江文也出版鋼琴曲《十六首斷章小品》收錄在《齊爾品收藏集》. 1936年, 聯盟總部挑選出江文也的管絃樂曲《台灣舞曲》作為奧運的代表日本參選作品. 在德國柏林第11屆 奧林匹克文藝競賽中 獲得第二獎. 及榮獲大指揮家溫格納爾銀牌獎. 江文也躍升世界舞台. 1938年, 在音樂教育家 柯政和的邀請下, 江文也轉於北平師範大學音樂系教授理論作曲, 在課餘從事中國古代和民族音樂研究. 1940年, 舞劇《香妃傳》; 《孔廟大成樂章》由江文也親自指揮 日本新交響樂團, 分別在中國, 南洋, 美國等地廣播. 1945年, 二次大戰結束. 江文也因為在抗戰時期曾為「新民會」(親日團體)做事, 而遭逮捕. 出獄後, 他萬念俱灰, 但為了維持家計, 他到中學任教. 在這段期間, 他創作了大量的天主教聖歌, 以中國調式譜寫之. 1947年, 受聘至北平藝術專科學校. 1950年, 擔任中央音樂院作曲學系教授.(*當時校址暫設天津, 江文也在火車上也不浪費時間, 作品<鄉土節令詩>即在火車上完成!) 然而不幸的事情一再發生, 1957年, 「反右運動」興起. 江文也因為台灣人的身分被打為右派份子, 喪失教學, 演奏, 出版的權利. 並將他的手稿全部沒收, 雖然後來有歸還, 但也遺失許多......同年, 他被分配到圖書館修補破書, 在閒暇之虞, 他仍懂得 研究推拿醫術, 苦中作樂! 並結合實例撰寫經驗總結. 1966年, 文化大革命, 江文也被列為首要批鬥對象, 連他的家人都難逃迫害. 文革結束後, 江文也已勞累過度, 非常衰弱. 在1978年, 在病榻的江文也, 仍日夜構思管絃樂《阿里山的歌聲》, 但最後因腦血管栓塞辭世. 留下這部未完成的作品. 其他作品: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