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日本文化性格的現象學
2011/11/01 15:29:40瀏覽1475|回應0|推薦4

編撰/文山社大編劇班班長 童棟樑

義理人情ぎりにんじょう

ぎりがたい【義理堅い】重義理的人,堅守交往禮節的人。

義理-對待他人的道德規範,像是親子、主僕、師徒等上下關係,及朋友、鄰居等關係中所應遵守的道義,如「有恩必報」【人に恩をかけてもらったら、必ずそれに報いるひとにおんをかけてもらったら、かならずそれにむくいる】。

人情-任何人都具有對自己和家人等的情感。

用這兩個相互矛盾的語詞組合,給人一種生而苦痛的感覺,表現出「義理與人情間左右為難」的痛苦模樣。

近松門左衛門ちかまつもんざえもん

CHIKAMATSU MONZAEMON,1653~1725.1.6)日本最偉大的劇作家,被譽為是日本的莎士比亞。他說:「現實與幻想世界之間只隔著一層紙,藝術是從兩者之間擦過去的」。他的社會劇寫的很逼真,取材於當時生活在大阪的商人、家庭主婦、小偷、妓女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人們。大都是根據屢見不鮮的情死等,真人真實寫成(為了增添戲劇效果進行藝術加工)。1715年歷史劇『国性爺合戦』【こくせいやかっせん】敘述中國明朝遺臣鄭芝龍與日本女子所生之子鄭成功企圖收復明朝。1720年『天網島情死』【しんじゅうてんのあみじま】描述一位已有妻室卻又迷戀妓女的商人,因不顧買賣以致生意失敗,只好與妓女一同殉情了結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在各自立場上都夾處於「義理」和「人情」之間,左右為難,而煩惱、掙扎不已,最後演變成男女主角一同殉情的悲劇,扣人心弦。

いたばさみ【板挟み】受夾板氣,兩頭受氣,左右為難。英文的DILEMMA)。

しんじゅうもの心中物】以男女殉情為題材的淨瑠璃【じょうるり】或歌舞伎【かぶき】等作品。

 しんじゅう心中】(相愛的男女)殉情;情死。

 近松門左衛門原名杉森信盛。作品尚有『曾根崎心中』【そねざきしんじゅう】、在「飛腳問屋」【ひきゃくどんや】(運輸、批發公司)發生的忠兵衛【ちゅうべえ】與妓女梅川【うめかわ】悲戀故事,劇名「冥途之飛腳」【めいどのひきゃく

 

日本人的生死觀【日本人の死生観にほんじんのしせいかん

心中しんじゅう

 是江戶時代初期,男女為確認雙方愛情所做的行為,如誓文【誓紙-せいし】、削髮【断髪-だんぱつ】、刺青【入れ墨-いれずみ】等行為被視為心中的表現。從江戶時代中葉起,人們把「豁出獨一無二的生命」【二つとない生命(せいめい)をかけるようになったことから】稱之「心中死」、「心中情死」;之後演變成「殉情」之意像,這樣以死來保全愛情的殉情行為,正是日本固有的生死觀-「以死求生」具體表現。「以死求生」【死によって活かす(いかす)】的自殺方式本身被認為是一種高潔的行為,而不是罪惡,是受到佛教厭世思想極大的影響,與視自殺為禁忌的基督教文化的思想有很大的差別。

武士道」【ぶしどう

對日本人的生死觀最大影響力的是佛教【仏教ぶっきょう】。淨土宗【じょうどしゅう】所謂的「厭離穢土、欣求淨土」【えんりえどごんぐじょうど】,主張遠離這個污濁的世間,去追求極樂淨土。而禪宗【ぜんしゅう】的支派曹洞宗【そうとうしゅう】在日本的開山祖師-道元【どうげん】所著的「正法眼藏」【しょうぼうげんぞう】中主張「生死由命」【せいしを生死にまかす】的觀念,教導人們不要拘泥於生死的問題;死的時候就要拋棄對生命的執著而徹底的死去。活著的時候就要徹底的活,時時刻刻都要盡全力的活下去。江戶時代之後,武士道精神被大力地提倡,九州佐賀藩士寫的『葉隱』【葉隠れはがくれ】一書說「武士道就是死得其所」【武士道といふは、死ぬ事とみつけたり】。更強調禪宗的言論,表現出透徹的死將會帶來完全的生的想法。這種想法的極致表現,就是武士道的「切腹」【せっぷく】,將致死性低的腹部切開,演出壯烈的死,如此便可保全自己及家族的名聲,遺族亦可獲得保障,這就是切腹的禮儀,也是一種制度。

「與自然的一體化」自然との一体化しぜんとのいったいか

「好漢不吃眼前虧」長いものには巻かれろながいものにはまかれろ

「大和精神」和の精神わのせいしん

「聽松風、賞蟲音」松風の音を聞き、虫の音をめでるまつかぜのおとをきき、むしのおとをめでる

「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苦しい時の神頼みくるしいときのかみだのみ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いわしの頭も信心からあたまもしんじんから

「工蜂」働き蜂はたらきばち】喻勤懇工作的人。

日本人的審美觀日本人の美意識にほんじんのびいしき

日本人的審美觀底層常帶有與自然合一的一體感,流露著佛教諸行無常的想法。但隨著時代環境的不同,所表現出的審美意識也不同。

「悲情」もののあわれ

日本吸收中國文化的精髓,孕育出獨特的文化與精神。在平安時代,正值佛教衰微的黑暗時代-「末法時代」【末法の世まっぽうのよ】,最具支配性的審美觀就是「悲情」,意指從萬物中洞悉世間的無常,而心生感動,在「源氏物語」為首的文學作品中,皆反映了濃厚的「悲情」的色彩。

「恬靜」和「閑寂」わびとさび

戰國時代結束後,尋求回復內心平靜的時代中,得勢的商人所具有的審美觀。「恬靜」是在茶道中所產生的審美意識,是在簡約質樸之中潛藏著充實而平靜的心靈。以千利休為首的茶道宗師們,從一朵野花或日常的雜器中就可發現到美。「閑寂」乃是以松尾芭蕉為中心的俳句世界中所談論的美感,講求寂靜孤高的心境。兩者都是禪悟境界的精髓。

「瀟灑」いき

江戶時代由商人所創造出來的審美觀念,意指別緻、有格調的美感。一般認為「瀟灑」應具有「堅定、婀娜、脫俗」三個條件;「堅定」是指貫徹自我想法的決心,「婀娜」是指不流於卑賤下流的嬌媚,「脫俗」則是指洞徹人生表裡的灑脫。

「幕內便當」的美感幕の内弁当の美意識まくのうちべんとうのびいしき

將這樣的傳統美感與近代文明調和,並將其表現於現代產物上的新概念,榮久庵憲司【えくあんけんじ】稱之為「幕內便當的美感」。「幕內便當」中,有米飯與烹煮、燒烤的食物及醬菜等各種菜餚,一點一點地很漂亮地搭配在裡頭。每一種素材都有極普通的食物,但整體而言却構成一種協調之美,正好裝在狹小的便當盒中,呈現出「恬靜」、「閑寂」乃至「瀟灑」的精神,不僅在視覺上有美感,味覺的機能也很不錯。這種「幕內便當」的美感,同樣地展現於受世界市場歡迎的小型包裝,且設計出色的家庭電器、汽機車等產品上,而且,也存在於領先世界且規模龐大的積體電路的微小世界中。

資料來源:艾天喜(2006),日本剖析【日本タテヨコ】,台北:致良出版社。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lowerkk&aid=5800616